奥运效应
在奥运前后因为奥运会的准备和举办,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奥运效应指的是在奥运前后因为奥运会的准备和举办,由于投资的增长和旅游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相关事件
2007年8月8日,一个吉祥如意的“二八年华”悄然而至。夹杂着几缕欣喜,北京奥运在万众瞩目之中迎来了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在这个蓄势待发的时刻,市场注意力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奥运经济这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恰逢GDP增长11.3%的乐观预期新鲜出炉,正值股市如火如荼,奥运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别样助力?体育盛宴能否成为股票市场高歌猛进的支撑?这些问题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为奥运的经济效应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内研究大多偏好于循循善诱的定性分析,而国际上的一些定量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在运用前7到8个主办城市奥运前后各方面的经济数据进行复杂的计量处理之后,学者们得到了一些颇有启发的有趣结论。
第一个关于时序结构的结论。对奥运经济效应持续区间的数据分析显示,奥运经济大多是个“七年之痒”,前四后三的时序结构之中,效应曲线总是走出一个幅度不一的倒U字,而在第四年,也就是奥运开幕前一年,由于前期投入的蓄力爆发、商业竞争的趋向白热化、设施建设的最后攻坚,奥运经济进入高潮,此时聚焦奥运经济可谓正当其时。
其实无须学术支持,各种投资也会让奥运倒计时激情四射。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功引入市场操作以来,奥运盛事大多都带来了复苏繁荣的经济盛世,但对就业率、经济增长率和主办城市基本经济素质的回归分析却表明,决定奥运经济效应方向和大小的“先天因素”,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影响微妙。
奥运经济有着正相关关系的先天因素就有人口总量、初始投入、财富水平等,而与奥运经济有着负相关关系的先天因素则有工资水平、资源利用水平、不稳定事件发生率等。也就是说,对于人口越多的城市而言,奥运所能调动的人力资本就越多;财富水平越高的城市,大多产业结构越趋向立体,奥运对潜在强大消费能力的挖掘作用就越大;工资水平越高,则意味着奥运经济的运营成本就越大;资源利用水平越高,则意味着奥运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受到的潜在抑制就越大;而不稳定事件发生率越高的城市由于安全隐患的存在会给奥运辐射效应、品牌效应聚合效应的发挥带来负面影响。
这里特别值得强调的因素在于初始投入,这是误解产生的最大温床之一,大多数人直观地认为,奥运引致的政府支出增加,会给奥运经济带来不容忽视的正向乘数效应,其实这些乐观主义者无形中忽略了奥运类项目政府支出对非奥运类项目的直接替代,以及政府支出对消费支出的间接挤出。
值得欣慰的是,自从北京接过奥运会会旗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提出2008年奥运会要实施“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要坚持五个方针,其中之一就是贯彻节俭办奥运的方针。要节省投资,注意经济效益。这无疑将最大程度地发挥奥运的正面经济效应。
加速增长
奥运投资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最主要体现在“乘数效应”上。与奥运会直接或相关的产业只有50多项,包括建筑、建材、信息产业、现代制造、服务业等。奥运因素的注入将直接拉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第一轮拉动;而这些行业的增长又需要其他与之密切相关的行业的支持,因而产生新一轮的经济拉动作用。如此循环传导,奥运投资乘数效应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 由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队长潘璠、北京市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处长魏小真等人执笔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05-2008年的“奥运投入期”内,北京市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11.8%,较“十五”期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其中2007年受奥运影响GDP的拉动幅度增长最大。
根据这份报告,由于新增奥运投资的乘数效应以及奥运消费的共同作用,2008年北京GDP总量将达到9820亿元,投资高峰年2005年-2007年年均GDP增长12.3%,并且呈逐年增加态势,2007年拉动GDP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1.14%,2008年则为0.85%。
该报告认为,奥运投入对GDP的拉动作用包括:奥运召开前直接投资的拉动作用,以及奥运召开后旅游人数、奥组委营运资金对GDP的拉动。2007年奥运直接投资拉动的GDP增量为282亿元;2008年奥运投资拉动GDP增量112亿元,奥运旅游人数的增加有望拉动55亿元,奥组委营运资金拉动95亿元。
改善经济结构
除了直接带动GDP增长之外,奥运会还为北京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十一五’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项目负责人、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剑指出,奥运筹备五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61.3%提高到2006年的70%,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有利于北京的经济结构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报告数据显示,奥运投资主要体现在对第二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旅游和奥运营运体现了对第三产业需求的增多。2004-2008年间,奥运因素共拉动北京GDP增加10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2.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0.8%,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5%。
北京地区经济总量中比重靠前的16个行业,受奥运因素增加的产值占GDP的87%。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几个行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产业增长值占GDP总增长值的1/3强。报告指出,奥运会的举办将促使北京市经济的增长点逐渐向这些行业聚集,总体经济对这些行业的依赖度将有所提高,使之逐渐成为北京主导行业。
奥运会还将为北京地区创造182万个就业岗位。从行业分布看,这些岗位集中在建筑、信息技术、现代制造、物流、流通贸易和社会服务业。北京市发改委奥运经济高级顾问黄为指出,由奥运带动的消费市场大约有3个亿,可以吸纳绝大多数就业岗位。
奥运会除了对北京GDP产生直接拉动作用之外,还将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的经济影响。
目前围绕“奥运投资”有三种说法:如果只考虑奥运场馆的建设投资,目前为280亿元,这笔投资在5年内对北京的GDP平均拉动1.3%,这是“小投资”;如果再考虑为举办奥运会而新追加的城市建设项目,大约为1349亿元,这是“中投资”;如果再加上不举办奥运会也要进行、只不过因为奥运会而提前进行了的城市基础建设,投资额度接近2800亿元。
陈剑认为,奥运投资所引发的“乘数效应”所带动的投资和消费市场就是通常所说的“奥运蛋糕”。如果按照“大投资”额来计算,以1.9为乘数,据此算下来的“奥运蛋糕”将近6000亿元。
另外,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经济与产业教研室主任林显鹏的研究成果,奥运产生的间接经济影响大约2500亿元,再加上直接经济影响3467亿元,奥运总体的经济影响也大约为6000亿元。
但是,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在此前一次会议中指出,目前从“奥运经济”中直接获益的只有建筑行业,旅游行业刚开始受益,而其他行业还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怎么样看这块‘奥运蛋糕’?难道说只有直接参与奥运会的奥运会合作伙伴或供应商可以切分这块‘蛋糕’,其他那些没有直接参与到奥运的企业就不能切了吗?我认为不要老想着分蛋糕,要想办法利用奥运商机,推销自己,把蛋糕做大。”
旅游效应
北京国际饭店举行的“北京—大连奥运旅游战略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经济专家、北京旅游企业、海外旅游机构的代表为大连奥运游发展、北京与大连奥运旅游战略合作出谋划策。夏德仁、孙广田等市领导出席了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小安在会上说,奥运会将在中国创出诸多经济效应,对于与北京较近的大连来说,就会形成一定的辐射效应,而且这种市场效应不一定会突出表现在奥 运会举行当年,更多地会发生在奥运后的第二年,大连应看清这种形势。
结合这种形势,专家们建议,在奥运游开发上,大连市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于自身的旅游资源放到奥运经济这一平台,进行重新的整合,来强化大连的“欢乐之旅”;大连运动气息比较浓,全民健身的氛围良好,大连也应突出发展体育旅游、运动旅游,以此来把奥运效应长远发展下去;在奥运旅游宣传上,大连也可首先吸引国外驻华媒体、驻华旅游机构、旅游企业以及跨国企业高管人员等,让他们深入了解大连旅游,并形成口碑效应。
大连市市长夏德仁称,奥运对旅游产业具有很大拉动作用,虽说大连没有赛事,但借助与北京的合作,可促进大连旅游产业发展。大连也将与北京旅游企业在奥运前、奥运中、奥运后形成更好地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中国旅游产业发展。
相关思考
在一个伟大民族的生命中,每隔10年或20年,当日月星辰的排列顺序刚刚好,变化就发生了。对于已完成惊人的由贫困到富裕转化的中国,2007年将是这样一个年份。当然,该国最有力的催化剂,是将近的2008年夏季奥运会。过去几年,北京快速建造享有声望的奥运场馆,并打造了一个“中国曼哈顿”,给中国首都留下了巨大的建筑“伤疤”,现在许多建筑已变成闪烁的、先进的建筑瑰宝。
然而“奥运效应”已超越了物理层面上的面貌翻新,奥运的准备工作还已变成全国性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改善。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邢悦表示,“中国人正在学习如何在国际社会面前表现得举止得体”。她的学生已开始签名参加奥运志愿者。这可不是一个小变化。由于1980年发起的严格的“只生一个”计划生育政策,许多大学生都是备受溺爱的独生子女,他们通常只考虑自己。
然而,世界需要明白的是,这种变化并非自动的,也非容易的。当北京在2004年赢得奥运举办权,许多中国观察家预计奥运会将触发新的政治开放,就如同首尔在近20年前那样。中国政府也已显示出一些拥抱奥运精神的意愿。官方已允许外国记者从明年开始比以往更自由地报道。尽管这个新闻规定在2008年10月就期满,一些官员暗示这种自由的趋势会继续下去。
但中国不会因为外界希望或期待它改革就改革。如果华盛顿希望敦促中国官员改变,特别是在贸易方面,美国官员就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刚带领高规格代表团访问了中国,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相关简介
“那是2008年8月25日,北京奥运结束后一天。上海证券综合指数以2657点收市,和2007年之初的水平一样。奥运热潮在消退,投资者抽身的速度和他们扎进来的速度一样快,而且市场在瓦解。”这是2007年8 月美国《商业周刊》描绘的一些预言者眼中的“末日景象”。文章随后指出,在经济学家看来,“后奥运”的破产十分不可能。 即便如此,针对“后奥运”时代北京的“唱衰论”一直不绝于耳。奥运会结束会同经济周期的低潮期同时到来的观点频繁被讨论。
早在2006年8月7日,日本《产经新闻》头版就发表了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一篇题为《怎样来防备》的文章,石原写道:“低质量高速度的中国经济看不到任何转向高质量低速度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的经济泡沫最迟也将在北京奥运会之后破灭。”
《中国即将崩溃》一书的作者章家敦则对美国媒体称,随着奥运会结束,“我认为2009年、2010年对中国经济来说,将是很困难的年头。”
而就在日前,据路透社柏林报道,汉堡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托马斯·斯特劳伯哈尔预言说,“世界经济将面临大的动荡,在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经济泡沫将破灭,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受挫,会比美国经济衰退给德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
从理论上来讲,奥运会的确会对主办国经济产生影响。比如,自1964年以来的11届奥运会中有8届显示出“奥运效应”。一般而言,在举办奥运会之前的几年里,主办国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场馆设施投资,这会带动经济发展。奥运会当年,消费和旅游也会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这些暂时性的益处大多会在奥运会之后消失,因此主办国的经济增长往往会在奥运会后有所放缓。这种情况被称为“奥运后滑坡现象”,或是“奥运泡沫”。那么,中国经济在奥运之后会是怎样的走势呢?
据《环球》记者了解,上述耸人听闻的“破灭论”预言即使在西方也并不能真正影响主流观点。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认为,奥运会结束后会对北京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给整个中国带来衰退。
美国卡托研究所多恩教授也认为,“中国经济的规模比较大,现在总产值超过了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这些并不是主要因为主办奥运会。因此,奥运会可能对经济产生一些正面的刺激作用,而且对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有关研究人员根据投入产出法进行计算的两份独立的研究报告发现,2008年奥运会将使北京的GDP增长率在2003~2008年间每年提高0.8~8.1个百分点。由于北京在中国的GDP中所占份额不到4%,因此即使假设奥运会对中国其他地区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奥运会将使2008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仅提高0.2~0.4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即便假设奥运会所带来的所有益处都将在2008年之后消失,那么实际GDP增长应该仅会放缓0.2~0.4个百分点。显然,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格林证券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分析说:“‘泡沫破灭说’是不解中国国情、站不住脚的论点。奥运对中国经济有提升作用是业界共识,但它不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经济发展源于中国巨大的内需和出口,以及十数亿人口的创富动力。中国经济已经驶上一个快车道,在奥运结束后,经济发展也会保持一个惯性。且有滨海新区、成渝新区等替代北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因素,而2010年举办世博会、2012年举办亚运会,会替代奥运会成为新动力源。”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苏剑也认为,奥运会结束后,中国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大波动。“2008年中国经济如果增长率下滑的话,应该是两个原因:美国经济疲软的影响以及国内通货紧缩的政策。”
唱衰者居心叵测,来者不善。但现实也并非天下太平,一些风险的成分不可忽视。
对“后奥运”时期经济发展抱乐观态度的孙飞,提出了一点担忧:“现在有一种观点值得警惕,就是‘一奥就灵’,不少人津津乐道房市、股市的行情走势与奥运的关系,这其实很牵强附会。只能说奥运对某些行业和具体的经济板块有影响,但不是与经济所有的方面都有关,不能简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苏剑则指出,预期的作用可能导致在地产等领域出现一些奥运概念的炒作,这部分因素产生的泡沫在奥运之后可能会有风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9 03:55
目录
概述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