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
汉语词语
奸臣,汉语词语,亦作“僭臣”,拼音:jiān chén,指不忠于君主,弄权施诈误国之臣。
释义
[treacherous court official] 指弄权营私、残害忠良、不忠于君主的大臣
奸臣窃命。——《三国志·诸葛亮传》
出处
《管子·七臣七主》:“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奸臣。”
例句
《后汉书·皇甫规传》:“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奸臣权重之所致也。”
唐 吴兢《贞观政要·论择官》:“内实险詖,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妬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元 李谦 《中书左丞张公神道碑》:“自知为奸臣所忌,不辞去未已也,亟请避位。”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四回:“宋江答道:‘盖为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谗佞专权。’”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5回:“此时因纣王失政,妲己残害生灵,奸臣当道,豺狼满朝,故此天心不顺。”
东周列国志》第七回:“郑庄公亲率诸大夫往观。才焚祝文,只见一人蓬首垢面,径造郑伯面前,跪哭而言曰:‘臣考叔先登许城,何负于国?被奸臣子都挟争车之仇,冷箭射死。臣已得请于上帝,许偿臣命。蒙主君垂念,九泉怀德!’”
说岳全传》第三八回:“因见朝廷奸臣乱国,故尔不愿为官,在此落草。”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唐朝奸臣李林甫有一次看兵操练很勇敢,就有人对着他称赞。“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5 12:47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例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