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
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
散文诗,最初刊登在同年2月9日的《语丝》周刊第十三期上,之后被收录在诗集《野草》中。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作品原文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⑴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⑵的手搁在膝髁⑶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⑷,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⑸,两岸边的乌桕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⑺,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⑻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⑼,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⑽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⑾。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⑿。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词语注释
⑴石油:这里指煤油。
⑵《
初学记》:30卷;中国古代的“类书”,唐朝
徐坚等撰。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⑶膝髁(kē):膝上骨,大腿骨。
⑷云锦: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云锦,云彩像锦一样美丽。
⑸山阴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在绍兴城的西南。《世说新语》的《言语》第二:“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⑹乌桕(jiù):即乌臼,乔木,高二丈余,夏开黄花,子可制油。
⑺伽(qié)蓝:梵语,指寺庙。
⑻参差(cēn cī):意为不整齐。
⑼一丈红:即蜀葵。高六七尺,夏秋开花产单瓣、复瓣均有,有红、紫、淡红、斑红、黄、蓝、白等色,鲜艳夺目,且花期很长,为宿根草本植物,每年初春,早于各种植物最先长出地面。且不用浇水施肥,自生自长,可以说是平民化的观赏植物。种子落地,随处发芽生根,不怕干旱和病虫害。
⑽缕缕:很细,接连不断。
⑾晕:日月四周之光气。或光影四周模糊者都叫晕。
⑿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大红花映在水中,被水的荡漾拉长了,在水里形成了一条红色的锦绣带子,随着水的奔迸波动作泼剌的声音。
创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
语丝》周刊第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在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周,这应是鲁迅误记。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我”一边看书,一边蒙眬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其次,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先总写。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次回忆。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再具象。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二写梦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中,云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尽管如此,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昏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孙玉石:“《好的故事》这篇散文诗,文字不长,在很短的篇幅中,却表现了鲁迅对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而且,文字的精美,联想的新颖,构思的独特,都是《野草》中此前的作品中所少见的。”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
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
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