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又称姜太公,别号飞熊先生,明代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他是
玉虚宫阐教
元始天尊门下的弟子,坐骑
四不相,有
封神榜、
打神鞭、
戊己杏黄旗等法宝。该角色以商朝末年历史人物
姜子牙为原型。
角色设定
角色原型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人物原型最早源自于商朝末期、西周初期同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他是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有姜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等称号。姜太公先后辅佐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为西周开国元勋,军政双全、武能安邦、文能治国。
姜子牙的形象在历史流传与朝代变迁中持续演变。秦汉时期,与姜子牙时代相近,其形象变化不大。西汉《诗经·大雅·大明》描绘姜子牙为骁勇善战的将帅兼军师,在伐纣中立首功;《
史记》全面记载姜子牙为谋士、将帅、军师,展现其军事才能与才智。西汉末至东汉末,《说苑逸文》记载姜子牙钓得腹有“吕望封于齐”字样的鲤鱼,《论衡·恢国》则记载姜太公施计让小儿身赤并宣称殷亡,为姜子牙形象增添神话色彩,凸显其智谋。魏晋至隋唐,战事频繁,姜子牙形象的神话色彩加深,武功地位更加突出,同时因唐朝道教发展,姜子牙也成为道家宣扬对象。宋、元、明时期,关羽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影响逐渐超越姜子牙,取代了姜子牙的武神形象。
对比历史中真实的姜子牙,《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封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封师”,姜子牙是三军统帅,身先士卒,有着过人的武勇。在《封神演义》中,却未塑造姜子牙的武勇形象,在战场上需要别人保护,孤身对敌情况均十分狼狈。在第三十八回“四圣西岐会子牙”中,当截教四圣杀到西岐山时,姜子牙“跌得冠斜袍绽”;在第四十七回“公明辅佐闻太师”中姜子牙被赵公明一鞭打死;在第七十二回“广成子三渴碧游宫”中姜子牙被打下座骑几平丧命。书中设定其有七死三灾的命运,未体现其武勇特点,与历史记载中的姜子牙形象显著不同。
角色外形
《封神演义》十五回中有描述姜子牙外貌:“子牙此际落凡尘,白首牢骚类野人,几度束身成老拙,叁番涉世反相嗔”,可见其年老、削瘦、身体驼背。后来以四不像为坐骑。《封神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鳞头豹尾体如龙,足踏祥光至九重;四海九州随意遍,叁山五岳刹时逢。”姜子牙装备有封神榜、打神鞭、戊己杏黄旗、斩仙飞刀、三环剑等武器装备。
性格特点
姜子牙三十二上昆仑山师从元始天尊开始修行,修行四十年仍未修成正果,七十二岁时元始天尊对姜子牙说:“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为由令姜子牙下山辅助明主,代元始天尊封神,下山后历经二十年磨练才被拜为相父,九十三岁掌握兵权,九十八岁才修成正果。
姜子牙的形象对比历史形象,未展现其驰骋沙场的猛将或战神色彩,而是着重描绘了他运筹帷幄的军师特质,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有相似之处。书中,姜子牙的师父元始天尊在其下山时嘱咐:“姜尚,你四十年积功累行,今为帝王之师,以受人间福禄,不可小视了。”此言强调了姜子牙作为帝王之师的身份。为强化姜子牙“帝王之师”的身份和地位,《封神演义》中将周武王年龄设定得较小,在伐纣过程中,武王完全听从姜子牙的安排,自身缺乏主见。
姜子牙在受命下山时恋恋不舍,跪泣拜别师父,说:“弟子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可见姜子牙尊师重道,不贪恋人间富贵,下山单纯是为了完成“顺天命、救苍生、阐正道”的师命。对比姜子牙的妻子马氏因姜子牙不善生计,对他百般不满;姜子牙进谏获罪离开朝歌时执意改嫁,姜子牙执意让马氏与自己同行,将来共享荣华富贵。以上体现了姜子牙尊师、志诚的品格。
《封神演义》十八回中,姜子牙前往西岐途中遇到逃往西岐的难民,被总兵张凤阻在城外,为救难民向张凤求情,求情不成便施法土遁救民众过关送至西岐。在三十七回中,姜子牙上昆仑山取“封神榜”,申公豹心怀妒忌要毁“封神榜”,用割首抛空的幻术迷惑子牙。南极仙翁为帮助受惑的姜子牙,让白鹤童儿化作白鹤将申公豹的头衔往南海,令其毙命,姜子牙不顾申公豹三十六路兵马报复而央求南极仙翁饶恕申公豹。由此可见姜子牙忠厚仁义有济世情怀的形象特点,这也是元始天尊姜子牙担任斩将封神重任的原因。
角色能力
姜子牙在昆仑山修行四十年,掌握土遁、水遁、三昧真火、火眼金睛、冰冻等法术。其善于隐忍以待时变,有文韬武略治国理政的能力,为人忠厚仁义。
主要经历
姜子牙三十二岁上昆仑山,拜道教神仙元始天尊为师,修行四十年,天尊以“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为由令姜子牙下山。姜子牙下山后投奔结义兄弟宋异人,娶马氏为妻,卖过笊篱、小麦面、牛羊,经营过饭店,最后都经营失败。
姜子牙依靠算命看卦的能力识别了化作身穿重孝的妇人的玉石琵琶精,用石砚砸死妖怪并火烧现其真身,得罪了妲己,由此拉开了以姜子牙为首的阐教和以妲己为首的截教的斗争。
姜子牙因捉住玉石琵琶精而被纣王封为“司天监”,后因上谏不要建造鹿台而触怒纣王,被迫逃走。姜子牙本想带妻子一共逃往西岐,可是马氏不愿意离开朝歌,逼迫姜子牙写了休书,独自前往西岐。途中,他为困在关内的百姓求情出关,求情失败,使用遁地术带逃难的百姓过关,带至西岐。后姜子牙在磻溪隐居。
周文王夜梦飞熊,姜子牙心怀壮志,渴望遇到明主,实现封神大业,在渭河边直钩无饵钓鱼,不钓锦鳞,只钓王侯。周文王请求姜子牙出山相助,姜子牙推辞一番后最终答应。姜子牙年近八十,拜为丞相,出仕西岐,开始伐纣事业。
姜子牙上昆仑山,拜见元始天尊,获得封神榜打算在西岐建造封神台,返回途中申公豹“移头斗法”的诡计,南极仙翁令白鹤童子出手相救,叼走申公豹头颅,姜子牙求情饶过申公豹性命。
闻太师寻九龙岛四圣征讨西岐,西岐不敌,姜子牙假降拖延时间,回昆仑山玉虚宫搬兵,获得四不像坐骑,获得打神鞭、戊己旗等法器,返回途中收龙须虎为徒。回到西岐后迎战张桂芳、九龙岛四圣,杀死九龙岛四圣,张桂芳自刎报国。
姜子牙作法,冰冻战场,活捉鲁雄、费仲、尤浑三人并斩首。闻太师继续派魔家四将征讨西岐,哪吒、金吒、木吒、姜子牙等人迎战,不敌,姜子牙求助玉虚宫,借北海之水护住城池,道行天尊弟子韩毒龙、薛恶虎用法器解军中粮食之急。杨戬助阵姜子牙,捏碎花狐貂心脏,盗取魔礼红的混元伞。
姜子牙、杨戬、哪吒围攻闻太师,姜子牙使用打神鞭打断闻太师的雌雄鞭,将闻太师打落马下,又兵分五路夜袭闻太师大营,闻太师撤军。闻太师寻求金鳌岛十天君中的菡芝仙布下十绝阵来对抗西岐,姚天君施展法术拜死姜子牙,其魂魄飘到昆仑山,赤精子将魂魄送回姜子牙肉身,并向太上老君借先天至宝太极图对抗姚天君。
赵公明辅佐闻太师出战,一鞭子打死姜子牙,赵公明被黄天化、杨戬、雷震子围攻败退,姜子牙被广成子用仙丹救活。
邓九公设计欺骗姜子牙,姜子牙将计就计进去商营令土行孙用捆仙绳捉住邓婵玉并强暴她,邓婵玉失身后投降西岐并劝说邓九公投降西岐。
姜子牙做主为洪景和龙吉公主举办婚礼,成为夫妻。周武王金台任命姜子牙为大元帅,率军六十万到孟津会盟诸侯,东征朝歌。姜子牙率军攻下穿云关,斩首,兵临潼关。战败,其子余德使用法术让西岐将士染上瘟疫,姜子牙危在旦夕,找求得解药,救活姜子牙。后战胜余家父子,占领潼关。姜子牙用攻心计,列举纣王十项罪,令弓箭射入朝歌城,朝歌人民夜间打开城门迎接西岐大军,纣王领兵出战,西岐大军午门会战围攻纣王。
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封神,对伐纣有功之人和双方战死之人进行封神,共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人物关系
相关作品
电影
电视剧
动画作品
《
哪吒传奇》:在这部作品中,姜子牙是一个典型的正面人物,曾经与姬发和雷震子在朝歌当过奴隶,后被周武王封为讨纣大元帅,与以纣王、石矶、申公豹为代表的反面人物对立,在剧中多次帮助姬发、哪吒等人。
《
姜子牙》:在这部电影中,姜子牙与申公豹等人一同对抗狐妖和元始天尊。
游戏作品
姜子牙是MOBA手游《
闹闹天宫》里的一名战术/近战类英雄角色。姜子牙是一位定位控制、近战、辅助类型的英雄,被系统赋予了强有力的属性,是为数不多的强势英雄之一。
姜子牙是手游《王者荣耀》王者模拟战中的英雄角色,属于辅助、封神阵营。
人物影响
文化影响
姜子牙钓鱼——稳坐钓鱼台:传说姜子牙曾于渭水边用无饵的鱼钩钓鱼,因此遇周文王而受重用。比喻遇事沉着,泰然自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曾在渭河边钓鱼,但是钓鱼方式特别,使用直钩无饵鱼钩来钓鱼,人们嘲笑姜子牙,他以“愿者上钩”回答,后周文王
姬昌得知此事后拜姜子牙为国相。现用该歇后语来比喻自愿上当受骗中圈套。
姜太公的坐骑——四不像:该歇后语出自《封神演义》,四不像为姜子牙的坐骑,指的是麋鹿,似牛非牛、似马非马、似驴非驴、似鹿非鹿。该歇后语现用来比喻衣着不东不西、不伦不类。
姜太公封神——一言为定: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辅周灭商后,姜子牙一个人说了算,在封神台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比喻说话算话,无可更改。
姜太公封神——自己没有份:《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辅周灭商后,在封神台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但没封到自己。比喻做了工作,把功劳和好处都给别人,自己一点都没有。
与他相关的歇后语还有姜子牙火烧琵琶精——现了原形、姜子牙娶媳妇——老来喜、姜子牙妻子想复婚——覆水难收、姜子牙算命——好准啊、姜子牙做生意——样样赔本等。
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姜子牙不断出现在民间传说和文艺创作当中,在长期的传唱、神化过程中,逐渐具有了特有的、固定的文化含义,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做为一个文化符号,“姜太公”包含着怀才不遇、隐居待时、大器晚成、老来得志、文韬武略等文化意象。如在《封神演义》第二十四回中,用“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一句诗表达了隐士们见用于君王的内心渴望。
风俗影响
从周朝开始,人们盖新房竖房架时都要在新做的房子主梁上,贴上用红纸写的“太公在此”或“飞熊镇第”横幅,以祈祷房子建造顺利。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命下山,投奔范家庄范员外,范员外帮其操办婚事、提供本金帮助做生意。范员外在自家花园中盖房多次出现变故,姜子牙为回报范员外,帮其作法降妖。在降妖过程中姜子牙大喝道:“妖怪休得作孽,我姜太公在此,还不快退下!”并收服四只妖怪。与此同时周文王夜梦一飞熊迎面而来,众大臣认为是飞熊转世来铺佐周文王。于是周文王在渭水河边访贤姜子牙,封其为太师,之后人们都说姜子牙是飞熊转世。“太公在此”和“飞熊镇第”的横幅便由此而来。
人物诗词
二十年来窘迫联,耐心守分且安然。
磘溪石上垂竿钓,自有高明访子贤。
辅佐圣君为相父,九三拜将握兵权。
诸侯会合逢戊甲,九八封神又四年。
四八悟道,修身炼性。仙道难成,人间福庆。奉旨下山,辅相国政。窘迫八年,安于义命。收怪有功,仕纣为令。妲己献谗,弃官习静。渭水持竿,磻溪隐性。八十时来,飞熊入梦。龙虎欣逢,西岐兆圣。先为相父,托孤事定。纣恶日盈,周德隆盛。三十六路,纷纷相竞。九三拜将,金台盟正。捧毂推轮,古今难并。会合诸侯,天人相应。东进五关,吉凶互订。三死七灾,缘期果证。夜进朝歌,君臣赌胜。灭纣成周,武功永咏。正是: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运筹帏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民间信仰
《封神演义》的故事是围绕武王伐纣展开的商周大战,其本质其实是阐、截两教的斗争,是道教内部的纷争,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西方教(道教的另一个分支)的身影。其中阐教的掌门人是元始天尊,字面意思上来解释是阐释、传承,也就是传承正统鸿钧道教;而截教的掌门人是通天教主,截教在字面意思上来解释则是截断、不传承,也就是不传承正统鸿钧道教。姜子牙作为阐教的代表人物,姜子牙表现为为人谦和、内敛以及对待人或事一味的相让,体现出了被动、宽容和仁义的道教思想。《封神演义》中也体现了道教的宿命论,书中姜子牙下山封神的命运在下山前就确定下来,自己无法改变。如书中的“天数命定”、“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仙道难成”等等。
人物评价
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上古典籍中——《易》《书》《诗》《礼》《春秋》,以致《论》《孟》《史记》《汉书》等等,他使东夷成为富强文明之诸侯国,近千年享帝王祭祀,与孔子齐名。文人常歌咏之,儒道皆尊,民间以其名祈福避邪。然亦成传说小丑,背运代名词。此双重形象在文学中统合,成民间重要文学形象,进而影响宗教生活,实现文学与宗教互动。如此丰富复杂文化历程者,中国史上或仅姜子牙一人。(《封神演义道教文化与文学阐释》 评)
姜子牙在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政治,军事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姜子牙这位杰出人物的事迹,理清他由“人”到“神”的变迁过程,不仅有利于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写人的艺术手法,创作思路,而且对了解历史人物,传承中华文化有很大的意义。(《姜子牙从历史到神话的人物形象变迁》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