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平
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
姜小平,中共党员,四川自贡人,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常务理事,解放战争史料收藏家,被收藏界誉为“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
个人简介
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解放战争史料收藏家,被收藏界誉为“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2009年,应邀参加新中国建国60周年全国新闻史料大巡展。199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开始收集文献资料。饱经风霜,历尽千辛万苦进行收集,现已收集各种书报刊创刊号千余份,民国时期《毛泽东自传》、《少年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及各种相关红色藏品万余册。其收藏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湖北日报》、《四川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成都商报》、《武汉晚报》、《自贡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进行了报道和介绍。
人物经历
2008年6月加入中国收藏家协会。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关于收藏的文章上百篇。
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创造过收藏界的几个第一:发现最早毛泽东个人传记;发现最早周恩来和邓颖超个人传记;发现邓小平国统区首次公开照片;发现最早恽代英个人传记;发现最早贺龙传记;发现最早项英传记;发现最早客观报道南昌起义主要过程的文献;发现红色娘子军首任连长庞琼花最早照片等。
2008年,向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无偿捐献其藏书。
2009年8月,向自贡市档案馆捐赠珍贵史料。
2010年11月,向南京军区某部“红三连”捐赠志愿军“战地日记”,同时被“红三连”聘为名誉指导员。
2011年3月22日,向辛亥革命博物馆无偿捐赠两件百年辛亥文物。
2011年4月2日,向空降兵军史馆无偿捐赠上甘岭战役牺牲的革命烈士证书。
2011年7月,向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军史馆无偿捐赠文物。
2011年12月,向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军史馆无偿捐赠文物。
2012年3月29日,向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无偿捐赠文物。
2012年3月31日,向济南军区某集团军军史馆无偿捐赠军史文物。
2013年3月,向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无偿捐赠6件抗战文物。
2013年5月,向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军史馆无偿捐赠军史文物。
2013年6月,向75100部队军史馆无偿捐赠军史文物。
2013年8月,向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军史馆无偿捐赠12件军史文物。
2013年9月,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无偿捐赠3件军事文物。
2013年10月,向成都军区第14集团军军史馆捐赠文物。
2013年10月23日,向武汉大学档案馆无偿捐赠8件校史文物。
2013年11月1日,向济南军区第26集团军军史馆捐赠文物。
2013年12月4日,向厦门大学档案馆无偿捐赠2件校史文物。
2013年12月6日,向南京军区第31集团军无偿捐赠15件文献。
2014年3月17日,向铜仁市国防馆无偿捐赠12件珍贵文献史料。
2023年3月10日,向青浦档案馆无偿捐赠2件文献史料。
目前正在筹建一座红色文献馆,把这些藏品集中展示出来,将中国人民反对压迫、反抗侵略,争取自由、民主、平等的幸福生活的抗争史清晰地告诉人们,告诫人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央视讲述志愿军
2024年1月18日22时30分,央视综合频道(CCTV-1)《等着我》栏目播出《英雄功臣——郑起》。节目中,红色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姜小平就郑起的事迹作介绍。
在节目中,姜小平介绍了他于2010年收藏这封信的经过,以及于2013年无偿捐赠给第39集团军军史馆的情况。他拿着这封信的复印件,介绍了主要内容,并朗读了其中一些语言平实却感人肺腑的句子:“国庆节那天,我们站在观礼台上,看到一队队被检阅的解放军部队,他们都是现代化的装备——重型坦克、巨大的炮,都是我们过去没见过的。喷气式的飞机,成群地飞过天空。陆军部队也是那么正规整齐。这使我看到了祖国雄伟的力量,增强了我们保卫祖国、抗美援朝的信心……”
藏书再版
1,人民出版社再版《中国的红星》
2013年,以收藏红色文化著称的成都收藏家姜小平在北京花高价购得这本红色文物。他查询了全国各大图书馆,均未有入藏此书的记载,确定为首次发现的孤本。如果说《红星照耀中国》是外国人写的第一本向世界人民讲中国共产党红军故事的书,那么,《中国的红星》则是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本类似的书。2015年立项由人民出版社再版,作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主题图书,由党史专家李良明担任评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 于2019年1月出版。2020年4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中国的红星》成功入选《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并且位居政经类213种重点图书第一名。
2,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周恩来与邓颖超》
2014年1月18日,在邓颖超诞辰110周年前夕,根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红色收藏家姜小平收藏的尘封75年的,周恩来和邓颖超最早版本个人传记《周恩来与邓颖超》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再版发行,并在北京举行了首发仪式。
发现史料
1,姜小平发现最早恽代英传记
2015年8月12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诞辰120周年。昨日,我市收藏家姜小平向长江日报记者展示了一篇恽代英传记文章,文中披露恽代英将每月收入的95%交党费。
省中共党史人物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李良明教授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当年一个工人每月的收入约6到12元,“恽代英拿出自己95%的收入交党费,说明他的信仰坚定”。
据了解,由华应申编的《中国共产党烈士传》(1947年9月,山东解放区版),曾被称为“近代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中共英烈传”,共收录李大钊向警予恽代英等23位烈士的传略。李良明说,《中国的红星》出版时间早于该书,《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一文可认定为目前发现最早的恽代英传记。
2,姜小平发现1932年毛泽东个人传记 刷新“最早”记录
1932年刊发毛泽东传记的《文化日报》在武汉被发现。据悉,这是迄今发现最早刊载毛泽东个人传记的文献史料。24日,该史料持有者、武汉收藏家姜小平先生首次向本报披露了文献内容。
这期《文化日报》出版于1932年7月15日,4开4版,纸质已泛黄发脆。《共党主席——毛泽东》一文,以“特别报告之一”刊发在第二版显著位置,篇幅几乎占了大半版,全文约1500字,分“‘湖南王’的尊容”、“几个特点”等7个小节。这篇文章不长,有些地方对毛泽东的描述明显片面或过于夸张,但总体比较客观,以传记形式向世人报道了毛泽东的容貌、性格,及从小崭露头角、善于领导群众斗争、组织农民运动,由“湖南王”成为“农民王”的革命经历。
姜小平以收藏解放战争史料著称,被誉为“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他透露,该文献半年前由西安一位藏友转让。《文化日报》又名《文化与社会及政治》,1932年6月21日在上海创刊,不到半年即停刊。姜小平收藏了该报从创刊至第41期报纸原件。《共党主席——毛泽东》刊载于第25期。之后,该报以“特别报道”系列还陆续推出了朱德贺龙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个人传记。
《共党主席——毛泽东》一文作者署名“孙席珍”。据“百度”人物名片,孙席珍出生于1906年,浙江绍兴人,16岁起发表诗歌,被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称赞为“诗孩”,有 “京华才子”之誉,曾参加北伐和“八一”南昌起义。抗战期间,从事文化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南京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曾担任中国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1984年去世。此人是否与该文作者为同一人,尚待考证。
党史专家、原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周斌介绍,目前党史界普遍认为,最早由毛泽东本人讲述的个人传记,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7月在英国发表的《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自传》。这篇传记被学界称为毛泽东传记“鼻祖”。
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主任李润波认为,该文献极为珍贵,它的发现把目前公认最早的毛泽东传记发表时间往前推了5年,对研究毛泽东的早期生平传记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记者蒋太旭)
3,姜小平发现最早周恩来和邓颖超个人传记
长江日报讯(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丁晓平)继最早毛泽东个人传记上月现身武汉后,红色收藏家姜小平先生,昨日再次向本报独家披露其珍藏的1938年武汉版《周恩来和邓颖超》个人传记。据悉,该文献为迄今发现的最早有关周恩来邓颖超个人传记及文选的单行本图书。
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主任李润波说,该书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有关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的个人传记作品,收入的文选也大多是首次发表,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周恩来选集》和《邓颖超文集》中均未收录这些文稿。
该书由姜小平先生提供原件,已于近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出版。
4,姜小平发现邓小平国统区首次公开照片
201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8月13日,我市收藏家姜小平向记者展示了一本77年前出版的《战时画报》,内页一张邓小平照片十分罕见。 这本《战时画报》为第12期、13期合刊,16开本,以山西在全面抗战中的地位为主线,大量报道了山西战场的情况。第14、15页的连页版上,报道以《八路军将领群聚山西》为标题,用多幅图片展示了八路军高级将领的风采,其中邓小平照片为半身免冠照,他的双眼炯炯有神注视前方,若有所思,照片下面是中英文说明。
5,姜小平发现最早贺龙传记
长江日报讯(记者蒋太旭) 贺龙元帅是一把菜刀闹革命,而非现在广为流传的“两把菜刀闹革命”。这是82年前一篇贺龙传记中的记载。2014年3月20日,武汉藏家姜小平先生向本报独家披露其收藏的这份文献。据他考证,这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贺龙传记。
这篇传记名为《贺龙记》,刊载于1932年7月18日上海出版的“第28号”《文化日报》第2版上,有近半版篇幅。该文以“尊容的素描”、“不能执笔而畅晓文理”、“自团长到总指挥”等内容,记述了贺龙从乡村少年到“红军要人”的革命历程。
《贺龙记》一文作者署名“少游”,真名是谁,目前无从考证,但从内容看,作者对贺龙十分了解。
该传记还在第2节以“一把菜刀起事,十六岁露头角”为小标题,记载了贺龙在家乡小溪边,用一把菜刀砍死一名官兵,夺枪号众革命的经过。该文称:“关于他的传记,虽都不可靠,但他的出生几乎是谁都知道的,所谓一把菜刀干起来。”
这一发现与广为流传的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有差异。贺龙出生于1896年,按该文记载的年龄,贺龙拿菜刀在家乡起事的年头应在1912年至1913年间。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记载的“两把菜刀闹革命”一说,源自1916年贺龙率众攻打芭茅溪盐税局一役,因手中无枪,贺龙借了两把菜刀。
党史专家、武汉革命博物馆原馆长周斌说,这一发现非常重要,极具研究价值。他认为,“两把菜刀闹革命”一说,也可能具有演绎成分。
姜小平以收藏解放战争史料著称。他介绍,《文化日报》,1932年6月21日在上海创刊,不到半年即停刊。他收藏了该报从创刊至第41期报纸原件。
6,姜小平发现庞琼花最早照片
2014年4月19日,最后一位健在的红色娘子军战士、百岁老人卢业香在海南省琼海市病逝。昨日,武汉藏家姜小平先生向本报透露,他发现了电影《红色娘子军》人物吴琼花原型之一、“红色娘子军”首任连长庞琼花被俘画报照片。据悉,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庞琼花的照片。
庞琼花被俘照刊登于1933年2月15日上海出版的《时代》画报第3卷第12期。该画报大八开本,标明“国民政府内政部核准发行”。该期画报共28页,第15页用一组5幅照片报道了1932年国民党军队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捕获共产党人的情形。报道蔑称“广东琼崖各处受匪祸数载……此次经粤警卫旅痛剿,不数月肃清匪首王文宇、苏维埃主席陈俊丛及女匪首庞琼花悉数就擒”。
其中一幅照片的说明为“红军女子模范军先锋队队长庞琼花就擒后对海口民众演说状”。照片中,庞琼花穿浅色上服,短头发,双手被绑在背后,神态镇静。
庞琼花是电影《红色娘子军》女主人公吴琼花的原型之一。剧本作者梁信曾向外界披露,吴琼花的名字就是从她的名字衍化而来。据公开资料,庞琼花1930年参加红军,次年任乐会县(今琼海市)赤色女子军连连长,随后任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连长,率领全连战士配合红军主力作战,立下了不朽战功。1932年秋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入狱。1937年冬出狱。1942年被日军杀害,年仅31岁。
海南省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告诉记者,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庞琼花的照片。据了解,此前所能查到已公开的最早庞琼花照片是她1934年的照片,当时她和红色娘子军的其他同志关在广州国民党的监狱里。
这组照片中还有一张是王文宇的被捕照片,他是电影《红色娘子军》男主人公洪常青的原型之一。照片说明为“警卫旅旅长陈汉光审讯匪首王文宇情形”。照片中的王文宇一只脚绑着绷带,目光严峻,面对审问,显示出不屑神情。王文宇是红军第二独立师师长。娘子军成立时,他代表师部为娘子军授连旗,并曾直接指挥该连。1932年年底,王文宇腿部受伤被捕,于次年7月英勇就义。(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邓樱)。
7,姜小平发现最早项英传记
2014年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名将项英同志诞辰116周年。武汉资深藏家姜小平,昨日向记者展示了一份82年前的《文化日报》,上面刊载的文章《项英记》记录了项英的出生、相貌、经历等内容。著名军史专家、《项英传》作者、原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王辅一少将表示,这篇《项英记》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项英的传记。
姜小平介绍,《文化日报》创刊于1932年6月,社址在上海成都路,每期出4版。关于项英的文章在第32期,于1932年7月22日出版刊载。
记者看到,《项英记》一文,以“特别报告”形式刊发在该期第三版显著位置,全文约1100字,分“毫无名气”、“貌不惊人”、“穷小子的出身”、“从工会组织员做起”4个小节。
王辅一在看过文章后表示,1932年国民党正在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上海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而此时的《文化日报》,却敢以《项英记》为标题,进行相对中立的报道,实属不易。虽然内容有些偏颇,但文献为研究项英提供了珍贵资料,他还指出文中的一处错误:项英的妻子真名是“张亮”而非“张良”。(楚天金报记者:李翌 实习生刘舒)
8,姜小平发现最早客观报道南昌起义的文献
2014年8月1日,是“八一”南昌起义爆发87周年纪念日。7月31日,武汉藏家姜小平先生向本报展示了82年前的两份上海报纸,称其首次客观报道起义全程,还原“暴动”“无杀人纵火”真相。
这两份老报纸为1932年7月29日、30日连续两天出版的《文化日报》,分别以半个版的篇幅刊载了题为《南昌暴动史》的上部和下部。全文约3000字,分“五年前的故事”、“武汉政府的失败”、“庐山会议是火药线”、“巴里会社式的革命委员会”、“新政府的组织一斑”、“军力一斑”、“蔡廷锴中途离去”、“郭沫若后至受惊”、“马迥岭张发奎受辱”、“贺叶事变的计划”、“宣传一斑”等11个部分,完整地再现当年南昌起义的主要过程。该文作者署名“赵速”,已无从查询。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部主任肖燕燕介绍,这两张报纸该馆惜未收藏;南昌起义后,有很多报纸进行过报道;但站在客观立场上如此全面地进行描述,《文化日报》应该是第一家,比较珍贵。据了解,此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关于南昌起义主要过程的资料,是1933年出版的《现代史料》中由王唯廉撰写的《南昌暴动史》一文,新发现的这份老报刊比《现代史料》刊文还早近一年,而且两文的标题和内容几乎同出一辙,只作者不同。
西安市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张国柱认为,这两份《文化日报》在“南昌起义”5年之后出刊,首次较为客观和完整地再现当年起义的因由、组织、主要领导者、起义的过程及为何失败等,是考证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红军发展史极为珍贵的。
9,姜小平为上甘岭无名英雄正名
长江日报讯(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刘圣德 实习生杨童舒),2012年10月14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60周年纪念日,一位与特级英雄、特等功臣黄继光同在一个营、同一天牺牲,却不为家乡父老所知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无名英雄”在武汉被发现,他名叫“戴六金”。经本报记者和武汉藏家姜小平先生的反复求证核实,最终于昨日将其牺牲证明书“护送”回烈士生前所在部队。
这份泛黄的“志愿军革命烈士牺牲证明书”,是姜小平去年底从广西一位藏友处意外发现,将其买下带回武汉。证明书长38厘米、宽26厘米,编号为“烈字第零三四七号”,上盖“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一三五团政治处”大红印章。根据证明书所载信息,烈士叫“戴六金”,“广西永福县人”,1949年12月参军入伍,时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二营机炮连,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后安葬于“朝鲜五圣山”。
这份证明书背面备考栏还记载:1953年5月23日,永福县政府发给烈士亲属人民币一百四十万元(旧币),因为烈士父母双亡,是由其婶母黄玉娇抚养长大,当时其妹戴小真已出嫁,故由黄玉娇代领抚恤金。耐人寻味的是,该证明书显示一式三联,一联归部队存档,一联归烈士家乡当地民政部门存档,一联送达烈士家属。记者所见的这份证明书仅部队存档一联已被撕去,另两联仍连在一起。这份证明书究竟是从何处“流落”出来,不得而知。
为了证实烈士的真实身份,记者向广西当地民政部门、烈士亲属及所在部队军史馆多方求证,最终证实戴六金确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其生前与“特级英雄”黄继光同在一个营,即当时防守著名的597.9高地的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二营,并在上甘岭战役中,与黄继光同一天牺牲,即1952 年10月19日。
昨日,姜小平先生将这份珍贵的烈士牺牲证明书无偿捐赠给烈士生前所在部队军史馆。他感慨:能够值上甘岭战役打响60周年之际,将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送回”部队,他深感欣慰。
︻记者求证︼
当地民政局:相关信息基本一致
记者拨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民政局电话。该局党委蒋书记非常热情,他在由广西民政局编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烈士英名录》上,查找到了烈士的名字,除年龄比证明书上记载的“36岁”小10岁外,其部队番号、牺牲时间、地点均与烈士证明书上一致。英名录上登记的烈士家乡地址“永福县城关公社坪岭大队坪岭村”,如今已改为永福县永福镇鱼洞村上高街。
烈士亲属:不知堂叔是英雄
几经波折,记者终于与烈士的亲属戴小贵取得联系。正在桂林打工的戴小贵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烈士没有直系后人,其婶母和妹妹也先后故去,“我们这个村里的人姓戴,戴六金是我的堂叔”。对于这位堂叔,戴小贵说,他了解得并不多,只记得在戴家祖墓碑上刻有这位堂叔的名字,家里人也只知道他很多年前就在外面去世了,更不知道他是一位与黄继光同在上甘岭牺牲的英雄。
所在家乡:希望烈士能上英烈墙
这位不为家乡人所知的“无名英雄”是否在部队的军史档案里有相关记载,烈士所在家乡村委会潘主任恳请记者帮忙打听,希望能还原烈士牺牲时的情景,让英雄的名字刻上部队的英烈墙。他在电话中激动地表示:“我们为村里出了这么一位上甘岭英雄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见“戴六金”,只有“戴文金”
部队军史馆:
实为一人,将为英雄正名
当年参战的志愿军第十五军就是现驻扎湖北的空降兵某部。为进一步核实烈士身份,昨日,本报记者和姜小平怀揣着戴六金烈士的牺牲证明书驱车前往孝感95829部队军史馆。
军史馆内的英烈墙上刻满了该军自组建以来所牺牲的官兵名字,其中包括在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按姓氏笔划排列,黄继光邱少云等著名战斗英雄的名字历历在目。令人失望的是,英烈墙上却没找到烈士戴六金的名字,但墙上一个叫“戴文金”烈士的名字引起了本报记者和姜小平的注意。
经馆方工作人员进一步核对烈士档案发现,两个名字除一字之差外,其他登记的部队番号及牺牲时间地点等信息,均一致。可以断定:两位烈士同为一人。根据记者从烈士家乡了解到的信息证实,烈士真名应该是“戴六金”,可能是由于战争年代,部队登记抄录烈士名单“六”和“文”很相似,笔误造成。
据军史馆馆长汪建介绍,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阵亡达3566人。目前刻在英烈墙上的烈士名字虽经反复核实,但终因资料不全难免有疏忽、遗漏之处,非常感谢本报和姜小平先生所作的努力,让这位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的上甘岭战役英雄烈士又“回”到部队,“我们将报请上级,尽快将烈士的英名重新刻在英烈墙上,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名!” (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刘圣德)
捐赠事迹
1,姜小平向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捐赠历史档案
2021年11月2日,红色收藏家姜小平先生向我校捐赠了我校华中大学时期和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珍贵历史档案。曹艳丽副馆长主持了此次捐赠仪式。
付强馆长代表档案馆接受捐赠,向姜小平先生和出席捐赠仪式的李良明教授、孙永祥书记表达了感谢和敬意,高度肯定姜小平先生藏者不私的精神境界,表示一定会保存好、利用好这批珍贵历史档案,并为姜小平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2,姜小平向张澜纪念馆捐赠文献
2016年8月3日,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我市收藏家姜小平,向南充市张澜纪念馆无偿捐赠2件文献。
3,姜小平向铜仁市国防馆无偿捐赠12件珍贵文献史料
2014年3月17日,铜仁市国防馆实物捐赠仪式在铜仁军分区举行,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解放战争史料收藏家姜小平为铜仁市国防馆捐赠了12件珍贵文献史料,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杜序良接受藏品并为其颁发收藏证书。
4,姜小平向厦门大学档案无偿捐赠2本首任党委书记张玉麟日记本
2013年12月4日下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解放战争史料收藏家姜小平先生特地从武汉前来厦门,向该校档案馆无偿捐赠2本该校首任党委书记张玉麟的日记本。
5,姜小平向第31集团军捐赠文物
2013年12月6日,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我市红色收藏家姜小平,奔赴驻厦门的第31集团军,向其军史馆无偿捐赠15件文献。该集团军副政委朱永和少将代表军史馆接受捐赠。
6,姜小平向第26集团军军史馆捐赠文献
2013年11月1日,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我市红色收藏家姜小平,专程奔赴驻世界风筝之都潍坊的第26集团军,向其军史馆无偿捐赠12件文献。该集团军副政委王伟力少将代表军史馆接受捐赠,并向姜小平颁发了收藏证书和荣誉证书。
7,姜小平向武汉商业博物馆(筹)捐赠文献
日前,武汉藏家姜小平先生向武汉商业博物馆(筹)捐赠一套60期《汉口金融通报》,记载了解放初期,汉口物价变动与商业恢复。据悉,这套当年秘密印制的珍贵原始文献存世稀少。
姜小平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以收藏解放战争史料著称。据他透露,这套原始文献是去年从一位浙江藏家处淘得。
8,姜小平向武汉大学档案馆捐赠珍贵校史文物
2013年10 月 23 日,在武汉大学建校 120周年前夕,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武汉收藏家姜小平来到该校档案馆,向该馆无偿捐赠了他精心收藏的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与该校有关的 8 件校史文物。
9,姜小平向第47集团军军史馆捐赠文物
2013年8月16日,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自贡市红色收藏家姜小平到西安市,向第47集团军军史馆无偿捐赠12件军史文物,为该馆进行爱国主义和军史教育,提供了丰富且具有说服力的珍贵史料。
当天的捐赠仪式在第47集团军军史馆大厅举行,该馆负责人张建儒代表军史馆接受捐赠,并代表馆方向姜小平颁发了捐赠证书。 随后,姜小平在军史馆杨干事的陪同下参观了该馆军史陈列室等。
10,姜小平向75100部队军史馆捐赠军史文物
2013年6月28日,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自贡市红色收藏家姜小平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向75100部队军史馆捐赠了11件文物,对丰富该馆藏品,研究该部队军史,弘扬革命传统教育具有较大的帮助。
11,姜小平捐12件珍贵“红色信札”给军史馆
2013年5月25日,武汉红色收藏家姜小平远赴辽宁,把自己收藏的“红色信札”等12件文物无偿捐赠给65521部队军史馆。
这些文物包括:志愿军347团政委任奇智于1948年、1949年、1950年、1951年在辽宁、华中、朝鲜等地作战时的笔记5本;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郑起写给其团政委任奇智的3封汇报信;1950年12月7日第278号《云南日报》头版刊发志愿军39军解放平壤的新闻。
这其中,郑起的汇报信特别引人注目。信中记叙了他作为战斗英雄回国参加建国2周年国庆观礼和全国政协会议的详情,还提到他吃饭时曾向毛主席敬酒。
另外,任奇智的5本日记记录了当时辽宁、华中、朝鲜等地的战事,内容涉及军队的作战、政工及自己的战地体会等,是一批见证我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团级指挥官指挥作战的珍贵实物,能完整保存至今,十分不易。
昨日,65521部队军史馆馆长胡厚良馆长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姜小平捐赠的十余件文物都是首次面世,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们也是战斗历程的见证,承载着历史,传承着光荣。武汉藏家的捐赠丰富了军史馆的馆藏。(记者:张辉)
12,姜小平向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无偿捐赠文物
2013年3月,“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姜小平专程从武汉前往太行山区,向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捐赠6件武汉抗日战争资料。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八路军总部曾长期驻扎的太行山区武乡县,是中国全面反映八路军和华北各根据地8年抗战史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
13,姜小平向空降兵军史馆无偿捐赠军史文物
自贡日报讯(记者 周云)近日,我市“红色收藏家”姜小平来到空降兵驻鄂某部军史馆,将其珍藏多年的12件红色藏品无偿捐赠出来。这12件藏品均是空降兵前身部队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与该部队有关的文物,其中,一本《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密件)颇为罕见。
据姜小平介绍,这批文物是他前些年到一位老革命家拜访获赠的。老前辈知道他喜欢收藏军事书,特别叮嘱:“这些书都是几十年来多次搬迁,又经‘文革’劫后余生的东西,要好好保存,是历史的见证。”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是由“二野”司令部编印的。书中记载了双堆集战役的整个过程,最为珍贵的是附有24幅实地作战地图。部队军史专家认为,此书是研究双堆集战役不可多得的珍贵原始史料,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14,姜小平辗转千里让志愿军烈士“回家
新乡日报4月12日讯 (记者李云伟文\u56fe) 近日来自四川省自贡市的“红色收藏家”从武汉市来到我市,将自己精心收藏的志愿军牺牲信、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立功喜报3份志愿军历史资料无偿捐赠给驻新某部军史馆,让志愿军“英灵”回归部队。
姜小平说,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身躯葬在异国他乡,这3份志愿军历史资料,是革命先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纪念物,自己有责任把它们送到烈士生前所在部队,他将自己收藏的这3份珍贵的志愿军历史资料无偿捐赠给“先烈”生前所在部队,了却了自己送英雄“回家”的心愿。
当天下午,记者陪同姜小平来到驻新某部,将这3份志愿军历史资料无偿捐献给军史馆。姜小平表示,由于历史原因,许多革命前辈的文献资料流失民间,姜小平在闲暇之余,用自己喜爱的文献资料同别人交换。他曾经为了一份文献资料,用4个月的薪水买了份“旧报纸”。他在收藏这些红色文献资料时,不但学到不少相关知识,也把感情沉淀其中。目前,姜小平已经收集“红色”文献资料5000多件,被誉为民间“红色收藏家”。
驻新某部军史馆负责人张新苗表示,姜小平先生所捐献的这3份历史文献,均为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我们一定会好好收藏志愿军将士的珍贵历史资料,让英雄的精神在部队代代相传。
15,部队军史馆英烈墙上,找到了烈士李占芳的名字
长江日报护送烈士“英灵”回部队
记者了解,李占芳烈士牺牲时所在部队志愿军第十五军现为驻鄂空降兵某部,在该部队军史馆英烈墙上,找到了烈士“李占芳”的名字。而烈士当年所在的志愿军“四十五师”,就是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这支部队现驻扎黄陂。
昨日下午,姜小平怀揣着李占芳烈士的《革命烈士牺牲证明书》和记者驱车赶往黄陂。在该部队黄继光纪念馆里,记者了解到,这支部队的前身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1947年8月诞生于河南省博爱县,也就是李占芳烈士的家乡。1949年,这支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5师,1951年整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45师,奔赴朝鲜。
据了解,李占芳牺牲时,黄继光参军不到两个月,黄继光入朝时被分配到第15军第135团2营6连任通讯员。当时,李占芳则是该师133团1营2连班长。
61年前,在枪林弹雨的朝鲜战场上,李占芳是如何牺牲的?部队并没留下有关他个人的详细记载,记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四十五师战史》里,发现李占芳牺牲那天正是朝鲜第五次战役进入第二阶段,烈士所在部队曾打过一场恶仗。关于这一细节,《战史》留下了非常详细的记载:1951年5月18日3时,134团攻占了九一六高地及下加墟,连克敌地堡九个,毙敌60余人。12时,敌组织反扑。该团即放弃下加墟阵地。李占芳所在的营133团前卫营(一营)进至枫川里以北,攻占了四一六高地。但在该营切断了柏二洞南侧公路后,被铁丝网阻拦,在爆破铁丝网时踏响地雷,敌即以炮火射击,我方伤亡较大,营长赵尊来,教导员马振山相继牺牲。随后,该团即以三营接替一营继续攻击,最后终因敌众我寡,全部壮烈牺牲。
从以上记载来看,李占芳就是在这场“敌众我寡”的战斗中牺牲,李占芳和他的战友牺牲时非常英勇、壮烈。
考虑到烈士已无直系后人,昨日,姜小平将自己收藏的这张珍贵的烈士证明书无偿捐赠给烈士生前所在部队,了却自己送英雄的心愿。部队首长感谢姜小平的捐赠,并表示:部队一定会好好收藏和展示烈士的遗物,让英烈的精神在部队代代相传,将来还会回访烈士家乡。
16,上甘岭烈士证明书“回家”
楚天都市报2011年4月4日讯 (记者刘微)历时59年后,一份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烈士的证明书,终于回归烈士生前所属部队。这份“革命烈士牺牲证明书”的牺牲者叫覃荣振,1952年牺牲于上甘岭战役,时年24岁。因证明书上送达烈士家属和当地民政部门的两联均未送出,藏家姜小平迫切希望能为其找到归宿。 本报3月29日报道此事后,驻鄂空降兵某部军史馆的工作人员当天就给记者打来电话,称该部即为烈士覃荣振生前所属的部队,虽然有关其个人的资料很难查到,但其牺牲后在部队有存档记录。如果藏家愿意,他们希望能接收这份证明书。4月2日,在记者陪同下,藏家姜小平将证明书无偿捐赠给军史馆,并在馆内排列着密密麻麻牺牲者名字的英烈墙上,找到了覃荣振的名字。
17,姜小平捐赠日版“大清国大地图”
昨日,武汉藏家姜小平先生将自己收藏的百年前日版“大清国大地图”及民国初期共和党党员证书两件辛亥文物无偿捐赠给正在筹建中的辛亥革命博物馆。馆方称,这两件珍贵文物极为少见,对研究辛亥革命史及民国史具有重要价值。
20日,本报独家披露姜小平先生收藏的百年前日版“大清国大地图”,引起社会关注。辛亥革命博物馆筹建处工作人员通过本报与姜先生取得联系。姜先生欣然将此“地图”无偿捐赠给辛亥革命博物馆。同时,还赠给博物馆另一件珍贵辛亥文物——1913年元月颁发的共和党党员证书。
这本百年前的“党员证”为姜先生偶然淘得。记者所见到的这本证书稍简陋,但品相较好,长约10厘米,宽约7厘米,封面印有“共和党党员证”,封底为五色旗和共和党党旗,内页写有“党员证 孙德纯君于民国二年一月十九日经邬日曜君、任同宽君介绍入党,此证,共和党第七四八六号”等字样,并盖有红色的“共和党”印章。
据了解,共和党是民国初年较有影响的政党之一,1912年5月在上海成立,推选黎元洪为理事长,章太炎等为理事。一年以后,该党与民主党、统一党合并,组成进步党,成为国会仅次于国民党的第二大党。
辛亥革命博物馆筹建处负责人刘钢介绍,辛亥革命发生后,民主共和的建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仅在1912年就出现了近百个政党,组党参政一时成为时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等。虽然目前还无法对党证主人“孙德纯”生平进行考证,但此证出现亦对研究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历程具有重要价值。(来源:长江日报)
18,姜小平向南京军区某部捐赠“战地日记”
一本由武汉藏家姜小平捐赠的志愿军战斗英雄笔记本,正式入驻南京军区某部三连连史馆,成为这里永久的革命史料。 受捐仪式上,姜小平被三连聘为名誉指导员,本报作为唯一受邀媒体见证这一过程。
三连指导员胡秀良认为,这本战地笔记非常珍贵,笔记中所展现的志愿军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让人赞叹不已。主人公易科的座右铭“乐为祖国而生,勇为祖国而死。”读来更是让人动容。他表示,战地笔记将作为激励战士精兵习武教材,珍藏连史馆。
姜小平10余年倾心红色收藏,家藏红色典籍5000余册,被誉为“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这本笔记是他用珍贵的书籍换来。10月22日,本报以《笔记揭示抗美援朝中的残酷与温情》为题报道了这本战地笔记,引起巨大反响,新华网、搜狐等十多家网站转载。报道刊登后,笔记本上的“91团3连”几个字一直印在姜小平的脑海里,易科所在部队也成了他最想了解的事情。
通过不懈努力,姜小平和南京军区某部三连取得联系,“91团3连”正是其在朝鲜战争中的番号。
据了解,这支英雄的连队诞生于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是我军最早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红军连队之一,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支功勋卓著的连队,被称为“红三连”。战地笔记竟然出自这个赫赫有名的连队,姜小平动了无偿捐赠的念头。在本报的积极推动下,姜小平受邀到红三连捐赠该战地笔记。(来源:央视网)
19,姜小平向自贡市档案馆捐赠珍贵历史资料
2009年8月3日下午,自贡籍收藏家姜小平向市档案馆捐赠珍贵历史资料,包括刊载有转发新华社关于自贡解放消息的《松江日报》、《九江日报》、《豫南人民日报》和留有冯玉祥笔迹及印章的《川西南记游》。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星生出席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后,陈星生和市档案馆负责人向姜小平赠送了《自流井》、《遍地盐井的都市》、《珍藏的盐都记忆》等书籍影音资料。(来源:自贡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人物评价
武汉藏家捐红色藏品百余件 成红色文献捐赠第1人(新华网)
2008年,武汉藏家姜小平向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捐赠第一件红色藏品。5年来,他向包括3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内的文化机构共捐献红色藏品百余件。他也被藏界称为国内“红色文献捐献第一人”。
姜小平: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武汉晨报)
年仅32岁,却10余年倾心红色收藏,家藏红色典籍5000余册,其藏品曾被邀参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大展。他,就是被国内藏界誉为“最年轻的红色收藏家”的姜小平。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17:00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