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薯
薯蓣科薯蓣属植物
参薯(学名:Dioscorea alata L.)是薯蓣科、薯蓣属的缠绕草质藤本。茎右旋,基部有时有刺;叶在茎下部与生,在中上部对生,叶柄绿或带紫红色;雄花序为穗状花序,花序轴呈“之”字形曲折;果不反折,棱状扁圆形,有时为三棱状倒心形;种子四周有膜质翅;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形态特征
参薯为缠绕草质藤本。野生的块茎多数为长圆柱形,栽培的变异大,有长圆柱形、圆锥形、球形、扁圆形而重叠,或有各种分枝,通常圆锥形或球形的块茎外皮为褐色或紫黑色,断面白色带紫色,其余的外皮为淡灰黄色,断面白色,有时带黄色。茎右旋,无毛,通常有4条狭翅,基部有时有刺。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叶片绿色或带紫红色,纸质,卵形至卵圆形,长6-15(-20)厘米,宽4-13厘米,顶端短渐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时为戟形,两耳钝,两面无毛;叶柄绿色或带紫红色,长4-15厘米。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珠芽,珠芽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有时扁平。
参薯为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1.5-4厘米,通常2至数个簇生或单生于花序轴上排列呈圆锥花序,圆锥花序长可达数十厘米;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长1.5-2毫米,内轮倒卵形;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雌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为倒卵状长圆形,较小而厚;退化雄蕊6。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有时为三棱状倒心形,长1.5-2.5厘米,宽2.5-4.5厘米;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11-翌年1月,果期12至翌年1月。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
生长环境
参薯喜温和充足阳光,属于高温短日照植物,生育期适温为20-30℃,10℃以上块茎萌芽。地上茎、叶不耐霜冻,温度降到10℃以下时,植株停止生长。参薯在不同的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块茎发芽适温为15℃以上,温度高发芽快;幼苗生长适温为15-20℃;块茎形成和膨大的适温为20-24℃,在20℃以下生长缓慢。参薯生长要求强光照,在光照弱的条件下,光合作用显著降低。喜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忌连作,不耐涝。
分布范围
参薯可能原产于孟加拉湾的北部和东部,以后传布到东南亚、马来西亚、太平洋热带岛屿以至非洲和美洲。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常有栽培。
繁殖方法
参薯繁殖方法一般为直接栽种或育苗繁殖。
选地: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疏松肥沃、向阳、地势高、保水和保肥能力强、排灌方便、pH4.5-6.5微酸性的沙质壤土地块种植。
施用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5000千克、尿素5-10千克、磷肥10-15千克、钾肥15-20千克。
深耕整地:参薯根系入土深,要求深耕,精细整地。冬前深耕土壤30厘米左右,把土壤整细耙平。
播种方法:播种前选无病斑、无腐烂的块茎(栽子)作种用,并按3厘米×3厘米纵切成块状,每块重量50-100克,带有顶芽,用草木灰蘸种,晒1-2小时,然后放在室内晾2-3小时,待切面愈合后播种。垄栽按垄宽85厘米、垄高30厘米、沟深15-20厘米作垄。种植密度为行距50厘米左右、株距20-30厘米,每亩用种2000-2500块(150-200千克)。下种时块茎要离穴肥3厘米左右,横放,芽朝同一个方向,然后覆土6-10厘米,以利播种后出苗。在中国华北地区可在4月中、下旬定植,直接栽种的只要地表不冻,栽种越早越好,定植栽种前一定保证土壤底墒充足。定植栽种后不再浇水,以促进幼苗根系下扎。另外,也可用土壤肥沃的田块作苗床,采用地膜搭架育苗,待苗高3厘米左右时移栽。
以山药块茎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参薯种苗的快速繁殖,用70%乙醇浸泡30分钟及84消毒液消毒15-20秒配合使用灭菌;腋芽诱导培养基为MS+0.5毫克/升-116-BA+0.1毫克/升-1NAA,培养25天后诱导的芽数最多,平均芽数为1.58,高度最高为2.3厘米;生根培养为1/2MS+0.1毫克/升-16-BA+2.0毫克/升-1NAA+0.02%活性炭,平均生根天数为6天,生根率达100%,气生根率低,根系长而粗壮;在生根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将试管苗按节切断繁殖,繁殖系数可达3.0。利用参薯组织培养快繁技术,1年可生产紫山药种苗500000株以上,为参薯种苗工厂化中快繁殖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而且这种方法不易产生变异,有利于参薯的大量繁殖和迅速推广种植。
选择地势平坦肥沃,灌排方便,土层深厚、前3-4年未种过薯蓣类作物的轻沙壤土作繁种地。每亩施土杂肥3吨,复合肥(氮、磷、钾)50千克,腐熟豆饼50千克,结合深翻施入,按垄距80厘米,宽40厘米,高32厘米的规格整好垄。1月中旬在20-25℃的条件下,地上铺30厘米厚的湿沙后铺一层零余子,湿沙不可带水,每层沙厚2-3厘米,进行层积催芽,待零余子露出新芽时即可播种。2月上旬在40厘米宽的垄(畦面)上开沟,种两行零余子, 行距20厘米,株距20厘米,每亩种12500株,当年可培养出100-1500克大小不同的种薯,第2年可作薯种用,切割后植于大田。
栽培技术
管理
及时破膜:播种后20-25天,苗陆续顶膜,选择晴天及时破膜放苗,并用细土将膜孔盖严。
疏苗:出苗后及早疏苗,每穴留1-2个壮苗。生长中、后期要及时除去缠绕茎上的侧枝或赘芽。夏至至大暑期间,缠绕茎生长旺盛而影响群体的通风透光,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0克兑水50千克喷施控苗,以抑制缠绕茎生长,减少新生侧枝,促进块茎增产。
搭架引蔓:待植株长到30厘米高时,及时用1.5-2米长且坚实的竹竿作架材,在每株苗旁插1根竹竿,尖端插入土中20厘米。每垄双行植株搭“人”字形架,在距竹竿顶部30厘米处交叉,交叉处用横杆连在一起固定。为利于植株上架,用细绳或线把缠绕茎绑缚在竹竿上,并在生长期间经常将缠绕茎摆布均匀,以利通风透光。
肥水管理:参薯喜肥,一要施足基肥;二要及时追肥,全生育期追肥2-3次。当参薯出苗1个月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1次追肥,苗施尿素15千克,促进枝叶繁茂。立秋至白露期间是块茎生长膨大的关键期,宜重施钾肥,每亩分2次追施硫酸钾40千克,每株每次追施10克,入土5厘米深,每隔15天施1次,以满足块茎膨大的需求。然后,选晴天下午每隔10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次,共喷3次。在7-8月份,若遇长期干旱天气还应灌浅水1次,做好抗旱工作。另外,参薯是以块茎为产品的作物,积水易引起根系生长不良或块茎腐烂,因此,开沟排水十分重要,前期要打好基础,中、后期要理通沟系,保持田内无积水。
采收
霜降前后,参薯地下块茎已充分成熟,可陆续采收,但要根据市场需求,从9月下旬起即可采收出售。采收时,将缠绕茎用镰刀割去,然后从垄的一头开始用铁锹将垄土挖开,找到块茎后,在四周继续深挖,直至见到块茎下部尖端,然后双手稍用力将块茎提出,轻拿轻放。采收后的块茎具有休眠性,降低贮藏温度可有效地延长休眠期。但参薯的块茎对低温也很敏感,暂不出售的可在温室内埋沙贮藏,一般适宜贮藏在温度为15-18℃、相对湿度为70-80%的环境中。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参薯性甘、涩,平,有健脾止泻,益肺滋肾,解毒敛疮的功效。用于脾虚泄泻,小便频数,虚劳咳嗽,疮疡渍烂,水火烫伤等症状。
食用价值
参薯其块茎含淀粉和粗蛋白,可作粮食和蔬菜,作蔬菜时可蒸、煮后直接食用,还可加工制作菜肴、饮品、罐头、糕点及粥羹等。参薯块茎作蔬菜食用,部分地区作“淮山药”入药,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保健价值
参薯中还含有多种功能成分,如多糖、薯蓣皂苷、尿囊素和花色苷等,具有保健功能。
参薯既是特种蔬菜,又是补品,其补而不滞,不燥不热,可和多种食品搭配食用,能增进食欲,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具有减肥、健美、降血压、利胆等作用。
参考资料
参薯.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1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