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秋梅
西藏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
姬秋梅,女,藏族,1965年7月出生,西藏牦牛产业技术首席专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65年7月,姬秋梅出生于拉萨市当雄县一个牧民家庭,从小在牧区长大。
1988年,从西藏民族学院(现西藏民族大学)农牧系毕业,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为开展牦牛资源现状调查,了解第一手资料,姬秋梅主动要求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羊八井切玛乡畜牧草原综合实验点,担任农科院在该乡实施的“草场、畜医综合服务项目”执行人。
1991年,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进修学习。
1998年9月,进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继续深造,进行硕博连读。
2000年5月—8月,在尼泊尔国际山地中心学习山地农业发展理论和进行英语综合能力的培训。
2000年10月,前往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 
2002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到中国。
2003年,被任命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
2004年,西藏牦牛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姬秋梅担任中心主任。
2019年8月,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前往北戴河休假。
202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根据2024年7月中国文明网网站数据,姬秋梅明确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选育牦牛良种3000余头。以西藏17个牦牛主产区为主开展了牦牛遗传资源和多样性研究,基本摸清了西藏牦牛遗传资源现状,明确了各区域牦牛群体遗传距离;摸清了西藏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和嘉黎牦牛“三大优良类群”资源和生产性能及其产品品质,提出了西藏牦牛生产性能退化变幅及防止退化的有效措施;阐明了西藏牦牛ISSR、SRAP、微卫星的遗传多样性,明确了西藏牦牛、线粒体12SrRNA、16SrRNA、 mtDNA COⅠ、mtDNA COⅡ、mtDNA ND5、mtDNA ND6、mtDNA D-loop、mtDNA ATP8、mtDNA ATP6、mtDNA COⅢ等功能基因,进一步揭示了牦牛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以及候选基因与牦牛经济性状间的关联性,同时为候选基因对牦牛抗逆性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西藏牦牛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创建了基于牧户或小群体的牦牛育种评估技术体系,建立了帕里牦牛和斯布牦牛核心群,选育牦牛良种3000余头,选育后代产肉性能比选育前提高8—12%,推动了西藏牦牛种业发展。
姬秋梅突破多项牦牛生产关键技术,牦牛生产性能得到显著提高。研制了产乳高峰期牦牛补饲技术,使得牦牛个体产乳量提高40%;研制了牦牛繁殖营养调控技术,使母牦牛繁殖率提高10%以上;创建了适合西藏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牦牛育肥模式和技术,仅牦牛育肥一项使得示范区农牧民每年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研制了牦牛半舍饲技术,推动了西藏牧区牦牛生态养殖方式的改善;构建了饲草料营养组合搭配和放牧家畜营养平衡补饲技术,使母牦牛繁殖性能提高了5%—20%,犏牛产奶量提高43%;发明了牦牛早期生长发育潜力挖掘和“僵牛”促生长技术,牦牛僵牛日增重可提高102%,达到正常牦牛生长水平;研发了牦牛专用舔砖生产技术,可提高牦牛日增重43%;研制了牦牛多功能巷道圈,具有分群、测定、注射和出栏等功能,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操作人员受伤,提高疫苗注射率;集成提出了适合青藏高原实际的可复制的牦牛生产技术和模式, 有力的促进了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农牧民增收和传统文化传承。
姬秋梅的3牦牛胚胎移植技术获得成功,填补了空白。综合运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精子体外获能、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程序化冷冻等技术突破了牦牛胚胎移植技术,填补了西藏自治区区内空白,建立了一整套牦牛鲜胚和冷胚生产技术,技术达到中国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牦牛基因组学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中国牦牛遗传基因库。姬秋梅先后开展了牦牛基因组学研究,在构建牦牛基因精细物理图谱和开发牦牛基因芯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了牦牛遗传学的进展。
姬秋梅创新牦牛科研方法和手段,提高了科研效率和水平。首次将草地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牦牛放牧系统中,同时应用非线性分析技术,构建了西藏主要草地类型的DM非线性估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野外测定费时、耗资和遥感测定较为粗略等缺陷;首次建立了较为系统、合理的牦牛能量流动体系,确立了适合于牦牛生产的各种能量转换数学模型,对分析和研究牦牛放牧系统提供了较好的方法,为今后西藏其它家畜品种生产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模板和参考;首次研制出牦牛生产系统计算机拟态模型,模拟了牦牛放牧条件下的生产系统,强化了研究家畜生产的系统概念和技术方法,为西藏其它家畜生产系统提供了一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根据2024年7月中国文明网网站数据,姬秋梅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
根据2024年7月中国文明网网站数据,姬秋梅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自治区重大项目二十余项。
根据2024年7月中国文明网网站数据,姬秋梅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项,制定牦牛品种地方标准3项。
根据2024年7月中国文明网网站数据,姬秋梅先后建立牦牛选育基地3个,西藏首个省部共建青稞与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审批。
2017年,姬秋梅培育的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结束了西藏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
根据2024年7月中国文明网网站数据,姬秋梅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23年3月,姬秋梅与研究人员一起,以“科技走村入户”“科普入社区”等形式,连续多年在高海拔区域、科技示范基地、牧民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累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五万余人次,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百余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由于长期在高寒缺氧环境下超负荷工作,姬秋梅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前后共进行了三次心脏手术。
人物评价
姬秋梅创建牦牛遗传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推动了牦牛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升了西藏牦牛科研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为西藏牦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西藏文明办评)
在雪域高原西藏,有这样一位女性科技工作者,30多年与牦牛为伍,研究牦牛的生存、繁育、遗传多样性等,在牦牛胚胎移植、牦牛遗传多样性等多个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不仅填补了一项项空白,而且部分研究成果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西藏牦牛科技和“三农”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就是被称为“牦牛博士”的藏族女科学家姬秋梅。(《光明日报》评)
人物影响
2013年7月13日,西藏卫视播出的特色栏目《西藏诱惑》,以“西藏故事·羌塘草原上的女博士——姬秋梅”为题进行报道。
2020年2月22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的节目《道德观察(日播版)》,以“闪亮的名字·最美科技工作者——陶文铨/姬秋梅”为题进行报道;9月17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系列专题片《2019最美支边人》,以破译牦牛生命密码——姬秋梅”为题进行报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8 22:1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