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星”是一颗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的主带小行星,轨道半长轴为2.5940344天文单位(即等于地球轨道半长轴),公转周期为4.18年。它于2008年12月24日被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发现,被发现时它位于
金牛座。
发现过程
谈起“威海星”的发现,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教师任大勇讲述了当时的整个过程。
2008年12月24日晚10时许,天气晴朗,星空灿烂。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的观测助手张长明像往常一样守候在观测室里,对事先确定好的区域进行拍摄。
一般来说,每隔半小时,小行星的位置就会发生明显变化。所以这里的工作人员一般每轮瞄准10个目标进行观测,共观测三轮,这样,经过数据处理后就能辨认出恒星背景下移动的小行星了。张长明忙了一个晚上,完成了拍摄任务。
第二天,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工作人员郭迪福、尹红星对前一天晚上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了几颗小行星的踪迹。在被确认后,他们将处理完的数据通过电子邮件上报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
当晚,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对前一天晚上观测到的小行星进行跟踪观测。他们首先用前一天处理的数据初步断定其轨道,用初步确定的轨道参数计算出其当晚的位置,然后将望远镜指向这个位置进行拍摄,并再次向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上传相关数据。
“这对于确认小行星很重要。如果他们观测不到前一天晚上发现的小行星,那就连临时编号也不能取得。”任大勇说。
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在对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传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后,确认这是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并给了这颗小行星临时编号“2008YM9”。2009年,这颗小行星获得永久正式编号“207931”。
任大勇告诉笔者,相对其他小行星,“威海星”的永久正式编号获得比较快。之所以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威海星”,主要是为了向世界展示美丽的威海,希望威海能成为夜空中永恒明亮的星,除此之外,也是因为这颗小行星是由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发现的。
行星命名
“威海星”:首颗以山东城市命名的小行星
2009年2月13日,在山东大学与威海市人民政府共建
山东大学(威海)签约暨“威海星”命名仪式上,山东大学向威海市颁授了“威海星”命名证书。据悉,2009年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山东大学于2008年12月24日发现的小行星(临时编号2008YM9)永久编号为207931,其命名权归属
山东大学。
据了解,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威海市天文台)于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已发现了拥有临时编号的小行星30多颗,拥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14颗,其中已被命名的小行星有两颗,分别是“威海星”和“山东科协星”,而“威海星”作为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也是我国内地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它还是首颗以山东城市命名的小行星,所以“威海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命名证书
山东大学向威海市颁授“威海星”命名证书
2009年2月13日,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向威海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培廷颁授“威海星”命名证书,“威海星”成为首颗以山东省城市命名的小行星,也是我国内地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2009年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山东大学于2008年12月24日发现的小行星(临时编号2008YM9)永久编号为207931,其命名权归属山东大学。据悉,该小行星是一颗主带小行星,其轨道周期为4.18年。这是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发现的首颗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永久编号的小行星,也是我国内地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据悉,“威海星”是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继国家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之后第三家具有
小行星命名权的单位)于2008年12月24日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也是我国内地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其永久正式编号为207931,其命名权归属山东大学。为了表达对校区驻地热情好客的威海人民的崇敬之情以及
威海市对校地共建大力支持的感激之情,山东大学决定将这颗
小行星命名为“威海星”。经过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请,并经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66625号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20793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威海星”,这是山东省首颗以城市命名的小行星。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威海市天文台)于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是山东大学与威海市、
国家天文台联合共建的山东省第一座高校天文台,是首批省科普教育三星级基地,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天文台自建成以来,主要开展小行星搜索、超新星巡天、
活动星系核光变观测等科研课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拥有临时编号的小行星30多颗,拥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14颗,向国际小行星中心上报了大量的小行星观测数据。
据介绍,山东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同时拥有
小行星命名权和以校名
命名小行星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