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理华
美国传教士
娄理华( Walter Macon Lowrie,1819 -1847),美北长老会第一位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娄理华是新泽西州参议员之子,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842年抵达澳门,1845年转往宁波,翻译圣经。1847年8月在宁波与上海之间的杭州湾被海盗杀害,年仅28岁。
人物生平
娄理华是沃尔特·罗利(walter Lowrie)和阿米莉亚·罗利(Amelia Lowrie)夫妇的第三个儿子。
1819年2月18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巴特勒县,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娄理华早年在学校接受的是最常见的标准英国式教育。10岁那年,父亲被选为参议员,于是他们全家搬到了华盛顿。这一年,娄理华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了程度较高的算术,还有地理、古代历史以及当代历史。十一二岁时,他在正规的语文小学上了两个学期的课。
1832年11月,娄理华进入宾夕法尼亚州佳农斯堡的杰弗逊学院预备部学习,其时在肯尼迪教授(Rev. Professor Kennedy)的家中寄住。
1833年10月,他成为大学一年级学生。1834年8月回到父母家后,他和家人一起到尼亚加拉瀑布游玩,后随他们返回华盛顿。11月,他继续返回学校学习。此后不久,他生平第一次为宗教的关怀所吸引,并自此不渝,且决心献身于传教事业。
1837年大学毕业后,娄理华在纽约父亲的家中度过了该年冬天。1838年5月,他进入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神学院学习。在三年常规学习的最后一年,他决定选择西非作为他的传教之地。
1840年,娄理华成为美国长老会的一名传教士,并被派往西非,但后来考虑到中国差会的紧急情况,执行委员会建议他改去中国,尽管娄理华很不愿意,但最后还是答应了。
1841年4月 5日,娄理华获准传播福音;11月9日,他被按立为福音传教士。
1942年1月19日,娄理华乘上“女猎人号”(Huntress)起程赴华,5月27日在澳门登陆。 6月1日,他和麦克布莱先生、文惠廉主教以及卡明医生一起到香港去了一次。娄理华接到协助将长老会差会从新加坡迁往中国沿海某地的指示后,于6月18日乘坐“海洋女神号”(sea Queen)离开澳门。经过一段漫长的航行之后,8月23日船被迫在马尼拉进港。 9月18日,他乘坐“协和号”(Harmony)再赴新加坡,但25日船触到了暗礁,娄理华同船上其他一些人乘上敞舱船,5天后到达卢邦岛。在岛上待了两天后,他在10月2日乘坐当地的一艘纵帆船离开,第二天抵达马尼拉。此时他放弃了前往新加坡的计划,10日乘坐“戴安娜号”(Diana)返回,17日抵达香港,旋即赴澳门。
1843年8月28日,娄理华出席了在香港举行的有关 《圣经》翻译事宣的新教传教士大会。31日,他离开香港,调察所有新近开放的港口。由于遭遇暴风两天气,船只于9月 5日在厦门进港。 10月3日,他和雅裨理先生动身前往位于较内陆的漳州,6日从那里返回鼓浪屿。 9日,娄理华同罗孝全一起乘坐三桅帆船返回香港,14日抵埠,几天后到达澳门。
1845年1月21日,娄理华离开澳门到香港。 2月17日乘坐“罗布·罗伊号”(rob Roy)北上。3月11日,船在上海附近的吴淞港下错。29日,他离开上海,4月1日抵达舟山。11日离开舟山前往宁波,抵埠后便在此安顿了下来,之后娄理华花了大量时间和一班同事在周边各地游历,尤其是刚开始那段时间。作为《新约》翻译委员会的宁波代表,娄理华于1847年6月初来到上海。工作进行期间,他因一些事亟需回宁波。8月16日,他离开上海,从内陆返回宁波,但因遭遇逆风滞留在乍浦;19日他开始横渡杭州湾。然而,就在这一天,他乘坐的船只遭到了海盗的袭击。娄理华先生被抛出船外,尸体至今没有被找到,宁波的长老会墓地中有一块为他竖立的纪念碑。
在华经历
传教
1842年1月19日,娄理华从纽约乘坐“女猎人号”(Huntress)船启程前往中国。出发之前,差会特别为他举行了一个欢送会,父亲还在会中致词,训勉即将出征的儿子。
经过四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娄理华于1842年5月27日抵达中国。时值中英鸦片战争正酣之际,娄理华只好先在澳门登陆,再伺机而行。在澳门期间,娄理华一方面努力学习中文,一方面埋头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藉此更多了解中国的情况。学习中文对娄理华实在是一大挑战。在他看来,中文是“全世界最难学会的语文”之一,为此他曾灰心、失望过。
从他1843年2月24日写给继母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挣扎:“我曾站在成千上万说不同语言的人群中,却不能说出一句他们能够听的懂的话。……然而,上帝的爱藉着圣灵临到我,基督的恩典也够我用。我会回去吗?我会后悔来到这里吗?绝不!虽然我时常感到孤单,也不时充满愁苦,但是‘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打倒了,却不至死亡’。……当我们走完了世界的旅程,我们的劳苦将会被记念。啊!这是何等真确的事情!”为了不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召命,靠着上帝的恩典,他坚持了下来。
鸦片战争结束后,“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对外开放五个通商口岸,期待已久的西教士们得以进入这五口城市宣教。
娄理华擅以文字宣教,早在澳门等待时期,他即已开始写作。
在1844年间,他多次在裨治文所创的《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上发表文章,记叙西教士在中国的宣教经历。其后,这些文章被编辑成书,在美国出版,名为《秦国之地》(The Land of Sinim)。
1843年8月,西方各基督教差会的代表在香港举行宣教士译经大会,商讨出版一部“不仅为各差会共同认可,亦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圣经译本”,该译本被称为“委办译本”或“代表译本”,由五个宣教区的宣教士分头进行翻译。
娄理华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中,参加这项合作计划的宁波宣教区代表,也是所有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积极参与译经会议和工作,多次撰文发表自己的译经原则和观点。娄理华对中国的宣教前景也充满期待,巴不得千万中国人离弃偶像崇拜,归向真神信仰。
他曾如此表白自己的心迹:“中国的本身,可以自成一个‘世界’。每当我穿越它那美丽的平原和那拥挤的街道时,我都会不期然的发出这样的感叹:‘何等的一个对基督教一无所知的国家!’……即使我说这里的寺庙不比宾夕法尼亚的农舍少,这也不见得是夸张之语。我曾在宁波的街头看见数以千计的人,聚集在一起敬拜一个被誉为‘一切神明’(All the gods)的偶像。除非这些拜假神的人有机会接受福音,否则他们的结局只会是永远的沉沦”。
1845年4月11日,娄理华被分派到宁波工作,与他同行的还有另外四位宣教士。
1845年8月,一部带有中文字模的印刷机从澳门运抵宁波,从此,娄理华开始其在宁波的文字宣教工作。在他能够以流畅的宁波方言向人传福音之前,借助文字宣教尤显重要。娄理华在这一时期编印的福音性刊物计有:经过简化的威敏斯特信条;《路加福音》、《使徒行传》和《罗马书》的注释等。
殉道
1847年8月19日,娄理华参加过译经会议之后,从上海乘船返回宁波途中,不幸遭遇海盗劫持。在美国长老会派驻宁波的宣教士卢美仕(A. W. Loomis)写给娄理华父亲的信中,记述了出事的经过:“乘客们看见了海盗船,都感到非常恐惧,娄理华则力劝他们保持镇定。当海盗船一步一步逼近时,娄理华向他们出示了一面美国国旗,但海盗船仍向他们开火,还强行登上他们的船只。除娄理华之外,每一位水手和体格较为强壮的乘客,都被海盗们殴打,以防止他们做出反抗。海盗们随后逐一搜劫乘客们的财物。当他们准备撬开娄理华的行李箱时,他主动把钥匙取出来交给他们说:‘不必撬了,钥匙在这里’。他们打开了娄理华的行李箱,却不敢拿走任何物品。然而,他们不停的殴打他的老仆人以洩愤。娄理华虽曾多次央求他们停手,但他们全不理会。过了一段时间,海盗们开始商议要怎样处理娄理华,因为他们担心娄理华会在事后向官府报案。最后,他们决定把娄理华活生生的抛下海中。当海盗们把娄理华抬起准备抛下大海之际,他奋力将自己手中拿着的最珍爱的一部希伯来文希腊文英文对照的圣经掷到船上,以免书随人亡。在水中挣扎的娄理华,虽曾多次试图游近船只,但强盗们用船篙击打他,使他无法靠近。不久以后,筋疲力尽的娄理华便沉入海中”。这位热爱中国的年轻宣教士,来华宣教仅仅五年零两个月,就这样葬身于汹涌的波涛中,死后连尸体都不知下落,当时他年仅28岁。
1847年9月13日,美国驻华公使正式致函中国两广总督,要求尽速缉捕凶徒归案,并且严加惩处。两广总督回信表示将会全力缉凶。111月15日,美国驻华公使接获通知,表示其中一名海盗经已落网,并已供出其他海盗的名字和他们藏匿之处。次年9月22日,公使再次接获通知,犯案的九名海盗已先后落网,其中三人已被处死,其余六人则被放逐到边陲之地,终身服苦役。
纪念
娄理华惨死于凶狠海盗手中的消息,使各差会的宣教士都深感到震惊和惋惜,娄理华的父亲更是悲痛欲绝。娄理华生前的同工兼挚友卢壹牧师(Rev. John Lloyd),写信安慰他,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感人肺腑:“亲爱的娄老先生,我没有打算为理华撰写颂词,但我实在感觉到,不论是你,是我,或是上帝的教会,都已承受了极大的损失。这损失所带给您的感受,当然是最深切的。虽然我不能完全体会一个为人父亲的丧子之痛,但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这不幸的消息在您心中造成的冲击是何等的大!我要对您表达深挚的同情,我的心也在为您淌血。我感觉到自己不懂说安慰的话,因为您所受的打击实在沉重,无论我说什麽,都难以弥补您心中的痛苦。我能够做的,只是与您一起哭泣。虽然我不能在这悲伤的时刻给您带来安慰,但是有一位,他不仅对您深表同情,他也能安慰您,他就是理华所爱的耶稣。他知道您心灵深处的痛苦,他也知道理华所遭遇的一切……。天父的儿女何等有福!”
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子,娄伟德把娄理华在中国的讲章编辑成书, 于1851年在美国出版。
该讲道集的最后一篇讲章,是娄理华用宁波方言写成的,足见他对宁波方言的熟练,以及他对宣教事业的献身精神。
美国长老会早期宁波墓园中,修有娄理华的坟墓,实为衣冠冢。墓前竖立一块墓碑,记念这位中国基督教近代史上第一位在中国殉道的基督教(新教)宣教士。
上面镌刻碑文云:“耶稣圣教教师大美国士人娄礼华先生,生于嘉庆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卒于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初九日。溯自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始来中国之澳门;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至宁波宣扬圣教。讵知修短所限,仅享年二十九岁,泛海被盗汨没。凡属仝人,莫不怀戚。爰为之立石,以识景慕之忱焉。耶稣一千八百四十七年”。
娄理华殉道七年后,1854年,他的弟弟,27岁的娄理瑞(Reuben Lowrie)亦踏着哥哥的足迹,带着新婚的妻子,也带着对中国人的爱,踏上中国的土地,继承哥哥未竟的事业,到上海传扬基督福音。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于1860年病逝于上海,葬在美国长老会上海墓园中。
个人作品
中文
1.《礼拜日要论》(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Sabbath Day),8页;宁波;1847年。开篇叙述创世六日, 接着介绍礼拜日的历史和惯制;最后两页是中英对照1847年的礼拜日日历,1848年重版时为该年的礼拜日日历;标题后面有关于“上帝”的注解。
2. 《圣差言行传注释》(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64页;宁波;1847年,该书插有一幅描绘使徒行程的折叠地图。
3.《耶稣教略论》(Discourse on Christianity),4页;宁波;1848年
4.《路加福音注释》(commentary on Luke),78页;宁波;1849年。
英文
5.Specimen of the Chinese Type Belonging to the Chinese Missilon of 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 s. a.(《美国长老会中国差会的汉字活字样本》),8开本;41 页;澳门;1844年,1852年在宁波出版了该书增订本,38页。
6.The Land of sinim(《秦国》),即对《以赛亚书》第四十九章第12节[注释: 《圣经》这一节原文为: 看哪, 这些从远方来, 这些从北方, 从西方来, 这些从秦国来。(Behold,these shall come from far:and,lo,these from the north and from the west;and 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的说明,并简要介绍了中国的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18开本;147页;费城;1846年。最初发表在《中国丛报》第13卷上。
7.sermons preached in china(《在华布道文》),8开本1 vIII+454页1 纽约;1851年。该书根据娄理华的手稿刊印,由其父整理编辑,末篇为娄理华最后作的一篇中文布道,是用罗马字母拼写的宁波方言 ,并由克陛存牧师译成英文,同原文并排排列。
鸿德堂
上海具有中国宫殿式外形的教堂——鸿德堂
鸿德堂最初的地址在北京路清源里上海美华书馆旁,本名思娄堂,为纪念美国北长老会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娄理华。上世纪初,美华书馆迁到北四川路横浜桥扩建。1925年,思娄堂也北迁到虹口的窦乐安路(多伦路)重建,并改名为鸿德堂。1928年10月,新堂落成。1937年,“8·13”事变爆发,鸿德堂迁出虹口,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原址复堂。新中国成立后,修德小学改为多伦路小学,教堂于1958年成为上海宗教联合会的办事处。1958年,鸿德堂被定为虹口区4个基督教联合礼拜场所之一。“文革”期间,鸿德堂停止宗教活动。1990年,鸿德堂进行修理整新。1992年8月30日,教堂正式复堂。鸿德堂现每星期日上午举行礼拜一次,此外每周有祷告会、唱诗班活动等。每逢主日礼拜,钟声悠扬,让多伦路有了不一样的文化气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3 15:4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