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真叶,女 ,2011年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第七届
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新人女演员《
碧罗雪山》,2010年
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嘉奖《碧罗雪山》(与该片男主角汪普则同获),2011年第三届
悉尼中国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碧罗雪山》。
碧罗雪山下的大峡谷,怒江水在深深的谷底奔腾不息,江边山上的一个傈僳族小村庄因木扒的婚礼而显得热闹非常。迪
阿鲁爱着木扒的妹妹吉妮,而爷爷多利拔却要迪阿鲁依照傈僳族的传统守着嫂子阿南恰,抚养小侄女阿亚长大成人。最让迪阿鲁烦心的是
傈僳族供奉的祖先——熊。附近山上的黑熊时常出没毁坏庄稼,咬死牲畜,他这个小组长既要宣讲国家环保政策还要跋山涉水去乡里索要赔偿。木扒偷剥了
国家保护植物红豆杉树皮而被抓。为救儿子,木扒的父亲三大坡要把女儿吉妮嫁给村里的混混阿达换取彩礼,吉妮在出嫁的早晨,穿上新娘妆,离开了村子,消失在烟雾迷茫的大山里……
据透露,导演刘杰第一次见到娜真叶是在一个宗教活动上,他被娜真叶的纯朴吸引,但娜真叶一听说要拍摄电影就被吓走了。后来通过政府部门有关人士的帮助,连哄带劝地说服了娜叶真,电影才得以顺利拍摄。 女主角娜真叶在导演找到她之前,连汽车都没有坐过,更没有看过电影。她的家里没有电,没有电视机。而记者采访两位主角时,他们都表示,拍了这部电影对生活不会有太大改变。参加完各种和电影有关的活动后,还会回去当普通的农民。当天的发布会放了一些电影片段,记者注意到汪普泽和娜真叶在众人簇拥下显得相当腼腆。
影片《碧罗雪山》通过一个村落“生态迁移”的故事,折射出发展观念影响下少数民族区域的人心世态,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社会和传统宗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没有忽视全球化的在场。整部电影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该影片还突破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常见的将少数民族形象“奇观化”和“他者化”的弊端,为未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设立了新的艺术标尺。
由于影片跨文化的题旨,冷静呈现的手法,加上画面很美、人物纯朴,不少人将其称之为“原生态”电影。《碧罗雪山》的表现手法是自然主义的,但其实充满技巧。仅举一例,木扒的妻子过门后,晚上和木扒的妹妹在篝火边玩镜子,木扒发脾气,说:“我娶你干嘛啊?我是为谁娶的老婆啊?”之后木扒的妻子放牛时,牛掉下山沟摔死,她因此被木扒的父亲大骂。木扒二话不说拿出四千块钱,让父亲拿着别再骂人——老爷子立刻喜笑颜开,说那快去弄点牛肉来吃吧(这里全场爆笑)。而没过多久,木扒的妻子就大了肚子……没有一场戏表现木扒的妻子从不愿同房到小鸟依人,但风轻云淡下,其实都是故事。更别提木扒给父亲的钱,正是他偷红豆杉树皮所得,为推动之后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而片中人物的纯朴,其实也来自导演对非职业演员的出色调动。该片的女主角连电视都没看过,更别说电影了;片中的那些家庭成员,其实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演出了亲人的感觉。《碧罗雪山》在
上海电影节拿下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是实至名归,而评委会特别嘉奖片中的男女主角,则更证明了刘杰的出色。
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是,《碧罗雪山》是
广西电影制片厂筹备多年的献礼片。他们能有勇气如此支持刘杰,以毫不主旋律的方式完成这个项目,令人敬佩。当然,也正因其特殊的制作背景,刘杰才有可能获得如此之大的支持——想想那些要从山里走几个小时才能来的演员,想想那些熊的戏,其他人恐怕再难复制了。
不过,放在更大的范畴来看,《碧罗雪山》也并非十全十美——它似乎过于符合此类艺术片的叙事模式了;而片中男主角的哭喊、女主角见到黑熊那一笑的特写,都稍有破坏全片节制的情感表达之嫌。当然,与此次参加
上海电影节的绝大多数华语电影相比,《碧罗雪山》的艺术水准明显和它们不在一个档次,高出不止一个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