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脐疝
病症名称
脐疝是一种发育缺陷,为婴儿常见疾病,在未成熟儿中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体重低于1500g的婴儿中占75%。脐疝在某些特殊疾病中发病率增高,如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先天愚型等。脐疝的自愈率很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极少延至学龄期。
病因
脐疝的发生原因与脐部的解剖特点有关。在胎儿期,脐环下半部通过脐动脉和脐尿管,脐环上部通过脐静脉,婴儿出生后,这些管道随即闭塞而变成纤维索,与脐带脱落后的瘢痕性皮肤相愈合,因此该部是一薄弱区,脐疝的形成还与腹壁肌肉的发育有关,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合拢,这就使脐疝更容易产生,在上述条件下,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腹腔内容物经未愈合的脐环外突。突出的内脏多为大网膜或小肠,囊壁与其内容之间一般无粘连。
临床表现
脐部可复性包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当小儿安静以及在卧位时,包块即消失,在婴儿啼哭、直立或运动等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包块则突出,腹腔内压力愈高,包块愈大,疝外的皮肤愈紧张,有时呈本色透明状。一般无其他症状。由于婴儿腹壁及疝环均较柔软,嵌顿甚为罕见。小儿脐疝可并发破裂,但极其罕见。
治疗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厘米,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腹壁发育增强能自愈。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用胶布贴敷疗法,即取宽条胶布将腹壁两侧向腹中线拉拢贴敷固定以防疝块突出,并使脐部处于无张力状态,而脐孔得以逐渐愈合闭锁。每周更换胶布1次,如有胶布皮炎,可改用腹带适当加压包扎。
如患儿已逾2岁而脐疝仍未自愈,应手术治疗。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厘米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无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于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31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