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scar)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
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它是人体创伤
修复过程中必然的产物。瘢痕生长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各种
并发症,诸如外形的破坏及功能活动障碍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尤其是
烧伤、
烫伤、严重外伤后遗留的瘢痕。
病因
人体的皮肤损伤是
瘢痕形成的原因,包括皮肤的外伤、
切割伤、烧伤、
皮肤感染、
外科手术等。
瘢痕疙瘩是皮肤瘢痕的一种特殊类型,
全身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尤其是
特异性身体素质因素,这种因素有时还表现出遗传的特点。为皮肤
损伤后机体组织过度增生所引起的一种类
良性肿瘤样反应。瘢痕患者往往具有
瘢痕体质,
有色人种易发生。原因是
伤口感染、异物、烧伤和某些炎症性
皮肤病如
痤疮、
毛囊炎、
化脓性汗腺炎等。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发生在局部损伤1年内,包括外科手术、
撕裂伤、
文身、灼伤、注射、动物咬伤、接种、
粉刺及
异物反应等。这些患者的瘢痕疙瘩常与皮肤损伤的轻重程度无明显关系,甚至轻微外伤,如
蚊虫叮咬,
预防接种等
针刺伤都可形成瘢痕疙瘩。
为皮肤损伤后
结缔组织轻度增生,
瘢痕组织稍高起皮肤。一般由外伤缝合时对位不良、皮肤治疗过度、
皮肤擦伤过深、痤疮等原因造成。
为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修复不良所致。瘢痕的病因多由
放射治疗后、同位素敷贴、烧伤等所引起。
临床表现
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浅层,皮肤表面粗糙或有色素变化,局部平坦、柔软,一般无功能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瘢痕将逐渐不明显。
2.增生性瘢痕
外伤后或局部治疗后(如激光、
电灼、
化学灼伤),损伤累及真皮深层,瘢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病变通常不超过
损伤区以外。在早期因有
毛细血管充血,瘢痕表面呈红色、
潮红或紫色。在此期,痒和痛为主要症状,有轻微压痛。甚至因为搔抓而致表面破溃。于
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食辛辣刺激食物时症状加重。增生瘢痕往往延续数月或几年以后,才渐渐发生
退行性变化。充血减少,表面颜色变浅,瘢痕逐渐变软、平坦,痒痛减轻以致消失,这个
增生期的长短因人和病变部位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儿童和青壮年增生期较长,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增生期较短;发生于
血供比较丰富如颜面部的瘢痕增生期较长,而发生于血供较差如四肢末端、胫前区等部位的瘢痕增生期较短。增生性瘢痕有时虽可厚达2cm以上,但与深部组织粘连不紧,可以推动,与周围正常皮肤一般有较明显的界限。增生性瘢痕的
收缩性较
挛缩性瘢痕为小。因此,发生于非功能部位的增生性瘢痕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而关节部位大片的增生性瘢痕,由于其厚硬的夹板作用,妨碍了关节活动,可引致功能障碍。位于关节屈面的增生性瘢痕,在晚期可发生较明显的收缩,从而产生如颌颈粘连等明显的功能障碍。
3.萎缩性瘢痕
一般损伤较重,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
脂肪组织。
临床表现:局部组织变薄,瘢痕坚硬、平坦或略高于皮肤表面,与深部组织如肌肉、
肌腱、神经等紧密粘连。瘢痕局部血液循环极差,呈淡红色或白色,表面有色素沉着或呈花斑状,表皮极薄无弹性,不能耐受外力摩擦和负重,容易破溃而形成经久不愈的
慢性溃疡。如长期时愈时溃,晚期有发生恶变的可能,病理上多属
鳞状上皮癌。萎缩性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缩性,可牵拉邻近的组织、器官,而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
一般表现为高出周围正常皮肤的、超出原损伤部位的持续性生长的
肿块,扪之较硬,弹性差,局部痒或痛,有时奇痒,触痛,早期表面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质如橡皮,抓挠后可迅速增大。晚期多呈苍白色,质地坚硬。有时有过度色素沉着,与周围正常皮肤有较明显的界限。病变范围大小不一,从2~3mm
丘疹样到大如手掌的片状。其形态呈多样性,可以是较为平坦的、有规则边缘的
对称性突起,也可以是不平坦的、具有不规则突起的高低不平的团块,有时像
蟹足样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又称“
蟹足肿”)。其表面为萎缩的表皮,但
耳垂内瘢痕疙瘩的表皮可以接近正常皮肤。大多数病例为单发,少数病例呈多发性。瘢痕疙瘩在
损伤后几周或几月内迅速发展,可以持续性
连续生长,也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
稳定状态。病变内可因残存的毛囊腺体而产生炎性坏死,或因
中央部缺血而导致
液化性坏死。瘢痕疙瘩一般不发生挛缩,除少数关节部位引起轻度
活动受限外,一般不引起功能障碍。
诊断
治疗
瘢痕中瘢痕疙瘩可用注射疗法、
激光治疗、
手术治疗、
放疗或同位素敷贴。增生性瘢痕可用激光磨削、
微晶磨削、点阵激光磨削、外贴抗瘢痕制品或外涂软膏。萎缩性瘢痕可用微晶磨削、多波长脉冲
治疗仪、点阵激光磨削等。
1.非手术治疗
(1)压力疗法 用专门的压力套加压,适用于瘢痕面积大,不适宜放疗和局部药物治疗者。每日停用时间不超过30分钟。该法对活动性瘢痕疙瘩效果不明显,但可以减少
术后放疗和注药剂量。
(2)化学疗法 使用长效类固醇制剂,直接注射到瘢痕内,来抑制瘢痕内过量的
胶原蛋白,达到退化瘢痕的效果。主要副作用有
皮肤萎缩、
脱色、
毛细血管扩张、坏死、
溃疡和类
库欣综合征等,大部分是可逆的。其他
化学药物如用
细胞毒素、
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均有报道,但严重的全身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3)放射疗法 切除瘢痕疙瘩后早期(24小时内)采用
电子束或
X线照射可以降低瘢痕疙瘩术后复发,提高
治愈率。由于
放射线的特殊性,可增加
恶性肿瘤的
发生率,因此强调用于瘢痕疙瘩的晚期,并在其他方法无效时使用。
(4)激光治疗 适用于没有明显功能障碍的扁平瘢痕,
天花、
水痘、
痤疮愈合后遗留的散在大小不等、高低不平的
凹陷性瘢痕。使用nd,yag或co2激光,使瘢痕
组织汽化,以消除瘢痕和瘢痕上的皮肤
色素异常。
(5)其他 如冷冻、蜡疗、离子透入、超声波等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
治疗作用,疗效报告不一,缺乏大量病例对照和随访。
2.手术治疗
(1)瘢痕切除后减张精细缝合 是治疗瘢痕中常用的一种日臻完善的手术方法,多应用于面积较小的瘢痕。手术中通过充分降低切口的张力,精细操作,减少
二次损伤,减低术后瘢痕增生的程度,临床效果确定明显。
(2)皮肤磨削术 是对皮肤表皮层和真皮浅层进行磨削以达到改善皮肤表面不规则部分,使其变得光滑平整及颜色近似为目的的一种手术方法。适应于痤疮、天花、水痘、
带状疱疹、
湿疹、外伤、
烧伤或手术后遗留的表浅瘢痕。必要时可与瘢痕手术切除同时进行,效果优于单纯磨削术。
(3)瘢痕松解局部改形术 对具有张力的较小的条索状、
蹼状瘢痕可将瘢痕切除,再用其周围正常的皮肤组织形成
皮瓣,交叉换位修复瘢痕部位的
皮肤缺损。
(4)瘢痕切除游离植皮术 较大的增生性瘢痕可手术切除,再从身体正常部位切取
游离皮片移植到瘢痕创面上,修复创面,恢复肌肤功能。但移植的
皮肤颜色往往与周围皮肤相差较大,加之术后容易发生挛缩,牵拉周围
组织器官变形或引发功能障碍是其缺点。
(5)瘢痕切除皮瓣移植术 由于皮瓣含有较多的皮下
脂肪组织,除了可以用于修复瘢痕切除后的皮肤缺损外,还具有保护深层组织的作用。目前常用的
扩张器技术也属于皮瓣移植,通过在瘢痕周围正常皮肤下面埋置扩张器,经过几个月的扩张,可以“长出”多余的皮肤来修复瘢痕。
预防
1.严格
创口的
无菌技术,尽可能地减少创口的第二次创伤,促使创口早期
一期愈合,在
无菌状态下愈合的创口,可使瘢痕发生在最小的限度以内。
2.重视皮肤创口的缝合,创口边缘应对合准确,必须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进行缝合才能获得较好效果,否则,即使创口顺利愈合,以后仍会逐渐产生宽阔增厚的
瘢痕组织。
3.重视皮肤手术切口的方向。皮肤手术切口要顺着
皮纹方向进行,应尽量避免关节和功能部位的
直线切口。否则就会产生较重的瘢痕和不等程度的挛缩及功能障碍。
4.在处理
深度烧伤时,要妥善处理创面,防止或有效地控制感染,促使创面早日愈合。在Ⅲ°
烧伤创面上尽早进行
皮肤移植。
5.在处理任何创伤的过程中,如能注意谨慎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彻底止血,应用精细的器械和材料,以及早期拆除缝线等环节,则
创伤愈合后也往往较少地产生瘢痕组织。
6.特殊部位的创伤如肢体、指趾间、腋、颈部创口必须用油纱等敷料隔开以防粘连影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