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令阔是
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
“嫁令阔”是
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涉及了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
体裁。曲调旋律和节奏变化不大。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创作,表演时不但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时间或场合限制,现编现唱,见啥唱啥。引 目前,“嫁令阔”已经入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赫哲族人口较少,又没有文字,更没有专业的音乐记录者,所以赫哲音乐主要是靠一代代民间艺人、演唱爱好者的记忆、口头流传。过去赫哲人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其中以捕鱼为主,生产工具以网船等简单的捕鱼工具为主,因此赫哲音乐素材大多是源于他们的祈渔、织网、捕鱼、食鱼等生活。音乐节奏简洁明快,旋律清新流畅,有随波逐流的韵味,有“歌在船头,唱在浪中”之意,曲调和基本节奏大都出于划船的动作,舒展平缓,具有渔家歌谣的特点,既好听又上口,容易记忆和传唱。
虽然赫哲族人口较少,却能歌善舞。年纪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几段
赫哲族民歌。这些
民歌,是和他们的渔猎生产、宗教
祭祀、生活娱乐过程分不开的,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即兴创作而来,再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
“嫁令阔”曲调固定,明朗轻快,十分悦耳,轻柔抒情,非常动人;多用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山河风光、家乡田园的热爱。其中有
情歌、叙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
赫哲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
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偶尔也有对唱,
曲式多为单
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
五声音阶,徵、宫、羽调式,很少用
变化音,曲调婉转流畅。
“嫁令阔”的衬词非常有特点,如“赫呢哪”、“啊啷赫呢哪”、“赫赫呢哪”,既可独立填充全歌,也可作虚词穿插在歌词中使用;特性衬词“给根”常用于结尾时。“嫁令阔”的
曲调具五声性特点,旋律明朗轻快、优美流畅,
调式以宫、徵调式为主,基本没有
变化音,结构多为一句体或两句体的单乐段,节奏节拍规整。“波浪型”旋律线条以及带有划桨节奏特点的“划动型”节奏型等,构成赫哲族传统音乐的“核心风格”。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在传统的
赫哲族民歌《找情郎》中,它也是《
乌苏里船歌》主体部分的
曲调原型。
一是历史性的古歌:内容具有神话、族源等性质,流传下来的极少,十分珍罕。如用类似于依玛堪
曲调演唱的《迁徙歌》,就被誉为会唱歌的”活化石“。
二是祭仪中的
神歌:主要由赫哲族萨满在
祭祀仪式中演唱,有《请神歌》、《颂神歌》等。其曲调相对固定,但每个人演唱中又具有个性风采。神歌曲调后被依玛堪艺术和篝火夜舞等引用。其曲式保存不多,在凌纯声的《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留存下一部分,弥足珍贵。
三是生活中的风俗歌:反映内容有渔猎生产、男女爱情、民俗风情、家乡山水等,这类民歌所占比重比较大。其歌词随意性很大,可看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词曲尽情发挥。如《松花江相会情歌》、《想情郎》、《思恋调》等,都属经典性作品。
四是回忆性的倾诉歌:这类民歌的产生和赫哲族苦难经历相关,或痛说苦难历史,或抨击日寇血腥罪行。这些民歌曲调缓慢悠长,悲切泣美,听起来如泣如诉,给人一种压抑感。如《过去痛苦的日子》等。
五是新生活的赞美歌:这类民歌均产生在新中国建立后,数量比较大。其作者有吴连贵、吴福常、韩福德、孙玉森等。如《绿色的山哟绿色的水》、《捕鱼谣》等,大都是在过去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填上新词,互相传唱,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
新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