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柳之母死”是出自 战国时代《礼记·檀弓》的典故。
作品原文
子柳之母死⑴。子硕请具⑵。子柳曰:“何以哉?”子硕曰:“请粥庶弟子母⑶。”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子母⑷,以葬其母也?不可。”即葬。子硕欲以赙布之余具祭器⑸。子柳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家于丧⑹,请班诸兄弟之贫者⑺。”
作品注释
⑴子柳:鲁国人。
⑵子硕(shi):子柳的弟弟。具;备办。这里指备办丧葬的器用。
⑶粥(yU):同“鬻”,卖 庶弟:父亲的妾所生的年幼的儿子。
⑷如之何:怎么。其: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⑸赙(fU)布:送给丧家助葬的钱帛。
⑹家:意思是充作家用。
⑺班:分发。诸:之于,给……。之:代同,指剩下的钱帛。
作品译文
子柳的母亲去世了,子硕(子柳之弟)请求备办丧葬的器用。子柳说:“你用什么来备办呢?”子硕回答道:“可以把父亲的妾所生的年幼的儿子的母亲(即妾)卖了。”子柳说:“怎么可以卖掉别人的母亲,用得来的钱安葬自己的母亲呢?不行。”安葬之后,子硕想用别人送来助葬剩下的钱帛备办祭祀器物。 子柳说:“不能这样。我听说,君子不借丧葬之事来获得利益,还是把剩下的钱帛分发给贫穷的兄弟们吧。”
作品读解
借机发财,是势利之人的心态。只要机会出现,有利可图,便会削尖脑袋往里钻,管他正当不正当、仁义不仁义,绝不会放过任何一点借机发财的时机。
那么,君子就不爱财了?非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是说,君子和小人都爱财,这大概是人的天性。但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在于:一个取财有道,一个取财无道;一个是正当的,一个是不义的。这个差别虽然不能说是天壤之别,却也是原则的差别。
君子既要顾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别人的利益,凭自己的正当劳动获取理应得到的财物,比如孔子收取学生的“束修”(干肉)。小人则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发不义之财是常事,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也不少见。 记住这个原则差别,约束自己非份的发财欲望,肯定会使自己变得好起来。
作品出处
《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
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
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
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
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
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
著作逐渐成为
经典,到唐代被列为“
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
礼仪,
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
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
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
政治、
法律、
道德、
哲学、
历史、
祭祀、
文艺、日常生活、
历法、
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
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
气势磅礴、结构
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
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
格言、
警句,精辟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