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方剂文献研究和方剂教学工作,特别在方剂理论和方剂文献信息应用方面,有其所长。在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了“同证异治”的重要学术观点,随后以此观点为核心,发表了诸如“因人制宜”与体质学辨析、
因人制宜的组方遣药思路、因人制宜学术思想探讨等相关论文,系统
阐述了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在认真考证的基础上,对《方剂学》教材中多处方剂来源及方名提出了新的认识;通过对古今方剂文献的广泛深入研究,归纳总结出6种方剂命名规律,并指出加强方剂规范命名的必要性;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制方思想的研究,提出其“君、臣、佐、使”论述并非为制方原则,原书无13方,更无以君臣佐使配伍之典范。1989年开始专职从事方剂文献研究,担任方剂文献研究室主任,配合部门行政领导和主编,具体组织实施了历时12年、99位方剂学专家学者参与的重大课题《中医方剂辞典》研究
编纂的各方面工作。是《
中医方剂大辞典》科研成果的第2完成人,该成果分别获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一等奖、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了“方剂编码及文献数据库研究课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方剂文献数据库,其成果处国内领先水平。主编《老年病方药精华》、《
世界传统医学方剂学》、《消化系病实用方》、《
中医胃病良方》、《药膳保健》、《简明中成药辞典》、《
名方配伍分析及应用》等方剂学专著,副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
中华医方精选辞典》、《肿瘤良方大全》等,参编相关著作30余部。发表了:试论《内经》厥证的成因与证型、阳和汤剖析、《内经》方与君臣佐使别论、简论中医治则的分类、《方剂学》中的方源正误、方剂命名规律探讨、试论方剂学内涵与外延等学术论文约30篇。承担各层次《方剂学》课程教学,认真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其《名方配伍分析及应用》推荐为
新加坡中医学院研究生教材,台湾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学士后中医学系指定为方剂学参考书。致力于方剂文献信息和方剂数据挖掘研究,在全国占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