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人(1915年11月15日—2001年6月19日),江苏省松江县人,
少将军衔,电子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原副部长。
人物经历
1915年11月15日,孙俊人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现上海市松江区)。
1934年,从
上海大同大学附中(今
上海市大同中学)毕业,考入
交通大学,入电机系攻读电信专业。
1934年9月至1938年7月,就读于
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40年2月,在延安
陕北公学高级班学习,后任军委通信学校教员,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2月至1945年2月,担任延安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副厂长、厂长。
1945年2月至1949年2月,担任延安军委三局技术研究室主任。
1949年2月至1950年2月,担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
1950年2月至1952年2月,担任军委通信工程学校(1952年5月改制为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第一部主任。
1952年2月至1960年2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院长。
1956年7月,从张家口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的任上,调回北京总参通信部,参与研究制订电子等科目的发展规划的后期工作。在通信部主任
王诤中将的主持下,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
1957年至1958年,先后两度以随员或正式成员身份,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并在商讨开展两国政府间技术合作事宜上发挥了作用。
1960年2月至1961年2月,担任总参通信兵部副主任兼科技部部长。
1961年2月至1965年2月,担任国防科委第10研究院副院长。
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而被迫停止领导工作。
1965年2月至1982年1月,担任
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10研究院院长。
1982年,离休。
1982年1月至2001年6月,担任
电子工业部科技委主任。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6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38年去延安,参加组建通信工厂,克服困难,研制生产军事通信设备,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通信保障。通信兵成立时,担任科学技术部部长,为军队建立了包括通信、雷达、导航、电子对抗在内的装备研究体系,其指导思想及所制定的规划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961年负责组建第十研究院,并任院长,建立了为开发军事电子信息科研的完整体系。
孙俊人主编《大百科全书》电子卷及《现代电子科学技术词典》获得电子部特等奖。
人才培养
1952年孙俊人参与组建
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创办全国第一个雷达工程系,制定通信、雷达专业的训练计划、教学大纲,并亲自讲课及参与其它教学实践,培养出大批学术带头人。在担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期间,参加重大决策,并提出了组建新的学院及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建议。
孙俊人初执教鞭就显露出他教书育人的才能,那时招收的学生,文化程度颇不齐整,为使学生能够较快地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独立操作报务或机务的技能,孙俊人在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自编教材,自制教具,深入浅出地讲解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并辅以实验操作。他在教学方法上又善于诱导启发,当时得他亲授的学员,有许多已先后成为解放军通信部队的指挥员,还有一些学生建国后在领导军事通信或国防建设工程方面从事工作。
孙俊人一贯重视
中国电子学会的科普工作,还亲自兼任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充分利用学会的优势条件,倡导并推动学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如创办电子科普报刊,举办电子技术自修班和家用电器维修人员培训班,组织电子制作和电子科技知识竞赛,举办科普电子周和电子夏令营活动,建立电子爱好者协会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1973年至1975 年,孙俊人因患心脏病而不得不休息。病情好转后又深入基层开展工作。
人物评价
孙俊人于战争期间,在缺少元器件、材料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领导技术人员和全厂职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完成了部队所需的通信电台和元部件的制造与维修任务,为保证八路军通信工作做出了贡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评)
孙俊人于和平年代,在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策划,在6年左右的时间内,成功地扩建和新建了30个预研与开发并举的大型研究所,为中国军事科研事业的开展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