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为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系统名称,起源于1896年创办的
南洋公学、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和1909年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1896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盛宣怀在
上海创办了
南洋公学,清朝
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王文韶奏设了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这两脉即为交通大学最早源头。交通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光荣的传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饮誉海内外的综合性著名高等学府,沪校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唐校被誉为“东方康奈尔”。
交通大学校友总会成员为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阳明交通大学,统称“中国交大五校”。
校史沿革
前身史略
南洋公学(1896-1904)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进一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了被列强肢解和瓜分的严重危机中。就在
甲午战争前后,为了使中国能够自强,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学习西方和日本开办新式学堂的设想。
1895年,洋务官员
盛宣怀秉持着“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息,在天津创办了
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又到上海创办了
南洋公学。1897年4月,委任
何嗣焜为南洋公学总理(即校长)。
南洋公学是一所官办民助的新式公立学校,学校经费半由商民(即
招商局、电报局)所捐,半由官助,是为公学,清末称今上海地区为南洋,故学校取名为南洋公学。
公学内设师范、上、中、外4个院,即师范、大学、中学、小学4部分。先设师范院,以造就新学的教师。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从无到有。接着,在师范院内附设高等小学堂。从小学毕业生中依次递升进入中学。从师范生和中学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派赴欧、美、日等国大学留学深造,以尽快培养出一批能从事洋务、外交、新学教学的新型高层次人才。
与此同时,公学还设立了具有高等程度的特班、铁路班、政治班、商务班等。1899年设立的
南洋公学译书院,是我国高校最早的出版编译机构。1903年,成立中国最早的商务专科班。北洋西学学堂和南洋公学的创设,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使中国近代
教育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06-1921)
1905年划归
商部,更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随后又划归
邮传部。
20世纪初叶,中国政局剧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袁世凯窃国,军阀混战,爆发了
五四运动。中国的近现代工业在萌芽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教育救国”、“工业救国”、“交通救国”思想在一些政界人士和知识阶层中盛行。由南洋公学发展而来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虽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仍求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1907年,
唐文治担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校监督后,连续掌校14年,他将学校改办成工科,先后设立了铁路专科、电机专科和铁路管理科。聘请了一批高质量的中、外教师。在结合中国的实际基础上,从学制、系科设置、课程设置、教材、教学环节、体育运动等方面,全面地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直接采用美国
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教科书。使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成为中国南方乃至中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楷模,形成了近代工业大学的格局。1908年设置的电机科,是中国高校最早设立之电机学科。1909年设置的船政科,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
1911年11月6日,唐文治决定脱离清廷,宣布学校更名为
南洋大学堂,监督改称校长,并提出“本校将来须成为中国第一大学,校旗所到之地,即中国国旗所到之地。”1912年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并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1912年,成立技击部,成为中国开展武术运动最早的高校。
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这是中国设立此科之开端,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河。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中国第一所本科学府(1896-1900)
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王文韶以《奏为拟设立铁路学堂所需经费在火车脚价等项下酌加应用事》为题上奏
光绪帝设立铁路官学堂,后经光绪帝御笔朱批“该衙门知道”,在津榆铁路总局(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英文名称为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即中华帝国铁道学院)。
吴调卿以津榆铁路总局总办的身份兼任铁路学堂第一任总办(校长)。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现代第一所工科学府。
1896年11月20日,北洋铁路总局在上海《
申报》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开始招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学堂教学被迫中辍。
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1905-1912)
1905年,因铁路建设人才匮乏及山海关铁路学堂卓越的办学成绩,
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局筹备恢复学堂,遂选址唐山复校,改名为唐山铁路学堂。1906年,增设矿科,学堂名称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1906年8月初,学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主要报纸刊登招生信息,开始招生。
1908年,学堂由清政府邮传部直辖,更名为邮传部
唐山路矿学堂。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2-192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的邮传部被民国政府交通部取代,学堂归交通部直辖,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唐山铁路学校。1913年,学校奉教育部、交通部令,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6年,教育部组织全国专门以上学校评比,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获得第一,教育总长
范源濂手书“竢实扬华”匾额一方以为奖励。
1919年,学校校友会正式成立,时任校长
章宗元及“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等被推举为理事。
截至1920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如桥梁专家
茅以升、教育家
竺可桢、民权运动领袖
杨杏佛、中国数学史第一人
李俨、北大地质学科的开创者
何杰、民国第一任矿产司司长
胡博渊、新加坡华人领袖
李光前、实业家
李国伟、中国植物学奠基人
钱崇澍、著名银行家
贝祖贻、机械工程学家
潘承孝、
何乃民,铁路工程巨擘
杜镇远、
侯家源等。
邮传部铁路管理传习所(1909-1911)
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司员
曾鲲化经过十余月的考察后,起草《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文中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并极力主张创办铁路管理学校。同年,经邮传部尚书
徐世昌上奏清廷批准,于北京
府右街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此为北京交大创校之始,为中国第一所管理学校。次年,为加强邮电事业增设邮电班,学校更名为“交通传习所”,此为中国电信工程之始。
交通部交通传习所(1912-1916)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学校改隶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交通传习所”,增设电气工程、有线电、无线电等科,开创了中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先河,后来又成立了电信系,这里走出了
简水生院士、
黄宏嘉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铁路与电信工程,及英文、法文各班为北平交通大学之初基。民国凡行车、管理,以及会计、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为最多。
交通部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
北京邮电学校(1917-1921)
1917年,交通部就原有各班,充实课程,并依铁路、邮电的不同,将学校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
1921年,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
叶恭绰令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所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他提出按欧美教育制度办学,设立了董事会兼任校长。
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
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
应尚才,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郑振铎、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
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
杨汝梅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
向哲浚、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
马寅初等都曾在该校任教。
清泉合流
1920年12月,
叶恭绰徐世昌大总统提交《统一交通教育计划呈文》,呈文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4所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呈文获得总统批准。
1921年,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总办事处设在北京。
其中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定名为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董事会,校长亦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叶恭绰当选为校长,
张铸为沪校主任,
凌鸿勋和
张廷金为副主任,学校在原有电机科外又增设了机械科。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定名为
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分校。
1921年9月10日,交通大学正式开学,京唐沪同时举行开学典礼。叶恭绰校长就近参加了京校开学典礼,派郎国桢为代表到沪校宣读叶恭绰开学致词,宣告交通大学成立。
1922年秋,因
北洋政府派系纠纷,交通大学存在不足一年即解体。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2年6月22日,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通过交通部议案:上海、唐山两校分立,即分设
交通部南洋大学、
交通部唐山大学,各设校长。7月21日,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
1926年初,中共南洋大学党团支部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影响不断扩大,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爱校斗争开展。由于政局多变,学校人事变动频繁,筹措经费困难,给办学带来了极大困难。尽管如此,学校于1926年6月设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科研机构——工业研究所(1930年扩充为交通大学研究所,设工业和经济两大研究部,分材料、设计、机械、电气、物理、化学、社会经济、实业经济、交通、管理、会计和统计共12个研究组,从1931年起正规招收研究生)。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交通部
南洋大学,改名为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
1922年,交通部改组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唐山大学。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交通部唐山大学改名
唐山交通大学。同年6月,国民政府宣布南北统一,唐山交通大学改称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
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
1922年5月,交通总长兼交通大学校长
叶恭绰受北洋政府派系纷争牵连被迫离职。交通大学随即又被分为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部唐山大学。
1923年,交通部唐山大学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取代
北洋政府,北京更名为
北平,6月,学校更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和北平交通管理学院。
中国交通大学
1928年11月,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更名为
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1930年5月15日,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
蒋梦麟为庆祝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建(复)校25周年题“宏规大启”贺词。1937年“
七七事变”后,该校校园被日军占领。在全校师生、校友的努力下,学校于年底在湖南湘潭复校。1938年3月,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暂行并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5月,学校迁往湖南湘乡杨家滩。 1938年,武汉沦陷,举校再次被迫西迁。1939年,学校在贵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复课。1941年7月,教育部下令将学校校名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由于此校名在校内引起争议,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组建
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44年11月,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学校被迫再次迁校到四川璧山办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接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归教育部直辖,迁回唐山原址办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由中央军委铁道部接管,组建
中国交通大学,本部在北京东交民巷34号,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学校更名为
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1937年8月1日,沪校由交通部移交于教育部,称国立交通大学。8月13日
淞沪会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迁入法租界办学。11月30日,徐家汇校舍被日本宪兵队占领;是月,学校租借
震旦大学部分校舍和
中华学艺社大部分房屋,作为上课、住宿使用(震旦大学和中华学艺社两处成为抗战时期交通大学沪校最主要的校舍)。由于校友积极倡导和战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急需,1940年11月,交通大学分校在
重庆小龙坎建立。经多次与教育部密商后,学校于1941年9月成立由前校长唐文治、黎照寰、张廷金等11人组成的董事会,唐文治任董事长,正式对外改名“私立南洋大学”,仍由黎照寰任校长,暗中主持校务,经费由重庆政府继续暗中汇来,毕业生仍发交通大学文凭,由交通部、资源委员会等单位安排工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交大沪校被汪伪政府接收。1942年8月,在重庆
九龙坡建立了交通大学本部,且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1943年,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成立,是解放前中国培养工学硕士最多的单位。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沪校与渝校会合。广大师生投入到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在通货膨胀、经济困难与白色恐怖之中,学校仍坚持改进教学,并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是年冬,国民党政府迫于内战压力,压缩教育经费,下令交通大学停办航运和轮机两系,并改名为“国立南洋工学院”。交大师生坚决反对,引发了交大历史上最为声势浩大的护校学生运动。1947年5月,为恢复交通大学校名,交大、唐院、平院三校护校委员会开展联合斗争,交大全校95%以上的学生近3000人自驾火车赴京请愿。最终,教育部长
朱家骅亲自承诺,交大校名不改,院系不停办,教育经费不减少。至1949年1月,交大设有理、工、管理3个学院18个学系,2个专修科,1个研究所。
1949年5月27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并于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上海市军管会选取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交通大学作为首个试点接管高校,先后向交大发布两个“第一号令”,以此来稳定上海教育界的局势。
1956年,交通大学创建全国最早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
西迁五立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国建立后,交通大学师生员工投入各项运动。在院系调整中,交通大学由原来的理、工、管三学院改变为以机、电、船为主的重工业大学,调出了大量系科,为新中国建立一批新的高等学校作出了贡献。
为适应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决定,1956年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称
交通大学西迁,并由此诞生了交通大学
西迁精神。西迁工作自1955年开始启动。1956年7月1日,以交通大学和大连工学院造船系为基础的上海造船学院在交通大学原址成立;同年8月25日,根据周恩来总理“交大迁校,必须留一个机电底子,以为南洋公学之续”的指示精神,在交大校址又成立了南洋工学院筹备委员会。1957年,国务院根据交通大学内部实际情况和上海西安两地的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上海、西安两部分,实行统一领导。9月,西北工学院的地质、采矿、纺织系和西北农学院的水利、土壤改良系以及西安动力学院的全部并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上海造船学院和筹建中的南洋工学院并入交通大学上海部分;交大西安部分共设机械制造、动力机械制造、电力工程、电工器材制造、无线电、水利、工程力学、应用数理、纺织、采矿、地质11个系23个专业;交大上海部分共设机械制造、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电力工程、电工器材制造、船舶制造、船舶动力、动力机械7个系19个专业。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分离成为两所学校。作为主体的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
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
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改名为
上海交通大学。此即标志着交通大学的建制被撤销。
1950年8月,
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校部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
唐山铁道学院,随后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该校采矿、冶金、化工、建筑、水利、通讯等系(组)师生调整到外校。1964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将
唐山铁道学院迁至四川峨眉。1972年,学校更名为
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0年,学校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管理。
1950年8月,中国交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改称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铁道管理学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56年,学校新建恢复了铁道建筑(土木)系、铁道机械系、电气化工程系和应用理学系。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交通大学部分校友迁至台湾,之后在台湾新竹“复校”,这就是
新竹交通大学(
台湾交通大学)。1958年,交大在台校友成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1967年,电子研究所改制为工学院。1979年,定校名为“交通大学”(
台湾交通大学)。
2019年9月18日,台湾
阳明大学与台湾交通大学分别召开校务会议,表决通过了两校合并的计划书,新校名为“阳明交通大学”。2020年7月30日,台当局同意阳明大学与交通大学合并案;同年8月12日,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函复两校于2021年2月1日起合并为“阳明交通大学”。
2021年2月1日,阳明交通大学正式合并成立,分别在台北阳明校区、新竹光复校区举行了揭牌仪式。
校名由来
交通大学的“交通”一词,源于
中华民国时期学校曾隶属交通部。交大从1906年改隶邮传部起,到1937年秋改隶教育部前,都隶属交通部门。
2006年4月8日,为对标
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时任
西安交大校长
郑南宁在庆祝建校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弘扬传统启迪未来——纪念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暨迁校50周年》中提出“…交通大学,以蕴‘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的说法,成为了
后来居上的新颖解释。
《易经》之“交通”包举宇内八方、古往今来。交通大学具备综合性,交大沪校(今西安交大、上海交大、阳明交大)建校之初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商法政经“人才,与北洋大学堂之“专工”形成“互补之势”;唐山交大(今西南交大)“尤善矿冶”,也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材料、数学、经济学、物侯学、地质学专家和航空航天工程师。
交通大学校名最早出现于1920年12月,时交通部提议将主管四校合并筹组“交通大学”。1921年8月1日,交通大学合组成立。但早在1918年,叶恭绰远赴欧美、
日本等国考察实业和文化教育。美国的实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国的分科设系,这些成功的教育典范使他感触不已。他认识到学校的任务是要精研学术,培养人才,辅佐实业发展。反观中国教育,学理与实用脱离,学非所用,教授方法亦不合世界潮流。
当时,交通部下辖专门学校四所:上海、唐山各有工业专门学校一所,北京有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两所。其中,上海办校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程度较高,学科也最多,有土木、电机、铁道管理三个专业,学制均为四年。不过,
叶恭绰有这样一个疑问:“各校历史悠久,成绩甚佳,尤其是上海、唐山两校,程度已于欧美同类大学的一、二年级相当,何以所出人才究不敷用?”心存疑惑,
叶恭绰于是派员分赴各校,进行实地调查,发觉所属学校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之处。
组织管理上,四所学校散居各处,各自为政,缺乏明晰划一的组织系统;专业设置不合理,有的专业各校重复设置,有的专业各校都没有,造成有限办学资源的浪费;学科程度上,四校均为高等专门性质,实际程度却不齐,
上海、
唐山两校已经达到本科水平,然而从四校总体水平来看尚未达到大学本科水平,难以培养出高深技术人才;实习安排上,实习阶段如何支配,与教学内容如何呼应,实习机关如何分派与管理,都需要有统一机构进行调度。
以上诸多弊端,阻碍着人才的培养。鉴于此,
叶恭绰决心对四校进行根本的整顿。他接受交通部技正钟秉峰(1911年该校电机科首届毕业生)的建议,将四校合并,增加经费,改善管理,提升办学层次,组成一所培养高级人才的“交通大学”。
1920年12月,
叶恭绰叶恭绰再向
徐世昌大总统提交《统一交通教育计划呈文》,呈文提议,为统一学制起见,将交通部部属的4所学校“列为大学分科,而以大学总其成,名曰:交通大学。”呈文获得总统批准。
12月底,交通大学筹备处成立,
叶恭绰责成交通次长
徐世章负责筹备事宜。次年1月,筹备处拟定出《交通大学大纲》,经
叶恭绰呈准后正式公布。大纲共14章38节,第一章第一节规定:“本大学定名为交通大学。”
经过数月筹备,交通大学于1921年8月1日正式成立,对外称交通大学,英文名称是:Chiao Tung University,“交通大学”校名由此启用。
百年印信
交大校徽
资料来源:
交大校训
1910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校长唐文治亲自制定该校训,并著文释其意如下:
勤:陶侃运甓,千载传为美谈,唯其勤也。吾辈生于今世,聪明不如人,智慧不如人,武力不如人,以致国势更不如人。高丽之所以亡,惰而已矣。诸生今日务宜昼夜为之,若不能勤,将无以生存于世界之间。
俭:伊尹之能任天下,在一介不取,所以能一介不取者,由其自奉俭也。凡人之丧其操守,失其气节,大半由于忘其膏粱,文绣御之以为故常,出而问世,安得不妄取?自是而名誉扫地,气骨无存,岂不哀哉?小子识之,俭以养廉,立品之始基也。
敬:汤曰:圣敬日跻。文王曰:辑熙敬之。敬者,历圣相传之心法也。敬天、敬祖、敬亲、敬长,同是一敬。而日用行习尤莫要于敬事,处事而不敬不能成事,即不能成人。吾国人向以惬意为高品,要知惬意两字忘身破家而有余,敬之敬之神明鉴之,圣贤豪杰不外乎是。
信:吾人置身于社会,无时无地而非交际。交际之道信用为第一义,信用一失,此身不可立于社会,即不可立于天地之间。西人最重信用,即小至钟点时刻之细,也无不兢兢注意。吾国而求自强,吾辈而求自立,要以信用为主,慎而出话,谨尔然诺。小子勉旃,必践必复。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第11号)。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遗憾的是,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将“1933年校训”的4个词语扩充为8个词语,即增添了“求学,励志,力行,任事”4个词语。这8个词语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精勤求学
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学:求——探索,寻找;学——学问、学业。求学意为探求学问。《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注中引述“
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养成勤奋学习的品行,完善知识结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学无止境,终生不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敦笃励志
敦笃:指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敦厚:诚朴宽厚。《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笃实:纯厚朴实,忠诚老实,踏实实在。《易·大畜》:“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辩于文。”励志: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
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 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敦厚诚信的品德,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
果毅:指果敢坚毅。《书·泰誓下》:“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颖达疏:“果为果敢,毅为强决……皆言其心不犹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实践。《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论语》:“言必信,行必果。”信——诚实,言之有实;果——必行。儒家认为笃志力行、专心一意地去实践是与好学、知耻、诚实、守信相连的。校训旨在培养学生果断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拼搏,敢做敢为,战胜困难,不怕曲折,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事业心。
忠恕任事
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论语·里仁》记载曾子评价孔子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事:有多种解释,与校训贴切的解释有二:一是称职,胜任所担当的职责;二是顶事、顶用。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酒法:用黍米。曲一斗,杀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声汉注:“任事,顶事。”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坦荡胸怀,尽心为人、仁者爱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责任心、竞争力、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为“民族得中兴”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世界之光(为世界添光彩)”的业绩来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各种挑战性的工作。
若从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33年校训“精勤,敦笃,果毅,忠恕”立足于教导“如何做人”。1937年校训在继承1933年校训“如何做人”的基础上,提出“求学,励志,力行,任事”,增添了“如何做事”的内容。用稍后公布的《校歌》来注释《校训》,就是要求作为一名交大人,做人永远要谦虚勤勉,忠诚老实,果敢坚毅,宽厚爱人,心理健康,掌握与人相处的艺术;做事要永远“求学”不止,追求“真理之花”、“性灵泉源”,炼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实学”来“培国本”;要以“民族得中兴”、“为世界之光”的远大目标来“励志”,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能辨别是非,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以“青年之模楷”、“鼓舞群伦(群伦:同类)”、“英俊济跄,经营四方”的理念,在科学、艺术、实业等领域,以实干、苦干、巧干的业绩来身体“力行”与任事“。
交大校歌
交通大学自1896年创办以来,受形势变化与隶属关系的影响,学校多次更名,因而历史上也创作和吟唱过多首校歌。譬如,1897年有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1909年有《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校歌》,1915年有《南洋大学堂校歌》,1926年有《交通部南洋大学校歌》,抗日战争时期又创作了新的《国立交通大学校歌》。以上校歌,除1915年的校歌是对1909年的校歌歌词稍作修改之外,还未出现过完全采用、传唱前校歌的先例。
资料来源:
办学现状
交大本部
南洋公学创立后,如同当时的政府变迁一样几经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有了个比较亮响的名字——交通部
南洋大学。
可是好景不长,二十年代后,
北洋政府为了加强交通建设和教育,把当时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即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即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联合起来成立了交通大学,归交通部管辖。本部设在上海,依次称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后两所后来又称
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和
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最早在南洋公学时期,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教育基础的。学校设立了一个南洋公学特班,班主任是时任教育总长的中华民国元勋
蔡元培。该班培养了不少人很有名气的人文艺术方面的人才,撼动中国近代书画艺术文化的
李叔同(
弘一法师)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中国大多文艺名流都来交大进修,如同今天的上海交大的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一样。当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
蔡锷将军在红颜知己
小凤仙的劝说下也来到南洋公学修读并得到了学位证书。
而在
南洋大学时期,学校的人文气氛在中国大学界可谓是空前强盛。因为时任校长的
唐文治是前清翰林进士,当时国内鼎鼎有名的国学大师。并且,唐文治校长在任期间,为日后交大的飞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唐文治校长的“发展工科和管理科”的治校理念,直接影响到后来交大的发展趋势。唐校长还提出了一直被交大人秉为“真理”的“第一等人才观”,成为历代交大人的最高追求目标。
到了交通大学时期,因为对于理工管理科的强化教育,文科基本消失殆尽。有名的校友
邹韬奋,在交大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
圣约翰大学去攻读新闻学了。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是
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敬称为“东方的MIT”。交大校友,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在与母校交通大学的教授通信时,激动地说道,这里的教材都是我原来在交通大学的上课讲义,原来交通大学把MIT搬到了中国。
交大除了理工科外,管理学院始建于1928年,是中国第一个开办管理学院和
财务管理等管理类特色专业的大学。当时交大的国文科、英文科不招收专业学生,只为全校各科学生开设基础课程,在人文方面的大师级人物有中国近代传记文学始祖
朱东润教授等。
因为叫交通大学,
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
在交大历史众多校长中,对交大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有
盛宣怀、
唐文治、
叶恭绰、
黎照寰、
凌鸿勋、
彭康、
邓旭初。
交大一直以来的办学思路是建成东方的MIT,当时的交大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机械系
朱物华,冶金系
周志宏是
哈佛大学博士,数学系
张钟俊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还有
凌鸿勋、
钟兆琳、
王之卓等,不胜枚举。
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钱学森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发现许多东西跟在交大学的一模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
茅以升从交大唐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
康奈尔大学时,由于学习特别优秀,名列第一,校方决定从此对中国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免试入学;王安去
哈佛时,由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大学知道是交大毕业的,决定破格录取。因为之前去哈佛的交大学生都非常优秀,交大当时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极具知名度的。
由于二三十年代交大名校长治校有方,交大在国内享有盛誉,成为有志于工程的学子的最高学府。在抗战前交大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顶点。交大则是专注工程、管理类,是工程方面的最高学府。当时交大南有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擅长机电类;北有交大唐山工学院,执全国土木之牛耳,交相辉映。
返回上海后交大逐渐恢复元气。在四年内战中交大基本没有受太大影响,但交大学生也不再耽于书本,开始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用血的代价铸就了当时上海的“红色堡垒”。当时交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不少当时学生后来也因此成为了政治活动家,比如
江泽民、
汪道涵、
丁关根等。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开始把交大的一些名教授带去台湾,如
凌鸿勋、
李熙谋等,正是他们后来在台湾“恢复”了交通大学(即今
新竹交通大学),已经是亚洲知名学府。
交通大学在迎来解放曙光的同时,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校调整。解放时的
王之卓校长被调往
武汉测绘学院(后改为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
武汉大学)。解放后的负责人开始是
李培南,再后是
彭康,前者是二野军队南下干部,后者是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是共产党干部。解放前后学校总体保持平稳过渡,实力依然很强,继续保持“北清华、南交大”的均衡局面。
到了一九五二年,由于中央实行对
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采用苏联单科分类别大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一次校院大调整,交通大学由具有相当规模的理、工、管理的多学科大学被拆成以机、电、造船为主的工科大学。
交通大学在院系调整前共设3个学院17个系1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即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个系,工学院的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航空工程、造船工程、
工业管理工程、化学工程、轮机工程、水利工程、纺织工程10个系及电信技术专修科,管理学院的运输管理、财务管理、电信管理、航业管理4个系,此外还设1个电信研究所。从1949年下半年到1956年,学校前后经历过大大小小8次调整,其中1951年和1952年两次大规模的调整,使其传统办学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1949年8月,
暨南大学理学院并入交通大学。1950年9月,交大航业管理系与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等合并成立
上海航务学院(后调整为
大连海运学院和
上海海运学院,即今
大连海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1951年6月1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对交大院系进行调整:电信管理系调整到电机系;工业管理工程系调整到机械系;轮机系调整到造船系,设轮机组;纺织系与上海纺织工学院等合并成立
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改为
中国纺织大学,即今
东华大学);运输管理系调整到
北方交通大学(后分为
北京铁道学院、
唐山铁道学院,即今
北京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财务管理系调整到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即今
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土木系调整到交大土木系。为此,学校成立了院系调整委员会,专门负责实施院系调整方案,并解决在实施中的各项具体问题。这样,交大管理学院被撤销,将原有的院系设置调整为2个学院10个系和1个专修科,即理学院下设数学、物理、化学3个系,工学院下设化工、机械、电机、造船、水利、土木、航空7个系,还有1个电信专修科。
1952年根据中央统一布置,又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7月28日
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下达《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其中从交通大学调整到其他学校的系科有: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系的师资、设备除留下工学院教学所需之外全部调整到复旦大学,部分师资调整到
华东师范大学;土木系全部调整到
同济大学;航空系全部调整到新成立的
华东航空学院(后内迁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与
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
西北工业大学);水利系全部调整到新成立的
华东水利学院(即今
河海大学);化工系全部调整到新成立的
华东化工学院(即今
华东理工大学)。交通大学调整后各类系科的设置为:机械类由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大同大学三校的机械系、
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机械科及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动力科合组而成;电机类由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
震旦大学四校的电机系,
沪江大学物理系电讯组、交通大学电讯科及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电力科合组而成;造船类由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三校的造船系及武汉交通学院、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二校的造船科合组而成。同年8月,华东教育部通知将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二年制机械专修科调整到交大机械系。
这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工作是我国一盘棋,由中央和各大区统一考虑高等学校的布局和系科设置情况下进行的,在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和实施,进展顺利,10月按《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基本完成调整工作,并于10月15日按新的系科设置开学上课。至此,开办多年且历史悠久的交通大学理学院撤销了,同时在校内取消了学院建制,学校调整为机械、电机、造船三大类,下设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制造系、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
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电机工程系、造船系7个系,成为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此后又经过几次个别系科的调整,例如:1953年,交大无线电专业调整到
南京工学院(即今
东南大学);1956年,交大电讯工程系调出,与
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相关系科合并成立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今
电子科技大学);1955年,交大的汽车专业支援组建了
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为
吉林工业大学,2000年并入
吉林大学)。到1956年7月,交通大学从原先共设有3个学院17个系1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调整为设有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运输起重系、电工器材制造系、电力工程系5个系,马列主义教研组以及教务处下设的物理教研组、化学教研组、数学教研组、俄文教研组、体育教研组、工程画教研组、材料力学教研组、理论力学教研组、机械原理教研组、机械零件教研组和电工原理教研组11个公共课教研组。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交大调整出去的一批系科连同很强的师资、设备,同其他院校有关系科合并,成立了一所所新的理工学院,如华东纺织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等;或者直接并入其他院校,大大加强了相关专业领域的力量,如交大理学院及国文科、英文科绝大部分师资和设备调整到复旦大学,部分师资调整到华东师范大学。据不完全统计,交大调出的教师中有教授50余人,如航空系教授
曹鹤荪、
季文美、
姜长英等调往南京华东航空学院,国文科教授
王蘧常、化学系教授
顾翼东、物理系教授
周同庆等调往复旦大学,国文科教授
钱谷融、英文科教授邵秀林、数学系教授武崇林等调往华东师范大学,土木系教授康时清、
王龙甫、
俞调梅等调往同济大学,土木系教授
王之卓调往
山东大学工学院,管理学院教授钟伟成调往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等等;调出教师中有10人以后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院系调整中,交大还调出图书86528册,其中线装书64155册。学校珍藏多年的1908年
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御赐的《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万卷,5044册,1894年同文书局版本),1955年调至
华东师范大学。
交通大学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和重点支持。调整后交大机械类、电机类和造船类的系科得到了加强,特别调进一批骨干教师和著名教授,诸如周志宏、贝季瑶、朱麟五、罗致睿、程福秀、陈铁云等,为后来这批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有条件满足国家对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交大人才培养的规模得以逐年扩大,招生人数从1950年的851人发展到1956年的2194人;毕业人数从1950年的540人扩展到1956年的1350人,增长了两倍多,直接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西安,在调整工业发展布局和文化建设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承担重大责任。1956年,交通大学迁校师生在西安首次举行开学典礼。1957年,交通大学大部分系科专业、师资力量、图书设备及全部历史档案迁至西安;同年9月,西北工学院地质系、采矿系、纺织系和西北农学院水利系、土壤改良系以及西安动力学院并入交大西安部分,先后设在交大原址的上海造船学院(以交通大学造船系和大连工学院造船系为基础)和筹建中的南洋工学院并入交大上海部分。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以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名义同时进入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列。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
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1978年,
华东交通大学、上海铁道学院(后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组建
上海铁道大学,2000年并入同济大学)各自继续办学。1999年,
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大。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交通大学与
西安医科大学、
陕西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2001年,上海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并入上海交大。2005年,经
教育部同意,上海交通大学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
1955年5月,交通大学校长彭康和5位老教授奔赴西安查勘新校址,同年10月,校建破土动工;1956年7月,17位交通大学党委委员中的16位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占到交通大学教师总数70%以上,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年富力强的学术骨干无怨无悔、义无反顾来到西安。1958年初,迁校顺利完成。交通大学绝大多数教职工和科研设备迁到西安后,立即在陌生的麦田上重建一流大学,体现了西迁交大人的家国担当。“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成为了西迁交大人的精神源泉。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对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交大唐校
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一脉,则以
唐山交通大学之名蜚声中外。
西南交通大学曾多次更名,但人们耳熟能详的仍称为“唐山交通大学”。
1896年5月,中国第一所铁路高等学府“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肇建,它就是后来蜚声中外的唐山交通大学前身。
1905年10月学校迁址唐山,定名为
唐山路矿学堂。这所学校的创办,使唐山与中国近现代交通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唐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摇篮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1912年9月,孙中山先生莅临该校视察,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两路大军”的著名演说。唐山交大比照美国
康乃尔大学模式办学,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在
康乃尔大学的优异考试成绩,为所有唐山交大学子获取了免试入学攻读研究生的资格,从此唐山交大在国际声名鹊起,被誉为“东方康乃尔”。
191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74所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该校以94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12月,该校荣获教育部优等奖状,授予“竢实扬华”匾额一方,自此“竢实扬华、自强不息”成为唐山交大精神,同时也成为唐山人文精神的宝贵历史财富。
1934年全国8个公费留美名额,除清华大学考取1名外,其余7名全部被唐山交大毕业生囊括。
1937-1945年抗战阶段,先后在湖南
湘潭及杨家滩、贵州平越、
重庆等地复课。
1946年,重归故里——唐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50年代,该校提出并指导建成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宝成铁路,先后参与设计建造了武汉、
南京长江大桥,成渝、兰新、
成昆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
1972年该校迁至四川更名
西南交通大学,在
唐山设留守处(现光明南里唐山办事处)。
2009年11月,该校与
唐山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后,在唐山成立了
西南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和
西南交通大学唐山研究生院。
唐山交通大学是培养中国近现代发展史名人的摇篮,其学子创造了上百项全国第一。学校英才辈出,先后培养出73名国内外著名院士,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37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19名、
中国科学院和
中国工程院双院士4名、中央研究院院士6名、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名、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士2名、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名。
茅以升、
竺可桢、
林同炎、
杨杏佛、
黄万里等学生的名字足以让其无比自豪。该校学生
庄俊主持设计建造了清华学堂。
唐山交通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研究院)的渊薮,孕育了多所亲缘高校。1927年初,在辽宁锦县建立了交通部唐山大学锦县分校,后独立成为
东北大学;1948年,部分教授、专家帮助组建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院(现
石家庄铁道大学);1950年3月,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在该校成立,后迁至北京,已发展成为
中国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951年9月,建筑系迁京组建为
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建筑系,1952年调往天津大学。1952年下半年,该校化工系(除保留应用化学组外)调整到
天津大学;冶金系(除留校教授1人、助教2人外)调整到新组建的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
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调整到
中国矿业学院(现
中国矿业大学) ;采矿系地质组(除保留地质教授1人、助教2人外)调整到筹建中的
北京地质学院(现
中国地质大学);土木系水利组调整到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组、电讯专修科调往哈尔滨铁道学院,然后又调至与其合并的北京铁道学院(现
北京交通大学);另外调出部分教授、专家支援了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国防部门;还支援了铁路系统的北京、兰州、长沙三个铁路学校。根据铁道部指示,于1958年按系、组配套先后抽调两批骨干教师及干部、职工,支援新建的兰州铁道学院(现
兰州交通大学),1958年以后至1963年又抽调部分教师支援兰院。1958年12月,又抽调干部、教职工支援新建的唐山矿冶学院(现
华北理工大学)。
交大平校
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司员
曾鲲化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极力主张创办铁路管理学校。同年,尚书
徐世昌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此为北京交通大学创校之始,为中国第一所铁路管理学校。
1910年,为加强邮电事业,学校增设邮电班,并更名为“交通传习所”,成为中国电信工程之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学校改隶交通部,并变更校名为“交通部交通传习所”。民国凡行车、管理,以及会计、材料人才,以交大北平成就为最多。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
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学校更名为“
北京交通大学”。
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
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
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
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北京交通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的渊源,孕育了多所亲缘高校。1952年北京铁道学院建筑系调整到
天津大学,材料管理系调整到新组建的
北京钢铁学院(现
北京科技大学),电信系调整到
哈尔滨铁道学院。1958年,北京交通大学电信系、运输系、电机系部分师资迁入兰州组建了
兰州铁道学院(现
兰州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当时中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
林达美教授(留美学者)、中国著名有线通信专家
孙祺荫教授、著名无线电技术专家
班冀超教授同时调入
兰州铁道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
2011计划”的14所牵头高校之一。2016年,作为教育部选定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的工程专业国家认证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观摩考察,支撑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组织。北京交通大学建有
国家保密学院,是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首批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副理事长(9家单位中唯一高校),
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并作为中国唯一高校被授予“金马车”国际交通运输杰出贡献奖。在第十届
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期间,北京交通大学应
国际铁路联盟(UIC)邀请成为
高速铁路高校联盟主席及牵头单位。
周年校庆
交通大学2016年迎来120周年华诞,海峡两岸五所交通大学共同开展了12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合力打造“交通大学文化”。中国邮政发行了
《交通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一枚。
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内容详见参考资料: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校庆公告
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西南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北京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相关活动
1980年4月,时任会长的交大1940届校友、著名电脑专家王安应邀回国参加84周年校庆活动时,提出“五所交大是一家”的口号,希望大陆四所交大都能派代表出席8月在美举行的交大美洲校友总会联谊会。两岸五所交大积极响应,都派出代表如期赴美聚首,真正实现了全球交大校友的大团圆,并成为惯例。
1984年4月8日,在交通大学建校88周年之际,大陆四所交大在上海联袂恢复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共同推举陆定一、钱学森、茅以升、汪道涵等7位著名校友为名誉会长,在全国有登记会员四万多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校友会。
1990年6月,五所交大的校长亲自率团赴美,与美国、加拿大的400多位交大校友共聚第六届交大美洲校友联谊会。
2015年10月3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1届交大校友联谊大会上,台湾新竹交大校长张懋中院士首倡翌年五校联袂共办校庆活动,在场的大陆四所交大领导积极响应,商订在2016年共同举办12项活动,联袂庆祝交大双甲子华诞。2016年4月8日,五校联袂发布《交通大学赋》,由中国邮政局正式发行“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邮票等。
2023年5月27日,第十一届交通大学全球商界校友发展论坛在成都金牛宾馆开幕,交通大学全球商界校友发展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阳明交通大学以及交通大学美洲校友总会共同发起并轮流承办。自2003年起已举办了十届,成为五所交大以及全球交大人增进情意、开拓创新、互助合作、共促发展的盛大平台。第十一届论坛由西南交通大学承办。开幕式当晚还举行了交通大学建校127周年校友联谊会。
杰出校友
从1896年至今,交通大学一直是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科教育的最前沿,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
全国重点大学。院士校友(不计教师中的校友)不完整名单如下(1956年之前的交通大学沪校校友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两校共享):
两弹一星元勋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大、上海交大:
周文德、谢承德、
王安、
赵佩之、
吴耀祖、郑显基、
李天和、
葛守仁、
万荣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挪威科学院院士
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墨西哥科学院院士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西安交大、上海交大:
凌鸿勋、
王兆振、叶玄、
林致平、
朱兰成、
周文德、凌宏璋、
吴贤铭、窦祖烈、
田炳耕校友总会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新竹交通大学(现阳明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
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ao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振兴中华,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任务是:沟通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海内外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为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交通大学“
饮水思源”的传统,虽身居海外,却仍然魂系母校,积极关心母校,从学术上,财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发展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交大海外校友超过5000人(2000年数据),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
美国,
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以及
香港,台湾地区,并且都成立了当地校友会,定期举行校友活动。在美国,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动也最活跃,在
纽约,华盛顿,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顿,中西部,
纽芬兰汪道涵;首任副会长8位包括五校前任校长
谢绳武、
谈振辉、
周本宽、
张俊彦、
王文生及美洲校友会总会会长
李天和、台湾交大校友会会长
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会会长
陈明敏;首任秘书长为蒋光照。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