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50年,是
中国铁路唯一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已发展成为集
科技创新、
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咨询监理、
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业务为一体的大型
科技型企业。
历史沿革
1949年11月,新中国诞生仅仅一个月,国家百废待兴之际,铁道部即决定筹建铁道科研机构。
1950年3月1日,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在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分院(时称
唐山工学院,今
西南交通大学)正式成立,由
唐山铁道学院院长
唐振绪任所长。同年9月,更名为铁道部铁道研究所,
领导机构迁至北京。
1956年,铁道技术研究所扩编为铁道科学研究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铁科院拓展铁路科研领域,开展西南三线建设。
文革动乱期间,铁科院完成了援
坦赞铁路、
核爆炸、
导弹试验等科技攻关和
试验任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铁科院建立科研工作正常秩序”的工作方针,科研工作得到恢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铁科院开始进行
科技体制改革;投身“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建设中,承担了
大秦铁路万吨重载
运煤专线、大瑶山长大隧道,以及客运扩编、行车安全保障等任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完成了全路客票计算机发售与预订系统、
京沪高速铁路总体技术和关键技术、
京九铁路建设
配套工程等任务。
2002年,根据铁道部《关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转制方案的批复》(铁政法函[2000]461号)要求,铁科院由国家事业单位转制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咨询等业务为一体的铁道部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2007年,更名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0年,铁科院
经营收入位列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第208位。
2013年,铁路实现政企分开,
中国铁路总公司提出要构建以总公司为主体、以铁科院为研发中心、相关单位参与的铁路
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规模
人员编制
根据2016年12月铁科院官网显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有职工5800余人。有国家级专家14人、部级专家41人,享受国家
政府特殊津贴的
科技人员193人,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22名。其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双聘院士1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叶阳升、赵红卫、王继军
国家级专家(14人):
石人俊、
顾培雄、
董锡明、郭祥熹、
姜敏民、
林吉忠、
周镇国、
贾国荃、林通源、
张一军、
钱立新、罗梅云、
史永吉、宋子濂
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23人):王成国、
叶柏洪、
张黎、
高冠学、李群仁、
康熊、徐鹤寿、宋慧京、
黄强、
王悦明、
周清跃、
陆阳、
黄成荣、张志毅、江成、
叶阳升、
段武、
张琦、
刘春煌、
田长海、
张玉铃、熊永钧、
范明组织体系
根据2016年12月铁科院官网显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下设22个单位,院属全资公司32个、控股公司7个;建设有5个国家级实验室,装备有各类
专业实验室40余个。
机车车辆研究所、
铁道建筑研究所、
通信信号研究所、运输及经济研究所、金属及
化学研究所、铁路12306科创中心、电子
计算技术研究所、
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铁路节能环保技术中心、铁路卫生技术中心)、标准计量研究所(
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铁铁路产品认证中心、
国家轨道衡计量站、国家
铁路罐车容积计量站)、科学
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中心、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安全研究中心、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国家铁道试验中心、铁道技术研修学院(铁路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铁科院(深圳)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国铁川藏科创中心(成都)有限公司、铁科
后勤服务中心、
铁科嘉苑饭店服务有限公司。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4个):
永丰科技创新基地、
昌平科技创新基地、怀柔科技创新基地、通信信号科技创新基地
设备资源
根据2016年12月铁科院官网显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拥有图书、文献资料30余万册;有实验装备6991台套。
国际合作
根据2016年12月铁科院官网显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是
国际铁路联盟(UIC)会员单位,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的中国技术对口单位,与2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铁路
科研机构和组织建立了长期联系。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与
国际铁路联盟、国际重载协会及美、日、俄、法、德、
瑞典、
波兰、韩国等10余个国家及国际知
名企业以专家互访、建立合作关系、主办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客座教授、长期
技术合作、进出口产品等方式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企业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16年12月铁科院官网显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先后取得了3300多项
科研成果,获得825项各类
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奖176项,省、部级科技奖649项。
截至2015年2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先后取得了以下重大成果:
国家973重大项目“高速、重载
轮轨关系金属材料与服役安全
基础研究”、
国际合作项目“高铁基础设施大数据体系架构及关键
技术研究”、北京市重大专项“基于变刚度弹性充填层的新型
板式无砟轨道系统研制”等一批重大项目获批立项。
国家863计划“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服役
状态检测”项目积极推进;国家973计划项目“
交通系统安全技术基础——高速铁路
轨道结构若干安全基础问题研究”顺利结题;具有完全
自主知识产权的
动车组制动系统研制成功,动车组牵引系统、网络控制系统自主化替代研究取得
实质性进展。
大功率机车车轮自主创新已具备批量生产和装车使用条件。自主知识产权的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实现规模化应用。高速铁路
地震监测预警技术、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检测技术、C B T
C系统架构及
关键技术、全电子化
计算机联锁系统、动车组
管理信息系统、基于
BIM的工程建设信息化技术、轴重30 t以上重载技术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
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承担了“
中国标准高速
动车组及高铁关键装备研发试验工程
建设项目”
试验设备设施建设任务,对于加快掌握高速铁路动车组及关键装备
核心技术、全面提升高铁装备自主化水平意义重大。
动车组车轮自主创新成果开始进行装车考核;CT CS-3级列控系统工程化研究、动车组加装
Wi-Fi项目、综合站区减振降噪
技术方案研究、铁路
货运市场监测与营销技术研究、货车电空制动
系统设计开发、更高速度铁路关键
技术标准研究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参与的
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荣获国家
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持的高速铁路关键技术设施综合检测及
评估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2000年获得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
科技成果;2000年在美国获得COMPUTERWORLD SMITHSONIAN国际信息技术奖;2006年获得
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二等奖。
2024年11月23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箱梁模板”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10091420 B,申请日期为2019年6月。
期刊成果
《
中国铁道科学》是由中国著名科学家
茅以升先生于1979年亲自创刊,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
公开发行。
《中国铁道科学》作为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权 威学术期刊, 被美国《
工程索引》(Ei)、英国《
科学文摘》(SA,
INSPEC)、
俄罗斯《
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
文献数据库(JSTChina)、
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
Scopus)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数据库》、 VIP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等国内外
检索系统收录。
《
中国铁路》杂志是由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科技(指导)类期刊,1962年创刊。是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科技类
双效期刊、中文
核心刊物、中国
科技论文统计和分析用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电子期刊群收录期刊。作为中文核心期刊,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在第二届、第三届
国家期刊奖评选中被确定为百种重点期刊。
《
铁路计算机应用》期刊于1992年创刊,由
中国铁路总公司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中国铁道学会计算机委员会主办,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承办。是铁路系统唯一可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行业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期刊(月刊)。该刊被国外英国
INSPEC、俄罗斯《
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CSA)、美国《剑桥
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
数据库检索机构收录,被国内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于1974年创刊,刊名为《交通劳动卫生通讯》。1975年~1986年更名为《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87年更名为《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作为
内部刊物,共出版46期。1988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技术期刊。近年,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全路职工的工作需要,更好地为全路职工服务,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11年期刊更名为《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节能部分。本刊由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本刊曾荣获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宣部、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期刊三等奖。本刊被收录在《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
铁道技术监督》1973年创刊,原名《铁道标准化》,1996年更名为《铁道技术监督》,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国际标准版本, 截止2011年12月已累积出版正刊302期,
增刊22期。
《
铁道技术监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围绕铁道技术监督,以指导性、实用性为主的综合性技术类期刊。旨在宣传铁道标准化、计量、
质量技术监督的方针与政策,传播积累铁道标准化、计量、质量技术监督的理论与成果,开展铁道标准化、计量、
产品质量管理、
产品认证等方面学术探讨和工作交流,为
铁路运输安全提供服务。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收录。
《
铁道机车车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管,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委员会联合主办,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承办的铁道和
城轨交通
机车车辆专业和供电专业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81年。《铁道机车车辆》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国学术
会议论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铁道建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学技术类期刊。期刊于1961年7月创刊,是中文核心期刊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铁道通信信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学技术类期刊,期刊于1957年创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铁道部优秀期刊,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铁道货运》于1983年创刊,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是铁路系统惟一的货运科技及资讯类科技期刊,由《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
《
铁道运输与经济》1979年创刊,中国铁路总公司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是铁路运输与经济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期刊。《铁道运输与经济》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铁道学会优秀科技期刊,《CAJ-CD》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杂志由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是铁道部唯一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性科技类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杂志,2004年创刊,双月刊、全彩印刷。《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杂志是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
《
铁路技术创新》是由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科技类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
茅以升的积极倡导和主持下,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开始少量招收研究生。1978年成为全国首批恢复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的单位之一。铁科院有2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有3个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5个领域的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995年2月,经全国博管办第十五次会议批准,铁科院在铁道、公路、水运一级学科设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学科调整将铁道、公路、水运合并改称为交通运输工程流动站。同年申请增设并被批准设立土木工程流动站。此外,铁科院先后与
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车
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个):交通运输工程、岩土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6个):岩土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二级学科
硕士学位点(14个):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机械设计及理论、
工程咨询、工程监理、铁路环境工程。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材料工程、电气工程、
计算机技术、
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
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教学建设
至2011年底,铁科院已招收培养学术型博、
硕士研究生1160多名。
根据2016年12月铁科院官网显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在读学术型博、硕士研究生181名,工程硕士研究生99名。有
博士生导师91名,
硕士生导师159名。
1978年,在铁道部倡导下,铁科院开始面向铁路系统从事铁路高新技术和
应用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2011年首批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铁道部
正式命名的铁路继续教育高新技术基地,铁道部在京唯一的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铁道
监理工程师资质考试定点负责单位,是中国继续
教育工程协会、
北京市继续教育工程协会的团体会员和全国
CAD应用培训中心,具有国家颁发的
社会力量办学资质。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平均年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人数1万余人次。
资质证书
根据2016年12月铁科院官网显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了质量、环境、
职业健康和
安全管理三体系认证。拥有
环境影响评价等设计、咨询、评价资质8个,所属主要实验室均通过了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
CNAS)及中国国家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
计量认证(
CMA)。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形象标识由该院是两道钢轨的变形,旁边是该院英文简称CARS及中文简称铁科院。
1.两条并行的
钢轨进行视觉变形,在
高速列车通过弯道的动感体验,新标志将中国的第一个字母“C”幻化成为一头觉醒的雄狮,标志东方的睡狮已经觉醒,张口怒吼,吼出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力量。
2.强烈和动感的图形,准确传达出了铁科院所代表的更加深层的内涵。
3.标志方案的色彩采用了
蓝色渐变色系作为推广的标准,推出了
中国铁路的
科技感与
速度感。
4.采用抽象的
火车头图形突出了铁道行业,象征着不断发展,勇往直前。其形如盾,有着保护的含义,并且起到突出整个标志的作用。
5.整个标志稳重厚实,强烈的
信任感、
安全感,节奏富于变化,静中有动、稳中求变。视觉冲击力强,韵律现代,寓意丰富,便于传播。
高铁“
CRH”的
商标权也由铁科院享有。铁科院拥有的第35类“CRH”
商标注册于2006年,在2009年4月取得
商标专用权。
企业文化
引领轨道科技 创造交通未来
智道合一
笃真求卓 创新致远
机构领导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李学峰: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推荐其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人选。
获得荣誉
2021年4月27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其全国
工人先锋号。
2022年4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川藏铁路康定试验检测中心被授予2022年“
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2年4月,铁科院集团公司12306青年技术攻关团队被全国铁道团委授予第二十一届“铁路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22年4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团委被全国铁道团委授予“全国铁路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22年4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所团支部、基础所团支部均被全国铁道团委授予“全国铁路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2024年1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所参建的新建福州至平潭铁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入选第二十届第二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