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1913年11月6日—2015年9月12日),江苏无锡人,通信工程学家、中国
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人物生平
1913年(
中华民国二年)11月6日,张煦出生于江苏无锡。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年方14岁的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预科班。交通大学对于张煦是理想开始的地方,在交通大学长达7年的学习,奠定了伴随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
交通大学电机系,同年任职于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张煦考取了国家公费留学生,到美国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通信工程学科,专攻长途电话通信。张煦在美国共学习4年,第一年取得了硕士学位,第二年在纽约长途电信公司和机房实习,增长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当2年期满时,由于成绩优异,又获得奖学金,开始在哈佛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磁控管负电阻特性分析》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1936—1940年,在美国
哈佛大学先后获科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学成回国,开始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任交通大学教授。在交通大学开设《无线电工程》和《长途电话工程》,开中国电信科技事业之先河。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年轻丧偶的张煦在
茅以升家中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院院长李谦若千金李梅邂逅,张煦时为茅以升的秘书,茅以升受命主持出国人员派遣工作,张煦参与考试出题,他的才学和人品都深得茅以升的器重。是年9月15日,张煦与李梅喜结连理。1949—1952年,张煦兼任
沪江大学教授。1956年,张煦只身调往
四川,参与创建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家庭重担全部落在李梅一人身上。
1957年,翻译出版了《通信论简述》,是国内首次推出的在信息论领域的优秀科技书。6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1965年,编著了《晶体管电路分析》、《载波机中晶体管电路计算原理》,是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第一本教材。
1978年,起回到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
1980年,开始讲授“光纤通信原理”。编写出版了《晶体管电路分析》、《数据通信》、《光纤通信技术》等10余本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1985年,应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邀请,协同林宗琦教授前往出席欧洲威尼斯国际学术会议,并到
伦敦大学参观。
1986年,中国科学院在征得
国务院同意后由其技术科学部组织一些学部委员(院士)对国家建设的几项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报告,张煦受托研究“通信的合理结构”这项专题,他先在两次学部扩大会议上发言,旋即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征询了国内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写成了题为《通信技术、经济与政策》的咨询建议,全文长达5万字。
1988年,以张煦等为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通信合理结构”课题组提出了“按照商品经济规律改革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专题研究报告正式上报国务院,从此引发了中国电信领域的新一轮快速发展,同年张煦受到国家科委、计委和经委的联合表彰。
1994年,应
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前往出席光纤与无线国际学术会议。
2001—2002年,曾多次应邀前往上海市兄弟院校向青年教师和同学作大型学术报告。这包括上海大学通信学院、
同济大学研究生会、
东华大学信息学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
上海海运学院,受到广大听众欢迎。
2015年9月12日7时58分,张煦因病医治无效在
上海逝世,享年10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煦从事通信科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无偿地帮助有关行业的电子、电信企业、工厂、研究所培训人才和指导这些单位的设计生产和研究开发工作,在张煦的倡导和推动下,上海交通大学光纤技术研究所成立,张煦领导开展并参与诸如
光纤光缆、光有源和
无源器件、
光电子集成、发送及接收终端机、模拟电视系统及
数字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组网技术,以及相干光纤通信和密集波分多路光纤通信等课题的研究,这个以他创建领衔的光纤所后来获批
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煦于1962年首次把“晶体管电路”引入中国大学课程,指导研制成中国首批晶体管载波机,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批关于数据通信的系统教材。80年代初,张煦又率先为研究生开设了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积极筹建光纤通信研究机构。
张煦一生共编著、译著著作和教材56部,公开发表文章400余篇。
1952年出版了《长途电话工程》、《
无线电工程》、《多路载波电话》教材。
60年代初期,编著出版的《晶体管电路分析》和《载波机中晶体管电路计算原理》是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第一本教材。
70年代初期,翻译出版了《
数据通信原理》、《
数据传输》和《通信传输系统》3本美国名著。其中《数据通信原理》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数据通信的系统教材。
80年代初,光继而编撰出版了《
光纤通信原理》、《
光纤通信系统》两本专著,还主编出版了《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输系统设计》、《光纤通信技术词典》3本书。
1995—2004年期间,八九十岁高龄的张煦还先后出版了《
信息高速公路》四集、《谱写科学人生》、《
信息高速公路纵横谈》三集、《通信技术发展趋向》等九书。
人才培养
1952年首次讲授“长途通信”课程,1962年首次讲授“晶体管电路”课程,1967年首次讲授“数据传输”课程。1980年开始讲授“光纤通信原理”。
70年代初,数字通信技术初见端倪,一个替代原来模拟通信载波电话的趋势正在形成。他又首次讲授数据传输,80年代初,光纤通信技术在国外方兴未艾,张煦又率先为研究生开设了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积极筹建光纤通信研究机构,以他创建领衔的光纤所后来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煦先后培养出近千名高级科研和教育人才,如
李乐民院士、
赵梓森院士。
荣誉表彰
2006年,荣获全国光纤通信杰出贡献奖。
2006年,被评选为首届“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1940-1945年任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特约教授。
1949-1956年任交通大学电信系教授,兼任同济大学、沪江大学(现
上海理工大学)和大同大学教授。
1956-1978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
原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和名誉系主任。
个人生活
和学术上的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相反,张煦在生活上却是最简朴的人。一双老式的中国布鞋、一身半旧的
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的“行头”。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回母校会见师生,坐在江泽民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是这样的穿着。晚年之后,张煦的生活更是简朴到了“单身、单调、简单”的地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授学生、阅读书籍和撰写科普文章上。
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从90年代开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
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先后有1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有趣的是,张煦认为本科学生应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奖学金设立之初曾经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这在校园里传为趣谈。“多做贡献,少想享受”。
人物评价
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香港大学校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高锟评价)
《数十年奋斗不息的中国通信元勋-张煦》,张煦是世界公认的光纤通信发明家。(1997年7月7日
香港文汇报评)
张煦先生是德高望重的科技泰斗,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倾其毕生精力投身于通信工程科研和教育事业!“勤奋思考,简单生活”(High Thinking, Low Living)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和真实工作和生活的写照。张煦先生的去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和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张煦先生,深切怀念张煦先生!张煦先生“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国通信界的元勋,中国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通信工程学家、教育家、科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评)
浩瀚历史长河,巍巍星汉灿烂。在中国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分明见到,有那么一颗光芒熠熠、照耀人间的“星”,有那么一颗毫不为己、一片赤诚的“心”——这就是张煦,这位老一代科学家、教育家,用他自己的人生岁月,写下了最感人的篇章。(
安顺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