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冀超
中国翻译家
班冀超,男,原名班显祖,1915年5月生于辽宁省盖平县(现盖州市)团甸乡。通信和自动化技术专家、资深教授。一直致力于通信和自动化学科的教学和应用推广工作。首次将国外《无线电工程原理》、《无线电技术》等著作译为中文教材,组织完成“大型铝真空钎焊炉微机测控系统”、“工业控制计算机彩色/图形监控系统”等科研课题。培养出一批通信和自动化专业技术骨干,为教学和科研做出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幼年启蒙于盖平县第一小学。1928年至1931年在沈阳第一中学上初中,“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就读于北平弘达中学。1935年高中毕业,考入武汉大学电机系,师承赵师梅教授。1931年9月18日,班冀超被迫流亡关内,在沈阳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火焚北大营,东北沦陷。“七·七”事变的爆发,更使他深切感到日本侵略者企图亡我的野心,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险时刻,他毅然投笔从戎,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洪流中。从事军事无线电通信工作。经过几年的军旅实践,班冀超深感知识不足,1942年秋,他又返回已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电机系,完成学业。班冀超非常珍惜这次复学机会,渴望多学一些基础理论。为此,他额外选修了部分研究生的课程,在无线电通信理论上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攻读之余,他利用电机系的教学实验器材,设计、安装了一台15瓦无线电发射—接收机,与国内外业余无线电台通话,并常为武大师生与重庆、上海、昆明等地的亲友传递信息,为当时信息闭塞的乐山架起了一条快速的空中信息通道,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赞誉,也很好地锻练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1944年7月,班冀超从武汉大学毕业,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此时,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已经进入关键时刻,为了彻底把侵略者赶出祖国的领土,班冀超深明大义,以自己的专业为武器,再度直接参与反法西斯的斗争。应中国航空公司(CNAC)之聘,他来到位于孟加拉湾的印度海港城市加尔各答,担任达姆机场导航站无线电发射台的电气技术员。这个机场的任务是把由海洋运输运到加尔各答海港用以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军需物资,越过世界屋脊,空运到国内的抗日战场。他在这里负责无线电设备的运用和维修工作。这些设备技术先进,自动化水平高,6台4千瓦的发射机除了能进行远程无线通信,还承担飞机的导航任务。班冀超对这些技术先进的无线通信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边工作,边学习,分析研究这些设备的主要原理、结构和设计机理,较好地掌握了无线电导航设备的运用。他在这里工作了一年,通过系统艰苦的学习,吸收与借鉴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丰富了无线电理论知识并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与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赢得了彻底胜利,日本侵略军被赶出了中国。班冀超满怀胜利的喜悦回到了祖国。194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北平,在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任通信工程师。班冀超富有正义感,对于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为敌,残酷镇压进步人士和地下共产党员的罪恶行为,十分痛恨。他经常主动帮助地下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逃离险境或帮助他们秘藏进步书刊。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大军兵临北平城下,城内一时间谣言四起,特务和别有用心的坏人乘机蛊惑人心。班冀超以武汉大学北平校友会负责人的身份,劝阻武汉大学校友不要盲目跟着国民党南逃,要坚守岗位,保护所在单位财产和设备,迎接解放。为此,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怀疑与忌恨,1948年11 月他身陷囹圄,受尽了折磨。1949年1月北平解放前夕,他才获得自由,迎来了新中国。班冀超认为教育可以摆脱愚昧,可以强国,所以他抱定以教育救国,以教育报国的决心,于1947年投身于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最先执教于北平师范大学,后来又被聘到国立北平高级工业学校(该校几经变迁,迁至西安,与原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现改名西安理工大学)并担任电信主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班冀超应聘到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任电信系副教授,讲授“无线电技术”、“电工基础”等课。同时兼课于北京大学工学院。由于他实践经验丰富,基础理论扎实,讲课长于启发,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因此,深受同学们的欢迎。20 世纪50年代初,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他们后来都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栋梁之材,简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保宗、汪希时李承恕、张林昌5位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曾受业于班冀超。
科学成就
发展科技
从20世纪40年代起,班冀超即注意到我国无线电通信科学与应用的落后现状,他认识到推广与应用这项能造福于中国人民的科学技术是非常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早在1941年,班冀超就翻译了《无线电工程原理》,此书原著者为美国学者Glasgow(1936 年出版)。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无线电方面的主要内容如真空管、高频电路、电磁波、天线等都包括在内。当时国内高校采用原文,作为专业课教材。班冀超以其深厚的中文基础和丰富的无线电专业知识,采用流行的“文白体”,将原书翻译成中文,第一次将其介绍到中国。译文文笔流畅、词意正确、读之上口,毫无翻译痕迹。书稿送交当时国立编译馆审查时(当时高校教材都须经此处审定),该馆送请国民政府下设的国际广播电台(在重庆)台长、前东北大学教授冯简审查,冯氏认为:译文正确,质量较高,建议出版。国立编译馆还付了稿费。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一个无名后生想出书,谈何容易,书稿被压了下来。1945年班冀超总结了自己多年学习、工作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编著了一本专著 《实用无线电信》 。该书在重庆一经出版,很快被许多中等专业学校确定为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出版社发现了上述的《无线电工程原理》书稿,几经周折,找到了班冀超,并将书稿送交他本人重新整理后,于1952年出版发行,出版后马上被国内各高校作为专业课教材使用。由于该书的内容丰富,质量高,在教育界影响较大,以至几十年以后,当时的读者遇到班冀超(原来不相识)都称赞这本教材是一部翻译水平高的好书。
班冀超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国外的先进技术以较快的速度引进或介绍到国内,可以推动国内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班冀超自己身体力行,为了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愿望与抱负。1952年院系调整,班冀超所在的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合并到哈尔滨铁道学院。是年冬,在哈尔滨铁道学院孟华院长的倡导下,全体教师集中3周,不回家、不外出,突击学习俄语,于是全体教师夜以继日,苦读硬记,背诵语法词汇,打下了初步的基础。3周以后,班冀超仍锲而不舍,继续坚持学习。经过刻苦努力,他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半年内就译出了前苏联学者拉姆拉乌著的俄文版的《无线电技术》一书,195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该书内容符合我国铁路通信的实际,铁道部属各铁道学院都用来作为专业课教材。一年内再版了两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针对专业教学的需要,班冀超以后又相继译出俄文版的《长途电信》、《电子管与离子管》等专业课教材。20世纪50年代,国内热衷于学习前苏联,教育界也不例外,这些译著在介绍前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弥补高等学校教材、参考书之不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5年,班冀超针对当时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及体会,编著了 《现代电信》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过程和应用前景,为当时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内的广大青年读者所欢迎。同年,班冀超被高等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共审定了电子学和无线电方面的书稿二三十部之多。1957年班冀超在原书著者之一成众志先生组织下与他人共同译出《晶体管电子学》(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当时半导体器件问世不久,此书是国内第一部介绍半导体原理与应用的书,内容丰富,系统地介绍了半导体原理与电路及其在通信、电子科技、自动化、广播等领域的应用,在国内掀起了一个推广和应用半导体技术的高潮,对推动国内半导体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班冀超却被划为“右派”,遭受到了错误的打击与批判。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经济布局和战略的需要,铁道部决定,在地处西北的兰州建立我国另一所铁路高等学校——兰州铁道学院。为加强新建学院的师资力量,班冀超来到兰州,成为兰州铁道学院电机系的学术带头人。在新的环境中,班冀超不怕条件艰苦,不计个人得失,仍默默耕耘,努力工作。在艰难的岁月里,他克服了很大的困难,挤出时间校阅了一部《俄英汉电子字典》(符其珣编,工业出版社出版),为无线电、电子学科的俄、英、汉语翻译者和学者们提供了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从1964年开始,班冀超(时任兰州铁道学院电子电路教研室主任),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他不顾严冬酷暑,夜以继日,编写出了 《晶体管电路》 这本教材,刚印出不久,即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该书被学校封存。但是,少量已流出的此教材,仍受到学生的欢迎。
科研教学
他重视学科学位的建设与发展,1982年他率先在兰州铁道学院创立了通信与自动控制硕士点,1982年至1992年的10 年间,班冀超培养出电子计算机应用、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8名,现大多数已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做出了贡献。1982年至1988年班冀超被铁道部聘为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他为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在铁道通信与信号系统中,提出了“在铁路运输中广泛采用移动无线通信”的建议,在铁道部制定《铁路主要技术政策》时被接受。1985年,班冀超被铁道部授予“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1982年到1988年,班冀超任甘肃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兼电子计算机学科组组长。在评审过程中他不搞论资排辈,肯为有才华的青年仗义执言。在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中出于公心,无私奉献,宽厚待人,他的风范与品行深为广大师生所称道。
班冀超在致力于教学的同时,积极引导中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1984年以来他领导了以自动化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真空钎焊炉”课题组,先后完成了三项重大科研项目
1.“超大型系列铝真空钎接炉计算机测控系统”,该项目研制完成的两套测控系统是我国首台和第二台超大型真空钎接成套装置的关键设备。投产两年,新增利税2千万元,由于替代进口,为国家节约外汇300余万美元。该项目不仅对换热铝钎接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该项目在1996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采用该项目成果的“ZR-1416-8大型铝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甘肃省科委推荐参加了“95全国十大科技成就”评选,受到了国家科委的高度评价;1996年经国家科委评审,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2.“大型铝真空钎焊炉微机测控系统”,该项目为我国第一套铝真空钎焊炉研制的测控系统,1990年在苏州通过了机械部与甘肃省联合成果鉴定。该项目在1991年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LCSTR工业控制计算机彩色/图形监控系统”,该项目的完成解决了当时STD总线控制机组成控制系统的技术难题,荣获198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班冀超、王维汉组建信息与控制研究室,班冀超担任研究室主任,成功研制出了“程控调度电话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系统中,1988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通用数字IC在线测试软件包”亦通过鉴定并获奖。
献身科技
班冀超是一位把智慧和精力全部奉献给科学与教育事业的资深教授,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我们的爱戴和尊敬。班冀超的老同学、挚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教授回顾与班老几十年的友好交往,以肺腑之言称道班冀超先生:“尊师重道,诚恳待人。严谨治学,潜心译文。科研教学,硕果频频。淡泊名利,境界超群。”
主要论著
[1] 班冀超.实用无线电信.重庆:重庆出版社,1945.
[2] Glasgow.无线电工程原理.班冀超,潘恂如,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3] 拉姆拉乌.无线电技术.班冀超,潘恂如,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
[4] 班冀超.现代电信.北京:北京青年出版社,1955.
[5] 班冀超,等译.长途通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6] 班冀超,等译.电子管与离子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7] 班冀超,等译.晶体管电子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57.
[8] 班冀超.晶体管电路.兰州:兰州铁道学院,1965.
[9] 班冀超.数字电子学.兰州:兰州铁道学院,1975.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2 14:2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