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恕
中国无线电通信专家
李承恕,1932年5月6日生于重庆市。无线电通信专家,资深教授。长期从事铁路、军事及民用无线通信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参与铁路无线通信的建设,推进了无线通信在客站与货站(场)的应用和铁路卫星通信网的建立。倡导扩展频谱通信和码分多址技术在军用野战通信和民用蜂窝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多次组织并主持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我国民用及军用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从教50年,为铁路无线通信建设和培养无线通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1932年5月6日 生于重庆市
1944-1950年 重庆南开中学高中学习;
1950-1953年 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电信系学习;
1954-1956年 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电信系助教;
1955-1960年 前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研究生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61-2002年 北京铁道学院、北方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科研室主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1981-1983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1998年,获第四届茅以升铁道科技奖;
2002-现在 北方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资深教授、现代通信研究所名誉所长。
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移居江北寨子坪花朝门。通过家教及自学于1942年考入观音桥大庙中心小学高小学习,于1944年毕业。同年考入重庆私立南开中学学习,该校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内著名的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知名学者和国家领导人。李承恕在校期间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曾两次获得学校“四七奖学金”。高中时因数学、英语两科平时成绩优秀,曾获期末免考的奖励。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斗争形势日趋激烈。李承恕眼见国民党统治的贪污腐化、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并参加了地下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学生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合会”。1949年11 月27日重庆解放,1950年初李承恕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及重庆市团干部训练班的学习,并转团为正式团员。不久,又被选为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的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同年夏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进入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进入哈尔滨铁道学院电信系通信专业学习。
195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工作,同年哈尔滨铁道学院迁京并入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195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通过考试及俄语培训作为研究生被派赴前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学习。师从前苏联无线电通信专家拉姆拉乌教授。1960年获前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同年底返校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高校恢复招生,李承恕又重新投入紧张的教学工作中去。为了进行以典型产品带教学,他通过广泛的收集资料和深入的调研分析,向教研室提出了研究“雷德(RADA)”无线任意选址通信系统的建议,并获得大家的赞同。在取得初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74年2月与北京军区协作共同研制“无线双工任意选址保密通信系统”。历时4年于1978年完成了三台试验样机的研制,实现了双工、任意选址和保密功能,初步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后因北京军区按上级指示停止了协作和经费支持而结束。此项研究因首次在我国采用了新兴的扩展频谱通信技术实现野战通信的码分多址(CDMA)技术,具有开创性意义。并获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自1980年开始又大批选送高校师生出国留学。李承恕通过考试及培训于1981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其间除旁听了一系列有关课程外,在R.Gallager教授指导下完成了两篇有关数据通信网方面的研究报告,后来在相关的国际会议上进行了宣读。这是一次难得的留学进修机遇,为他后来的工作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1983年学成归国,返校继续工作。20世纪80及90 年代李承恕一直坚持在学校教学及科研岗位上,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的行政工作有教研室及研究室主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长,以及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校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科研工作方面主持完成了铁道部下达的3个无线通信方面的课题,并分别于1987、1988、1991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军事通信方面由其指导的研究生完成了扩频信号的检测和实现了跳频通信的同步。另外还系统地研究实现无线自组织网的通信控制协议、短波跳频同步系统的研制。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军方研究所和国防重点实验室的项目。这期间还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攻关及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下达的无线及移动通信方面的项目。1991年被评为北方交大“七五”期间优秀科技工作者。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共58人。李承恕还担任多个学会的高级职务,积极组织和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推动和促进我国民用和军用无线及移动通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表彰李承恕所做出的显著业绩,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茅以升铁道科技奖。
主要成就
通信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线通信在我国铁路的应用主要是列车无线通信。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广为应用。北方交大现代通信研究所承担了3项铁道部下达的有关的科研项目,由李承恕主持完成。
客站无线通信系统
全路大中型客站无线通信系统及沈阳站实施方案,1987年12月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项目为铁道部科技局与运输局下达的科研项目,实现了客站的无线通信组网。其技术难点为在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内有数十部手持电台进行通信而互不干扰。此项科研提出的组网原则和组网方法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为铁路大中型客站无线通信组网应用打下了基础。此项目的成果为铁路客站应用无线通信指挥系统,提高运输效率,保证旅客乘降安全做出了贡献。此后已在一些大中型客站中推广应用。
铁路货站无线通信网
铁路货站(场)无线通信网,1989年1月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项目为在铁路货场组织无线通信网,以提高管理效率。该项目的技术特点为提高统一调度指挥和相互通信能力,采用小组内同频单工组网及小组间频分多路的原则,使得整个货场自上而下的指挥畅通,而各货场之间指挥灵活,大大提高了货物的存取效率,提高了管理水平。此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上海局、济南局、哈尔滨局等20余个货场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卫星通信在铁路上发展的研究
卫星通信在铁路上发展的研究,1991年12月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项目主要是为铁道部制定卫星通信的发展规划。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制定的规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首先实现小数据站(VSAT)通信网,以解决边远地区数据传输的需要,第二阶段为组织各主要路局与铁道部的数字卫星通信网,以提高全路通信网的通信能力与安全性。第三阶段为延伸到全国各个分局,以形成统一的卫星通信网。目前第一阶段已在4个边远站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二、第三阶段也进入了实施阶段,计划在全国各个路局与铁道部构成卫星通信网,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此规划方案。本项科研成果已在铁路卫星通信的发展上起到了依据和指导的作用。
推动GSM-R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
李承恕与现代通信研究所的同事们积极推动GSM-R无线通信系统在我国铁路现代化中的应用。20世纪末期,我国铁路通信面临更新换代和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以适应新世纪铁路建设的发展。他们通过认真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分析,向铁道部有关领导提出了采用GSM-R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建议。该系统是欧洲各国铁路无线通信所制定和采用的共同标准,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GSM-R系统是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应铁路需要改进而成。它能满足铁路调度和行车指挥等功能的要求。经过欧洲一些国家的实际应用表明,它是技术上先进、运行可靠的铁路无线通信系统。铁道部领导经过多方面慎重研究和亲临使用、现场考察后,决定采用GSM-R系统的建议,并决定首先在青藏铁路上试用和逐步在全国主要铁路干线上推广应用。目前北京交通大学现代通信研究所正在进行有关技术开发、现场试验和推广应用方面的工作,预期它将为我国铁路通信的现代化起巨大的作用。
倡导扩展频谱通信
促进我国军用无线通信的发展
自1974年2月开始,在李承恕的主持下进行了“无线双工任意选址保密通信系统”的研制。此项目为与北京军区协作的项目,历时5年。该项目为我国第一次在野战通信中采用直接序列(DS)扩频通信技术实现的任意选址码分多址系统,可在-15分贝信/噪比情况下把信号提取出来,并能在等功率条件下实现正确码分。众所周知,扩展频谱通信是一种具有很强抗干扰能力的通信技术。它根据信息论中以频带资源换取信噪比提高的原理,用高速扩频码序列把有用信息调制到更宽频带的信号上进行传输。同时,在接收端采用相同的扩频码序列进行相关解调的技术把有用信号从干扰中提取出来,从而达到抗强干扰的目的。此外,扩展频谱通信还具有信号功率谱密度低,不易检测信号的存在,可以实现码分多址,并可利用扩频码序列的特点进行测距和抗多径干扰等一系列优良的性能。目前扩频通信在码分多址(SS-CDMA)的蜂窝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个人通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李承恕主持研究的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任意选址,并实现了同频双工,以及数字加密等功能,在军事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此项科研使北方交大在国内扩频通信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为国内同行所承认。它为推动我国扩频通信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无线双工任意选址保密通信系统,获1978年全路科技大会奖。
军事通信领域专题研究
在军事通信领域李承恕还进行了一些其他专题的研究。在其指导的研究生中完成了以下课题的研究:用能量积累的方法实现扩频信号的检测;第一次在国内实现跳频信号的同步;系统地研究了多跳信包无线通信网和自组织无线通信网一系列通信控制协议,并在计算机仿真中验证了20个节点的自组织和抗干扰功能,为进一步研制实际系统打下了基础。李承恕在历届军事通信会议上发表了有创新思想的论文:全面分析研究了直接序列扩频和跳频通信系统电子对抗和反对抗的性能;提出了“军民结合,共建21 世纪军事信息系统“和研制“合成电子战系统”的建议,等等。此外,还主持完成了“短波跳频通信同步系统的研制”、“抗干扰通信体制性能评估和仿真”,以及“GloMo系统的跟踪研究”等课题。目前正进行的研究项目有“军用无线通信网顽存性的研究”和“军民两用即兴网(Ad Hoc Networks)的研究”。纵观上述课题的研究,
军事通信中强调的指导思想
李承恕在发展我国军事通信中强调的指导思想是:(1)军事通信中电子对抗和电子反对抗应进行综合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提高抗干扰性和增强对抗能力;(2)应进行合成电子战系统的研究,它是包含通信、对抗、情报、侦察、指挥和控制于一体的自组织、自适应的信息系统,才能适应21世纪现代化战争的需要;(3)发展军事通信中要走军民结合的路线,平时民用,战时军用,研制军民两用的通信装备,才符合我们是一个大国,但在经济和技术上又是较落后的国情。这些指导思想对发展我国军事通信至关重要。李承恕还受聘担任军方研究所和国防重点实验室的客座研究员,为促进我国的军事通信的发展做了不懈的努力,并获得军方的赞许。
半个世纪以来李承恕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成果。他是北京交通大学无线通信专业创建人之一。在其担任系主任工作期间该校通信与电子系统重点学科及博士点获得评审通过,被批准成立。在科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条件下,创建了现代通信研究所。这些工作为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建立起牢固的基地。
多年来为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主讲过的课程有: 《微波通信》 、 《无线电通信理论》 、《数字通信原理》、《无线计算机通信网》、《数据通信网理论基础》、《通信网理论基础》、《信息论基础》等。指导博士生学位课程学习的有:《扩展频谱通信原理》、《码分多址(CDMA)通信技术》、《网络最优化算法》等。
在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中,他主张在讲授时只需要提纲挈领的引导和重要概念的阐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近,逻辑性强,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要求学生课后阅读高水平的外文原版教材,通过自学,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更多地掌握外文专业词汇与表述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在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中,他强调要求学生大大扩大其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通过科研和硕士论文的写作初步培养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硕士论文工作方面,学生应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完成一定份额的任务。然后围绕科研课题写作硕士论文,进行答辩,从而完成培养科研能力初步的、较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导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和自己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李承恕认为:博士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门数宜少不宜多。可采用导师拟定学习大纲,指定中外文参考书,由学生自学,通过答疑、考试完成指定课程的学习。当然也可以辅之以阅读当前的报刊文献资料,写出综述或读书报告,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办法。此时不宜再进行讲授,以消除学习中的依赖思想。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重点应是通过科研完成论文的写作。博士论文在水平上应能开拓一个新的学术领域。
同时,前瞻性、探索性和创新性都是对论文的基本要求。一个博士研究生在具备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后,并在科研中取得一定成果后写出的论文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论文选题是多数博士研究生碰到的第一难题。论文题目的确定有个过程,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广泛阅读相关科研课题的文献资料,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后逐步提出该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后确定。稳定的研究方向和题目大大有助于科研成果的取得和论文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应该认识到从研究课题开始,提出存在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理论分析或仿真,取得研究成果,最后整理写作成文,确实是一步步向上攀登的艰苦的过程,任何侥幸的依赖心理都是有害的。指导博士研究生,导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步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此外,李承恕还认为,导师除了时刻关注研究生论文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方向性的指导和想法协助解决难题外,导师要花更多的精力进行当今前沿课题的研究,广泛阅读报刊杂志,把握科学发展的新动向,以及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跟上科技发展前进的步伐,等等。这样才会在指导工作中胸有成竹,方寸不乱。好的导师应做到对博士研究生彻底放手,使之有条件大胆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又要在各个环节上严格要求在正确的方向上按期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博士学位。李承恕这些年来在培养研究生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年青导师和研究生都有指导意义。1991年他被评为北方交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994年被评为北方交大优秀研究生任课教师,1995年被评为北方交大优秀教师。李承恕总共培养了硕士28人、博士26人、博士后3人及前苏联访问学者1名,总共58人。他们现都在国内外不同的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有的还担任高校、政府部门、中外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领导工作。李承恕半个世纪的辛勤努力,为培养我国无线通信领域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出版图书
学术交流
推动我国民用移动通信的发展 我国移动通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至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移动用户最多的第一大国。20年来的发展是巨大的,经历了从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到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现正准备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阶段。其间发生过各种问题的争论和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李承恕主持和完成了一些有关的具体课题的研究,它们是:“八五”攻关项目: 数字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的研究; “863”项目 :CDMA小区规划工程设计软件系统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信息网中无线接入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扩频码分多址的理论及其在个人通信、移动通信中的应用。这些研究成果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李承恕长期担任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理事、无线通信委员会主任委员、 《通信学报》 常务编委。组织和主持了两届“扩频通信、个人通信和移动通信”国际会议,担任程序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全国性无线通信学术会议12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宣读论文9次。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是围绕如何发展无线及移动通信为主题,对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起到了集思广益、为领导做决策参考的作用。此外,李承恕担任的其他学术职务有:中国铁道学会自动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委员、铁道部电务局无线通信专家组顾问和北京市通信学会理事等。
在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些关键时刻,李承恕都提出过不少中肯的看法与观点供各界参考。移动通信发展初期,在制式上采用模拟或数字式的讨论中,他明确表示应采用技术上先进的数字式移动通信。另外,在发展第二代数字式移动通信中究竟采用时分或码分的争论中,他积极主张采用具有一系列优点的扩频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系统。纵然采用何种制式的决策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我国数字移动通信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观点的正确性。2001年初发表的论文“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战略与支配移动通信发展的4条基本规律”中他提出制定移动通信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1)发展战略是指宏观的、大范围的、国家长远的根本性的指导原则;(2)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在于战略上的错误将带来严重的失败;(3)制定发展战略要尊重客观规律;(4)制定发展战略要抓住主要矛盾,要弄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总结国内外移动通信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支配移动通信发展的4条基本规律:(1)移动通信的发展应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新技术的生存、发展和具有生命力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其性能/价格比(或性能函数,代价函数比)具有明显的优势。(2)移动通信的发展中新技术终究要取代落后的技术,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3)移动通信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牵引和技术的推动,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在市场和技术的关系问题上,有时是市场的需求大大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但有时又是新技术的发展培育了巨大的市场。(4)移动通信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是:不断提高频带利用率和不断提高数据传输率,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服务的要求。上述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对我国民用移动通信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论著
[1] 李承恕.时分多路无线接力通信同步系统的研究:[副博士论文(俄文)].苏联:列宁格勒运输工程学院,1960.
[2] 李承恕.视频矩形窄脉冲序列同步简谐自激振荡器的研究.电子学报,1962,1(2).
[3] 李承恕.无静差相位自动微调系统(一)(二).第三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集.北京:北京铁道学院,1962.
[4] 李承恕.扩频选址通信系统.军事通信技术,1980(增刊).
[5] 李承恕,等.扩频选址通信方案电路的试验.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80 (2).
[6] 李承恕.频率跳变扩展频谱信号的自同步.北方交通大学专题科技资料,1982.
[7] Li Chengshu.A Dynamic analysis of variable size protocols.MIT LIDSP-1285,1983.
[8] Li Chengshu.Clustering in Packet Radio Networks.MIT LIDS-P-1183,1983.
[9] Li Chengshu.Clustering in Packet Radio Networks.IEEE ICC’85 Proceedings,1985.Sec.10.5.
[10] 李承恕.扩频信包无线综合通信网.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88,12(3):62-68.
[11] 李承恕.无线通信网的组网方式及发展趋势.电信科学,1988,14(3).
[12] 李承恕.发展我国铁路通信的几个问题.未来通信技术与经济研讨会论文集,1988.
[13] 李承恕.综论跳频通信的电子对抗与电子反对抗.全国第二届现代军事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
[14] 李承恕.数字移动通信发展现状.通信学报,1991,7(3).
[15] 李承恕.综论跳频通信的电子对抗与反对抗.通信对抗,1991(3).
[16] 李承恕.自组织自适应综合通信侦察电子对抗系统.无线电工程,1991 (6).
[17] 李承恕.扩频码分军用移动通信.军事移动通信研讨会论文集,1992.
[18] 李承恕.数字移动通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电信科学,1992,8(4).
[19] 李承恕.综论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的电子对抗与电子反对抗.第三届全国现代军事通信会议论文集,1992.
[20] 李承恕,赵荣黎.扩展频谱通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21] 李承恕.当前军事通信抗干扰的几个问题.野战通信抗干扰体制研讨会论文集,1994.
[22] 李承恕.军用移动通信的基本原则与CDMA.全国第四届现代军事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23] 李承恕.自组织扩频信包无线通信网.全国第四届现代军事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24] 李承恕.建设信息高速铁路初探.铁路无线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25] 李承恕.数字移动通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
[26] 李承恕.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研发与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电信软科学研究,2001.
[27] 李承恕.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战略与支配移动通信发展的4条基本规律.中国移动通信,2001.
参考资料
历届茅以升铁道科技奖获奖名单.北京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处.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5 13:3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