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强,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73年5月生,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苏州)平台主任,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成员。1996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哲理木畜牧学院,1999年硕士毕业于扬州大学,2002年在上海医药研究院获药理学博士学位。1999至2005年在扬州大学实验动物教研组任教,并从事实验动物和转基因大小鼠相关研究工作。2005至200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从事非人灵长类生殖生理和转基因猴构建研究。2009年开始担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苏州)平台主任。荣获2018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人物经历
1996内蒙古
哲里木畜牧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于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99年7月毕业留校工作,于2005年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9月正式到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工作,并负责脑所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973)“转基因高等动物的创建与高级脑功能分析”的第四子课题“猴生殖生理与转基因猴构建的研究”,成功获得了国内首批“试管”
食蟹猴。2009年6月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负责组建
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平台,并获中科院引进关键技术人才项目资助。
教育背景
2002-09--2005-06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博士
1996-09--1999-06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硕士
1992-09--1996-06 内蒙古哲里木畜牧学院 学士
工作经历
2018-02~,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09-06~2018-01,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正高级工程师
2005-09~2009-05,华东师范大学, 副研究员
2002-09~2005-06,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博士
1999-07~2005-08,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讲师
1996-09~1999-06,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硕士
1992-09~1996-06,内蒙古哲里木畜牧学院, 学士
研究方向
动物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已经对推动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该技术在啮齿类实验动物如大鼠和小鼠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规的实验室技术,并已经建立了数千种不同的动物模型。但在
非人灵长类动物身上还没有成熟的转基因技术。
要构建转基因的
灵长类动物模型,首先要掌握和建立灵长类的生殖生理、配子操作和胚胎构建技术。神经所
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平台即围绕着转基因猴(食蟹猴、恒河猴、绒猴)构建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开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 猴生殖生理和转基因猴构建
2、 转基因大小鼠构建
3、 打靶载体设计构建
5、 基因敲除小鼠构建
主要成就
专利成果
( 1 ) 一种性早熟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2021, 第 1 作者, 专利号: CN113615638A
( 2 ) STXBP1突变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2021, 第 1 作者, 专利号: CN113528584A
( 3 ) 制备具有强迫仪式样行为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方法, 2021, 第 2 作者, 专利号: CN110810323B
所获荣誉
2018年8月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18年度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其中孙强在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内。
(1)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省级, 2022
(2)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一等奖, 专项, 2020
(3) 2018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一等奖, 专项, 2018
(4)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一等奖, 国家级, 2018
(5) 2018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一等奖, 国家级, 2018
(6)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一等奖, 部委级, 2016
(7) 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一等奖, 其他, 2016
社会任职
2023-04-01-2028-04-30,中国科协科技人才奖项评审专家,
2022-07-25-今,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会分会理事,
2021-10-23-2025-09-22,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疾病模型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9-11-08-2023-08-25,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设施与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9-04-26-2024-04-26,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第五届灵长类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资料
孙 强.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四类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