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多源流
中华姓氏,汉族孟姓发源地在
河南、
山东两地,逐步繁衍播迁至全国各地。亦有部分孟姓为少数民族汉化孟姓。
历史发展
姓氏溯源
①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封与其子
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是为鲁国。周武王灭商后,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17国,讨平后,命伯禽长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传至鲁桓公,已进入春秋中期,鲁桓公的庶长子庆父,原为仲孙氏,后改为孟孙氏,其后裔有孟氏。
②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从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时期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子孟次别于子之伯”的记载,说明其时对嫡、庶的分别已经十分明显。庶支长子之孟、嫡传继位之孟、女兄称谓之孟等等,早就在中华人文历史上成为姓氏之始,孟氏一族远早于姬姓孟氏之源,其来源繁复深远,绝无一论。
北宋金国女真族抹撚氏族改为汉姓孟;清朝满洲人的孟姓,原为汉人,后入旗满化;满洲八旗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盟佳氏、穆颜氏、墨克勒氏等氏族后来也均改姓孟,这些外族孟姓后来多数被同化为汉族,一部分成为东北地区的满、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
迁徙传播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
孟氏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氏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朝,孟氏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氏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氏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氏多迁至江苏、浙江一带。而今四川成都一带大致在汉朝已有孟氏,汉以后孟氏入迁逐渐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衍。唐宋以后,孟氏广泛分布于中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自从战国时期孟孙氏在鲁国失去成邑这个根据地后,孟氏后人开始散居各地。
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外迁者不断。到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家族开始繁盛,人口增长加速。到新中国成立前,孟子嫡裔已经传至七十四代,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儒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孔子以后的儒家八派中有“孟氏之儒”,而《孟子》一书本列为子书,免于被焚,但孟氏儒家所蒙受的打击是沉重的。西汉时期,
扬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对儒学的杰出贡献。东汉赵岐特别推崇孟子。自汉朝至唐朝,要求尊崇孟子的呼声连续不断。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经,开始增入《孟子》,自此《孟子》被列入经书;宋朝正式将《孟子》刊刻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
从东汉开始,孟氏出现于其他地区,如东汉孟光为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孟他为扶风人,孟尝为上虞人(今浙江上虞)。三国时期的孟宗为江夏(今湖北鄂城),孟获为建宁人(今云南曲靖);北凉有孟氏,为武威人(今甘肃武威)。
唐朝孟浩然为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襄阳区),孟郊为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孟利贞为华阴人(今陕西华阴),孟涫为郴州人(今湖南郴县)。五代时期后晋孟宾于为连州人(今四川筠连),后周孟贯为建安(今福建建安)。从以上可见,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国的分布已经相当广泛了。五代时期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又新增了许多地方。
北宋仁宗时期,孔道辅寻访到孟子的坟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庙。孟子开始有了宗庙祭祀。随着《孟子》一书影响的扩大,孟子的地位也被越抬越高。元朝仁宗延蜆三年(公元1316年)诏封孟子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从此,“亚圣”之称便与孟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达到了封建皇帝对孟子封赐的极顶。明清时期,除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曾被太祖朱元璋“罢配享”,赶出孔庙,以及明朝世宗时直接称呼“亚圣”外,均沿袭旧制。孟子后裔因此也受到人们的尊崇,得到封建朝廷的优渥祀奉。血脉相承生生不息。孟子四十四代公济时,正值五代之乱,公济率族人避乱于东山。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孔中丞守兖州,访得孟子后裔孙公济之子孟宁,遂推荐于朝廷,授本县主簿,主持祭祀孟子。后来被孟氏族众尊奉为中兴祖,从此以后孟氏后裔嫡裔相承,脉络清晰,现今孟子故里邹城的孟氏族人皆为孟宁的后代。
宋朝的孟宗政为绛州人(今山西新绛),孟浩为宜春人(今江西宜春),孟程为丰城人(今江西丰城),孟元、孟彦卿均为洛州人(今河北永平),孟显为安华北池人(今甘肃安华),孟攀鳞为云内人(今山西怀仁)。明朝的孟充为高安人(今江西高安),
孟兆祥为泽州人(今山西晋城),孟忠为江苏昆山人,孟淑卿为江苏吴县人,孟善为广东海丰人,孟俊为陕西咸宁人,孟羊浩为湖广咸宁人。清朝的孟永光为会稽人(今浙江绍兴),孟超然为福建闽县人。
孟中厚子孙中的一支迁在南宋都城临安,中间传十九代,到第六十一代孟治庵时,正当明朝末年,他东渡日本,成为日本广岛武林氏一支的始祖。孟治庵东渡,其原因在日本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孟治庵是在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被俘的;另一派认为孟治庵是自己漂流到日本的。孟氏族人在外地居住者很多,孟氏族人自失去所依托的成邑,就陆续迁徙。北宋时在孟子故里有奉祀孟子的专祠,但孟氏族人仍散居各地。明清时期,随着海禁的开放,孟氏家族开始有人漂洋过海,定居海外。孟子嫡裔也迁居海外,散居各地,尤其在东南部亚和美洲最多。
民国
孟繁骥先生南下,定居于宝岛台湾,其子女皆随行。
人口分布
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于河南、山东、河北交汇地区。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地仍在冀鲁大地。唐朝以后,由于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南下移民运动,孟姓在长江以南地区也得到迅速的扩散。
宋朝时期,孟姓大约有近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2%,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孟姓总人口的30%。孟姓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四川,这三省集中了孟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国形成了冀鲁、川鄂两块孟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孟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北,这三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58.7%。其次分布于浙江、陕西二省。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600余年,孟姓主要向江南、东部、西部迁移,鲁、冀、晋为孟姓聚集区。
根据2006年数据,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宋朝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
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1%。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自明朝600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冀京津、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豫皖苏北部、山西东北部,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4%,居住了大约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晋大部、皖苏中部、湖北北部、陕宁、甘肃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西部、辽宁东段、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孟国土面积的17.6%,居住了大约26.5%的孟姓人群。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孟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山东。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
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相当于湖北安陆、钟祥、潜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这支孟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
宗祠楹联
亚圣之裔;采卿之宗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著录《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称为“亚圣”。下联典指汉朝时期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绪;亚圣之宗
同上。
昌平世泽;亚圣家声
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元至顺间加封邹国亚圣公。
龙山逸兴;鹿门隐居
上联典指东晋时期江夏人
孟嘉,字万年,太尉庾亮领江州时,任他为从事,后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桓温让参军孙盛作文章嘲讽他,他当即作文回答,文章极美。后历官从事中郎、长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早年在鹿门山隐居。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进士不中,后为荆州从事。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其诗清谈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孝诚生笋;廉德还珠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人
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孟嘉的曾祖父,以孝著名。少从南阳李肃学,性至孝。母亲喜欢吃笋,冬时笋尚未生,他进入竹林哀叹悲泣,笋忽然迸出。后官盐池司马、吴县令。下联典指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尝,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粮,而海里出珍珠,前任太守贪婪,逼百姓滥采,使珍珠渐渐移到交趾境内。孟尝到任后,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们得以重操旧业,商贾流通,人们称他为“神明”。当朝中征他回京时,吏民极力挽留,使他不得脱身。于是,他在夜里出走,隐居在一处贫困的水泽地,自己耕种而生。
孝著恭武;道传孟轲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下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
仉氏教子;孟光敬夫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之母仉氏,“孟母三迁”历来为教子的佳话。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梁鸿妻孟光,与鸿遁逃霸陵山中,夫妇相敬如宾。
珠还合浦;节镇荆襄
五友家声远;七篇世泽长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孟献子(
仲孙蔑),人称贤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襄王的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用,晚年与弟子著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他的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世称“亚圣”。著作有《孟子》七篇。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苦吟东野集;亲撰长春符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长于五言古诗,有《孟东野诗集》。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公元919—965年),公元934—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赞,生于太原。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第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知详病,他监国,后嗣位。据宋人张唐英《蜀檮杌》记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笃生周世季;私淑圣人门
此联为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此联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教子无如仉氏;敬夫共仰孟光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
仉氏。孟子幼年时贪玩,爱嬉戏,学人挖墓、学商人叫卖,孟母三次迁居,直至住到学宫帝。孟子曾经废学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断正在织着的布来教训他,孟子从此朝夕苦学,终成大儒。下联典指东汉时期扶风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鸿的妻子。夫妻隐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来到吴,梁鸿为佣工,每天回家吃饭时,孟光都举案齐眉,以示对梁鸿的敬爱,为世人所仰慕。
雄辨七扁尼父志;清诗五字杜陵心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
孟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风前落;郭泰还从雨里过
上联典出《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桓温邀集宾客幕僚登龙山宴会,在山顶大摆宴席,饮酒赋诗。大家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间,一阵风刮过,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经有几分酒意,只顾观赏美景,并未察觉。桓温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孟嘉,不料孟嘉虽有醉意,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作好,他立即提起笔作文答辩,由于文采甚美而传为佳话。这是登高览胜,以至于乐而忘形的故事。在咏重阳节的诗里,常见有“龙山落帽”或“落帽”,都是以这事为典故的。下联典出《后汉书·
郭泰传》:郭泰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
风落孟嘉不妨舍旧;雨逢郭泰大好更新
上联典出《晋书·孟嘉传》。下联典出《后汉书·郭泰传》。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
孟轲。下联典指南朝宋国时期会稽太守孟头,字彦重,孟昶之弟。昶头弄美风姿,时人谓之“双珠”。
家谱文献
作为亚圣的后代,孟姓在传承过程一直严格地遵守着宗法制度,以嫡长为大宗奉祀远祖,其余为小宗, 内部管理也相对严格。孟子后裔修宗谱、制族训、立家法,以对族人进行约束和统理,使家族管理表现得谨严而且有序。
族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宗族或家族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籍。传世的孟氏家谱主要有:孟继告在道光年间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称道光谱)、孟广均在同治年间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称同治谱)及《三迁志》。
孟氏族谱由来已久。六朝时期,随着谱学的繁盛,孟氏族谱得到编修,但由于战乱频繁,族谱屡遭破坏。传至孟子四十四代孟公济时,正当北宋景德初年,契丹大举入侵,山东地区动荡不安,孟公济就带妻子躲避到东山一带,走时将族谱藏到了房屋的墙壁中。 后来,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被推荐给朝廷,得到官职,专主祭祀孟子。元丰六年 (1083年)孟宁重修故宅,在墙壁里得到公济所藏的家谱,但由于时间太久,加上虫咬鼠啃,家谱已经破败不堪。孟宁就博览群书,参照自己的见闻,把家谱重新加以编排,撰成一部完整的家谱。
此后,随着孟子地位的提高,族谱的续修从年限、纲目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章法。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峊主持续修族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资料来源:
《通天家谱》、《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嫡长后裔。孟子四十六代裔,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传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前后分支无算。
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
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多为单传,亦有其他分支,从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世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国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文物保护
孟子游梁祠始建于北宋,为纪念孟子到梁都大梁城游学而修建。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5年)孟子来到大梁(今开封),与梁惠王进行思想辩论,首倡“仁义”之说,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言论为后人所铭记。为纪念孟子这一事迹,北宋时期修建了气势恢弘的游梁祠,成为当时都城东京的重要一景,盛极一时,也成为孟子游说列国时唯一的纪念性建筑。此后历代统治者均赐有碑刻、匾额,“昌明仁义”,游梁祠也成为祭奠儒学先人和研究儒学的圣地。此后虽历经天灾战乱,然屡毁屡建。孟子游梁祠最后一次毁坏于文化大革命中,仅存两通碑刻。
孟府,也称亚圣府,位于孟庙西侧,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明景泰二年(1451年)宗赐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后,孟府又称博士府。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封孟子七十三代孙孟庆棠为亚圣奉祀官,至此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后这一封号整整承袭了十八代,历时484年。孟府始建于宋代,占地2.1万平方米,其布局严谨,前后七进院落,共有楼、堂、阁、室200余间,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路,前为衙署,主要建筑有大门、二门、仪门、东西厢房等,中为内宅,主要建筑有世恩堂、赐书楼、上房院、延禄楼等,后为花园,南北为一条建筑轴线,左右建筑作对称式配列。1988年1月,孟庙及孟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姓氏名望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孟姓历代名人108名,占总名人数的0.3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七位;孟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1%,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孟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7%,排在第九十三位;孟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7%,排在并列第九十九位。
先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元
明清
近代以来
孟晚舟(Cathy Meng),汉族,1972年出生,任正非之女,现任华为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主要负责华为公司的财务运营及管理,包括财务策略、风险管理、融资筹划、税务遵从等业务。
孟祥熙,男,汉族,1963年8月生,籍贯山东齐河,出生地贵州兴义,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农学学士,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巡视员。
孟少农,汽车设计制造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中国汽车工业创始人之一。
孟广美,1967年8月17日出生于台湾, 中国台湾演员、模特、主持人。
孟佳,1989年2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歌手、演员、主持人。
孟子义,1995年12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内地女演员。
孟美岐,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演员,女子演唱组合
火箭少女101成员。
孟瑶,1983年6月13日出生于山西大同,中国女演员,毕业于
北京舞蹈学院。
孟丽,1989年8月11日生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中国大陆女演员,毕业于
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在“综艺满天星”节目中获得“最佳上镜奖”、“最具明星潜质奖”、2011年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
孟建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史籍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