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榕
桑科榕属植物
孟加拉榕(孟语 বট(音译baut),拉丁语 Ficus bengalensis),又称印度榕树(印度语 वटवृक्ष/बरगद,英语 Indian Banyan)。中国佛教典籍音译为:尼拘律树、尼拘树、尼拘陀树、尼拘屡陀树、尼俱卢陀树等。
植物学史
孟加拉榕(Banyan)名称得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此树形状奇特,枝条上生有气根,垂入土中即变成新树干而不断扩展,因此单棵树的覆盖面积即可达上万平方米,树下可容数千人歇荫。印度人往往把它作为集市场所,从事各种买卖活动。英国人把印度商人称为banian,因此就将这种树取名为banyan,banian/banyan源自梵语vanij(商人)。另一说法则是,banyan是因印度人在这种树下建造宝塔而得名。
形态特征
孟加拉榕为大型常绿乔木,高达3米,喜阳光和水,可生长在海边和盐碱地。树枝伸展并有许多气根,气根初时细弱悬垂,及至地面后可入土生根,形似支柱,因此印度榕树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树冠庞大,呈广卵形或伞状;树皮灰褐色;枝叶稠密,浓荫覆地,树叶有柄,柄有茸毛。叶呈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有时呈倒卵形,先端钝尖,基部近圆形,长4~10cm,叶边全缘或浅波状,单叶互生,叶面深绿色,革质,有光泽,无毛。隐花,花期每年5~6月份。果腋生,近球形,初时乳白色,熟时黄色或淡红色,果径约0.8cm,状似樱桃,面有绒毛,果熟期9~10月份,是小鸟最爱吃的食物。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印度、孟加拉。
主要价值
孟加拉榕在印度对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来说是神圣的,经常种植在寺庙周围。作为一种雄伟的观赏树,它也种植在热带地区的公园和街道上。在温带气候下,它作为室内植物种植。
孟加拉榕也是印度传统药用植物,各个部分均可药用,印度古籍《阿育吠陀》即已记载,树皮具有补虚、收敛、镇定和利尿作用。
佛典因其树高大而种子细小,故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
参考资料
孟加拉榕.植物智.
Ficus benghalensis L..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 Kew Science.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12:04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