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1575年—1603年10月31日),名孟古哲哲(又作孟古)。
万历三年(1575年)生。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嫁与
清太祖为侧室,后立为嫡室(一说直接作为嫡室嫁入)。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生第八子
皇太极,即太宗文皇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二十七日崩,年二十九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奉安赫图阿拉尼雅满山老陵。
天命九年四月初一日,移奉
东京陵。
天聪三年二月十三日,移奉盛京福陵。
崇德元年四月,追上尊谥曰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
顺治元年九月,升祔奉先殿。
康熙元年四月,改上尊谥曰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雍正元年八月,加上仁徽两字。
乾隆元年三月,加上懿德两字。
孝慈高皇后出身叶赫国主系叶赫纳喇氏(星垦达尔汉系叶赫纳喇氏),此系的始祖名为星垦达尔汉。根据《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满洲实录》等记载,星垦达尔汉原为蒙古土默特氏,攻灭张地方之纳喇氏部落,对其部进行统治时,因循当地的传统,自称为纳喇氏,之后迁到叶赫河畔,形成叶赫部以及国主家系。以星垦达尔汉为第一世计算,传到第六世时,嫡系大宗为清佳砮和杨吉砮两兄弟。兄弟两人分别叶赫部为东西两部,各自为政,其中清佳砮称西城贝勒,杨吉砮称东城贝勒。孝慈高皇后即是叶赫东城贝勒
杨吉砮之女,本名“孟古哲哲”,亦作“孟古姐姐”,满文作“monggojeje”,出自《满洲实录》。杨吉砮至少生有七子,在八旗制度建立之后,除第二子纳林布禄、第五子阿里玛绝嗣外,第一子喀尔喀玛后代被编入正白旗满洲,第三子
金台石、第四子萨斌图后代被编入正黄旗满洲,第六子图墨图后代被编入镶白旗满洲,第七子阿三后代被编入镶蓝旗满洲。孝慈高皇后还至少有四位姐妹,一位姐姐嫁给乌喇部贝勒常柱,一位姐姐嫁给辉发部贵族,一位嫁给哈达部贵族萨尔古里,还有一位名为绰奇的妹妹嫁给太祖作为侧室。这几位姐妹后来均被太宗尊称为“德和母”(deheme),即满语“姨母”之意。
根据《满洲实录》等记载,太祖曾经前往叶赫部,叶赫东城贝勒杨吉砮见太祖相貌非常,便对太祖说:“我有小女,堪为君配,待长缔姻”。太祖说:“若缔姻,吾愿聘汝长女。”杨砮吉回答说:“我非惜长女不与,恐不可君意。小女容貌奇异,或者称佳偶耳。”于是“太祖遂聘之”。万历十六年,杨吉砮去世,其子
纳林布禄在九月亲送孝慈高皇后来归。因为目前尚不清楚继妃与太祖是在何时失和,所以无法推定孝慈高皇后嫁入之后是由侧室立为第三位嫡室,还是直接作为第三位嫡室娶入。后来成书的《满洲实录》内,孝慈高皇后被称为“中宫皇后”,满文作“dulimbai amba fujin”,直译为“中部(中室)的大福晋”。
万历三十一年,孝慈高皇后病笃。当时,太祖与叶赫部的关系已经势同水火,以至于孝慈高皇后临终想要请母亲前来一见均被其兄
纳林布禄拒绝。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孝慈高皇后崩逝。根据初修本《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孝慈高皇后“其面如满月,丰姿妍丽,器量宽洪,端重恭俭,聪颖柔顺,见逢迎而心不喜,闻恶言而色不变,口无恶言,耳无妄听,不悦委曲谗佞辈,吻合太祖之心,始终如一,毫无过失。太祖爱不能舍,将四婢殉之,宰牛马各一百致祭,斋戒月余,日夜思慕痛泣不已,将灵停于院内,三载方葬于念木山。”以此观之,孝慈高皇后与太祖的夫妻关系应该比较融洽。太祖也曾称孝慈高皇后所生的第八子太宗是“为父我之爱妻所生唯一子嗣”,此处“我之爱妻”原文满文作“mini haji saragan”,直译为“我之亲爱之妻”,其关系之融洽可见一斑。
太祖孝慈高皇后,那拉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
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后庄敬聪慧,词气婉顺,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改其常。不好谄谀,不信谗佞,耳无妄听,口无妄言。不预外事,殚诚毕虑以事上。及崩,上深悼之,丧敛祭享有加礼,不饮酒茹荤者逾月。越三载,葬
赫图阿拉尼雅满山冈。
天命九年,迁葬东京杨鲁山。天聪三年,再迁葬沈阳石嘴头山,是为福陵。崇德元年,上谥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
顺治元年,祔太庙。
康熙元年,改谥。
雍正、
乾隆累加谥,曰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子一,太宗。
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顕承天辅圣高皇后叶赫纳喇氏,杨吉努贝勒之女,乙亥年生,戊子年九月来归,癸卯年九月廿七庚辰日崩,夀廿九嵗,越三载奉安赫图阿喇尼雅满山冈,天命九年四月迁葬奉
安阳鲁山,天聪三年二月再迁奉安
盛京福陵,崇德元年丙子四月追上尊諡曰孝慈昭宪纯德眞顺承天育圣武皇后,顺治元年九月升祔太庙,十四年十月升祔
奉先殿,康熙元年壬寅四月改上尊諡曰孝慈昭宪敬顺庆顕承天辅圣高皇后,雍正元年癸卯八月加上仁徽二字,乾隆元年丙辰三月加上懿德二字,即今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