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一作努尔哈齐,号淑勒贝勒(聪睿王),
女真族(即
满族),
东北地区民间称之为“老罕王”,
后金政权的创建者,
清王朝的奠基人。
人物生平
遗甲起兵
明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生于
建州左卫赫图阿拉(今辽宁省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出身
建州女真苏克苏护河部,父为
塔克世,母为
喜塔腊·额穆齐,为长子,据说是怀孕十三个月后所生。清朝官方记载称努尔哈赤是天女吞朱果所生的
布库里雍顺的后裔,并将祖先追溯至六世祖孟特穆(追尊)。一般认为,此即
永乐年间归附明廷的建州左卫都督
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的祖父
觉昌安及其兄弟五人被称为“六祖”、“六王”或“六贝勒”(
宁古塔贝勒),清朝官方记载他们曾统一苏克苏护河迤西至五岭迤东约200里的广大区域,势力一度强盛。但在明朝留下的档案里,觉昌安在万历六年(1578年)来抚顺马市交易时,在二十五名女真酋长中排名第十六位,随从仅四十五人,不及随从最多的朱长革的五分之一。朝鲜方面亦载女真人认为努尔哈赤是“无名常胡之子”。可知其家不属于建州女真的“大酋”之列,只是一个部众不多、势力不大、地位不高的头人而已。努尔哈赤本人的早年也不幸福,他的母亲在他10岁那年去世,继母
哈达纳喇·恳哲对他态度恶劣,经常在塔克世面前说他的坏话,导致家庭关系紧张。19岁时,他与父亲分家,仅分得少量
阿哈(奴仆)和牲畜,生活相当贫困。在此期间,他与
额亦都、
安费扬古结为“古楚”(朋友),成为他日后最器重的猛将。
努尔哈赤成长时期,明朝和建州女真关系紧张。建州右卫的
王杲屡犯辽东,觉昌安与其有姻亲关系,亦曾追随他劫掠,在努尔哈赤出生那年(1559年)悔过入贡。万历二年(1574年),王杲被辽东总兵
李成梁击败,械送京师凌迟处死,觉昌安在此役中立功,可能因功获授都指挥之职。王杲之子
阿台盘踞
古勒寨,继续对抗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在图伦城主
尼堪外兰的向导下征讨阿台,适逢觉昌安为救阿台妻(努尔哈赤的堂姐,
礼敦之女)而在古勒寨中(一说奉明朝之命充当内应),塔克世则为救父而加入明军,最终觉昌安被烧死,塔克世被明军误杀。
事后,努尔哈赤将其祖、父之死归咎于尼堪外兰的构陷,向明朝辽东边臣申诉,并请交出尼堪外兰,明朝方面承认为误杀,并以三十道敕书(意味着与明朝交易的特权)、三十匹马作为补偿,但拒绝交出尼堪外兰,还准备扶植他为建州女真的首领。其他五祖子孙准备归附得到明朝支持的尼堪外兰,对神立誓,
龙敦等甚至准备在归附时杀掉努尔哈赤,尼堪外兰亦借势逼迫努尔哈赤归附自己,努尔哈赤说:“尔乃吾父部下之人,反令我顺尔,世岂有百岁不死之人?”并准备利用父亲遗留下的30副铠甲(一说13副,一说本有13副,盟友资助17副)、约100人的兵力攻打图伦城,为此联络萨尔浒部的诺密纳与嘉木湖寨主
噶哈善·哈斯虎、沾河寨主
常书、扬书,结成联盟。龙敦得知后,劝诺密纳不要得罪已获明支持的尼堪外兰,于是诺密纳在起兵前退出。尽管局面如此不利,努尔哈赤还是按原定计划,于五月攻打图伦城,尼堪外兰不敌,逃到嘉班城。八月,努尔哈赤攻打嘉班城,先前背盟的诺密纳偷偷地给尼堪外兰泄露了风声,尼堪外兰闻风辗转逃往抚顺所东南河口台,准备投奔明朝,明军不纳,努尔哈赤却误会明军来助尼堪外兰,遂退兵。不久,诺密纳与其弟鼐喀达约同努尔哈赤会攻巴尔达城,努尔哈赤深佯许盟约,并请诺密纳先攻,诺密纳不从,努尔哈赤便让诺密纳将盔甲兵器交给自己来先攻,诺密纳不知是计而交出,努尔哈赤没有攻城,反手就杀掉了诺密纳兄弟。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六叔祖宝实的后代引
海西女真哈达部来攻努尔哈赤所属的珊瑚寨,努尔哈赤率安费扬古及巴逊等12人击败哈达兵,夺回其掠夺的人畜财产。
统一建州
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尔哈赤为报复上年充当哈达兵向导的同族
李岱,进攻其所统领的兆佳城(今辽宁新宾下营子赵家村),取胜并生擒李岱。与此同时,努尔哈赤继母之弟萨木占在龙敦的挑拨下伏杀努尔哈赤的盟友噶哈善·哈斯虎,努尔哈赤于六月率兵四百征萨木占等,取马儿墩寨,其党羽讷申、巴穆尼奔
界凡城。六祖时曾联合哈达部攻建州女真
董鄂部,致其失去数寨,董鄂部听说努尔哈赤与哈达部交恶,便准备趁火打劫,其间发生内乱而未果。努尔哈赤抓住时期,于九月率兵五百征董鄂部,攻其酋阿海巴颜所居之齐吉答城,因大雪而未能破城。回师途中,王甲部的孙扎秦光滚请努尔哈赤帮他攻仇敌瓮郭落城,努尔哈赤为了弥补未下齐吉答城的遗憾而同意,攻城时头部中箭,幸赖头盔保护而只射入一指许,他继续负伤作战,又被射穿锁子甲护项,脖子血流如注,幸而未死,还想战斗,因屡次昏倒而暂时放弃。伤好后继续攻城并取胜,在城陷后赦免了射中他头部和脖子的鄂尔果尼和罗科。
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尔哈赤披甲兵二十五、士卒五十攻打界凡城,但因对手准备充分,努尔哈赤无所斩获。当回师至界凡南部太兰冈之时,界凡、萨尔浒、东佳、巴尔达四城之主率四百追兵赶来。马儿墩寨的败军之将讷申、巴穆尼等率先逼近,努尔哈赤单骑回马迎敌。讷申将努尔哈赤马鞭斩断,努尔哈赤回马挥刀砍中讷申后背,将其劈为两段,又回身一箭击毙巴穆尼。追兵见主帅阵亡,呆立一旁。努尔哈赤亲自殿后,用疑兵之计与其部属七人将身体隐蔽,貌似有伏兵一样仅露头盔。对方失去主帅,军心不稳,又担心有伏兵,因此不敢再追。四月,努尔哈赤再率绵甲兵五十、铁甲兵三十征
哲陈部,途中遇界凡等五城联军八百。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努尔哈赤的五叔祖
包朗阿之孙札亲和桑古里卸下身上的铠甲,交给别人,准备逃跑。努尔哈赤怒斥二人后,与其弟
穆尔哈齐、近侍颜布禄、兀凌噶四人射杀敌军二十余人。敌军虽众,但畏于努尔哈赤一方之勇猛,士气大衰,纷纷溃逃。努尔哈赤追至吉林崖,大获全胜。
万历十四年(1586年)七月,努尔哈赤进攻哲城部托漠河城,因暴雷震死二人而罢攻,转而进攻鄂勒珲城。此前,尼堪外兰因被努尔哈赤击破而众叛亲离,逃到法纳哈所属鄂勒珲城。努尔哈赤攻城时,中箭伤三十处,仍奋勇作战,最终克城,并屠杀城中的十九名汉人,俘虏带箭伤者六人。尼堪外兰不在城中,听说努尔哈赤来了,赶紧带着家属逃到明朝。努尔哈赤得知后,将六名中箭者的箭插得更深,让他们带箭前往明朝,索要尼堪外兰。明朝使者要努尔哈赤自己来处置,被努尔哈赤拒绝,使者退而要求努尔哈赤派少数兵力去接收,努尔哈赤遂派斋萨带四十人去明边,斩杀尼堪外兰,向努尔哈赤献其首级。
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在硕里口呼兰哈达(烟囱山)下东南两河中一平山筑城三层,即后来所称的
费阿拉城(即“旧老城”,今
新宾县永陵镇二道村),并于六月初步确立法制秩序。同年,有个叫英革的建州女真人(或为董鄂部人)为报杀父之仇,杀了其自己的伯父色失,请努尔哈赤攻打窝藏其仇家的哲陈部山寨寨主阿尔泰,努尔哈赤本也与色失为敌,便应约发兵破寨,杀阿尔泰。八月,努尔哈赤又派
额亦都攻打哲陈部巴尔达城。至
浑河,河水因涨潮无法淌过,额亦都以绳将士兵相互连接,鱼贯而渡。渡河后,额亦都夜袭巴尔达城,守军没有防备仓促应战,额亦都则率领士兵奋勇登城。额亦都身中创伤五十多处,依然不退,最后一鼓作气攻克巴尔达城。随后,努尔哈赤领兵攻打洞城,城主扎海投降。至此,哲陈部完全被努尔哈赤兼并。努尔哈赤的兵力也扩大到五千余骑。
万历十六年(1588年)四月,苏完部长索尔果、董鄂部长
何和礼、雅尔古部长
扈尔汉率三部军民归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厚待来投之诸部首领,以索尔果之子
费英东为一等大臣、将长女许配给何和礼、并收扈尔汉为养子,赐姓
觉罗。后来,费英东、何和礼、扈尔汉与努尔哈赤刚刚起兵之时的麾下猛将额亦都、安费扬古并称“五大臣”,成为努尔哈赤政权中的中流砥柱。九月,努尔哈赤攻克完颜(王甲)城,杀其酋岱度墨尔根,平
完颜部。同年五月底,有一个叫克五十的女真人杀死明朝柴河堡守备刘斧,七月辗转逃到努尔哈赤处。经过明朝宣谕后,努尔哈赤于十月二十七日将他杀死,并历数自己曾送还13名汉人的功劳,以“建州管束五百朝贡夷人都指挥”的身份请求明朝赏赐升职。
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再战兆佳城,杀其酋宁古亲章京。同年,努尔哈赤正式获得明廷授衔。在核验克五十尸首属实后,蓟辽总督
张国彦、辽东巡抚
顾养谦、辽东总兵李成梁、山东巡按徐元联名保奏努尔哈赤为都督,“使制东夷,为我藩篱”。九月十一日,
明神宗下旨加封努尔哈赤为
都督佥事。
万历十九年(1591年),努尔哈赤又兼并了长白山三部中的
鸭绿江部。至此,努尔哈赤统辖的区域西起抚顺,东至鸭绿江,北接开原,南连清河,拥兵一万多人,建州女真基本被他统一了。
称雄女真
除了建州女真外,女真族还有建州以北的
海西女真和以东的
东海女真(即野人女真)两大系统,后者居于偏远的黑龙江流域和海滨地带,几无威胁,前者占据着开原边外的平原沃野,实力雄厚。海西四部(哈达、叶赫、乌拉、辉发,又称扈伦四部)中的哈达部(明朝称“南关”)还长期得到明王朝的扶植,在女真诸部中地位最高,努尔哈赤的继母即哈达部首领
万汗(王台)的养女。万汗在万历十年(1582年)去世后,该部因内乱而势衰,
清佳砮、
杨吉砮兄弟领导的叶赫部(明朝称“北关”)趁机向哈达复仇。明朝为继续扶植哈达而将二人杀死,其子
纳林布禄、
卜寨继续对抗明朝,侵蚀哈达。努尔哈赤则与叶赫交好,在杨吉砮生前与其女
孟古哲哲订下婚约。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在灭哲陈阿尔泰时,有一名叫张海的敌人逃到哈达,被哈达酋长
岱善收容,努尔哈赤便更加接近叶赫,加紧促成其联姻。万历十六年(1588年)四月,明朝在出兵膺惩叶赫后,为了保障哈达的安全,安排努尔哈赤与哈达联姻,并劝哈达交出张海。努尔哈赤遂迎娶了哈达酋长
岱善之妹、万汗的孙女阿敏哲哲。他与叶赫的婚约也没有废弃,在同年九月迎娶了孟古哲哲,并在四年后生下了
皇太极。
努尔哈赤虽与海西女真两大部落联姻,但随着他势力日渐壮大、统一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便产生了矛盾。万历十九年(1591年),叶赫纳林布禄派人向努尔哈赤索要额勒敏、扎库木两处地方择一送给自己,其后又联合哈达、辉发两部遣使向努尔哈赤施压,均遭努尔哈赤严词拒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海西四部联合劫掠建州户布恰寨,被努尔哈赤击败。其后,四部又纠合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尔察与长白三部剩余的两部朱舍里、讷殷,组成三万余人的九部联军,于九月大举进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沉着应战,先侦察敌军路线,再设伏于地势险要的古勒山区,叶赫等兵不知有诈,长驱直入伏击圈地,努尔哈赤率兵突出,一举打败九部联军。叶赫部贝勒卜寨因战马路倒,被建州士兵杀死。乌拉部贝勒
布占泰被俘,科尔沁首领
明安仅以身免。努尔哈赤在
古勒山之战中获得人畜甲胄不可胜计,从此威震诸部。
古勒山之战后,努尔哈赤收取朱舍里和讷殷两部,完成了建州女真的最终统一。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六月,攻取辉发南部门户多壁城。翌年释放布占泰并与之联姻,并继续与叶赫修好联姻。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努尔哈赤同海西四部歃血为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努尔哈赤派弟弟
巴雅喇和长子
褚英远征东海女真
瓦尔喀部安楚拉库,取屯寨二十余处,俘人畜万余,开启了对东海女真的统一进程。与此同时,叶赫背盟,并欲兼并哈达,哈达酋长
孟格布禄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五月向努尔哈赤求援,并遣三子为质。努尔哈赤派
费英东、
噶盖统兵二千入驻哈达部戍守。孟格布禄又中了纳林布禄的离间计,欲袭杀费英东、噶盖二将。努尔哈赤闻知,于九月率兵攻灭哈达。哈达自万汗以来就是明朝扶植的对象,故此举遭明廷干预,努尔哈赤不得已,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月复立孟格布禄之子
吴尔古代为哈达主,将其放回。同年哈达饥荒,努尔哈赤趁机再次兼并其众。
此时,努尔哈赤的势力已相当壮大,在女真诸部中与叶赫、乌拉鼎足而立。为了适应争霸局面,努尔哈赤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初创牛录制(八旗制度的前身),强化军事社会组织。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努尔哈赤迁居费阿拉五里外的赫图阿拉。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努尔哈赤利用李成梁弃宽奠六堡之机兼并其地,又不断收纳辽东汉人,最有名者即
刘兴祚。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瓦尔喀部斐优城主策穆特黑不堪乌拉部欺压,派人归顺努尔哈赤,并准备携部来投。努尔哈赤派长子褚英、次子
代善前去接受,途中在朝鲜境内的
乌碣岩遭遇前来堵截的乌拉兵,将其击溃。九月,因辉发背叛建州而归附叶赫,努尔哈赤率兵亲征辉发,杀其酋长
拜音达里,兼并其部。翌年三月,努尔哈赤派
阿敏破乌拉宜罕山城。九月,布占泰亲自来建州,向努尔哈赤求和,努尔哈赤同意,将女儿
穆库什嫁给他。万历三十八、三十九年(1610、1611年),努尔哈赤用兵东海女真,先后派
扈尔汉、额亦都等远征滹野路、那木都鲁、绥芬、尼马察、雅揽路、乌尔古宸、木伦等处(均在在今俄罗斯
滨海边疆州及黑龙江
穆棱一带),俘获上万人畜,势力直抵海滨。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努尔哈赤又以布占泰背盟与虐妻等为由,亲征乌喇,毁其六城,经布占泰求和而班师。布占泰继续虐妻并求援叶赫,努尔哈赤于翌年正月再征乌拉,平定其部,收编其众,布占泰流亡叶赫。努尔哈赤三次向叶赫索取布占泰,叶赫不从,努尔哈赤于九月征讨叶赫,破乌苏等十九寨,因明朝派马时楠等率兵一千应援叶赫而撤退。此后,努尔哈赤连年远征东海女真,掠夺人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正式创立八旗制度,建国的时机业已成熟。
建金攻明
努尔哈赤起兵后三十多年,一直接受明朝官爵,起初承袭祖父之建州左卫指挥使,万历十七年(1589年)加都督佥事衔,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以保塞功”加
龙虎将军(正二品),并四次入明朝贡,表面上是明朝守土之官。但他对内则自居一方之主,在起初之初即被本部落推尊为“淑勒贝勒(即聪睿王)”。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他在致朝鲜方面的回帖中自称“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此后,他在与朝鲜的交涉中屡屡使用“建州等处地方国王佟”(1605年)、“建州等处地方夷王佟”(1607年)等“僭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努尔哈赤立界碑于开原,碑文为“你中国,我外国,两家一家”,毫不掩饰背明自立之心,被巡按
熊廷弼斥为“悖傲”“僭拟”。不过,明廷对他并无制裁措施。除了向汉字圈的朝鲜使用“王”号,蒙古内喀尔喀巴约特部达尔汉部长之子
恩格德尔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二月带领内喀尔喀蒙古五部之使齐赴赫图阿拉城,向努尔哈赤进献驼马,尊努尔哈赤为“昆都仑汗"(即恭敬汗),努尔哈赤始有汗号。此后,努尔哈赤除掉了亲明的弟弟舒尔哈齐以及与“五大臣”对立的长子
褚英,使其权威得到完全巩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日,努尔哈赤正式接受诸贝勒、大臣推戴,即位为“英明汗”(全称“承奉天命养育列国英明汗”,abka geren gurun be ujikini seme sindaha genggiyen han),年号“
天命”(一说天命并非年号,而是其尊号的一种简称,后世才追认为年号),标志着他正式建国。他的政权对外称为“金国”(aisin gurun,音译“爱新国”),尊称“大金”(amba aisin gurun),与朝鲜交涉时也称“
后金”(amaga aisin gurun),此称呼成为现代史书对其政权的通称。
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并未对外宣扬,明朝和朝鲜都对此一无所知。同年还发生了努尔哈赤杀死50余名越界采捕的辽东汉人的事件,他派人去广宁(今辽宁北镇)拜谒新巡抚
李维翰时,被明朝下狱,追究擅杀责任,努尔哈赤只能服从明朝要求,从狱中交出十名叶赫俘虏作为替罪羊,反映出努尔哈赤尚未完成对明摊牌的准备。此时,他还在继续用兵东海女真
萨哈连部、
使犬部等以扩充兵员和劳动力,等这些部落基本归顺后金后,他决意对明摊牌。天命三年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正月十六日晨, 有黄光贯月中,其光宽若布幅,月之上长约二竿,月之下长约一竿余,努尔哈赤召集诸贝勒、大臣,表示:“尔等勿怠,吾意已决。今岁吾必兴兵征讨(明朝),断不罢休!”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
七大恨”告天,正式同明朝决裂。随即领兵攻打抚顺,守将
李永芳出降。五月,后金兵克抚安堡、花豹冲、三岔儿堡等大小堡共十一城,取其地积粮后撤军,并杀死了前来追击的辽东总兵张承胤(
张承荫)和副总兵
颇廷相等高级将领。六月,新任辽东总兵
李如柏派两名官员来后金,声言: “两国欲修好,可送还尔所俘数人并遣使前来。”努尔哈赤回答: “征战所获之人,缘何还之?倘以我为是,则除俘获之人外,尔当再送我金银绸缎;倘以我为非,则我不求和,征讨如故。”七月,努尔哈赤又率兵攻打
清河,斩守城游击邹储贤,杀军民万余人。九月初,明军杀死了正在耕种的七十名后金人。努尔哈赤于同月二十五日攻克会安堡,俘获千人,将三百男丁杀于明边门城前,留一人割下双耳,使带倍入明边,书信写道: “若不以我为公正而欲战,则订军期,出边界,或十日或十五日,毁城相战,不然,必以我为公止,输财帛以寝事焉!尔大国之兵若偷杀我属耕田之奴一百,则我必杀尔耕田之奴一千,尔明国岂能于城内耕种田乎?”
明廷在接到努尔哈赤攻明的消息后,就以
杨镐为辽东经略,征调全国各地军队,会同朝鲜、叶赫进剿努尔哈赤。到天命四年(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终于凑齐十万大军(号称四十七万),以东、西、南、北四路分进合击。尽管努尔哈赤此时拥兵仅六万,但明军师期已为努尔哈赤掌握,故他以逸待劳,采取“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三月初一日,西路
杜松自抚顺关轻进,兵败萨尔浒和吉林崖。后金军转而应战北路
马林,在尚间崖和斐芬山将其击溃。后金军随即南下,在
阿布达里冈伏击南路
刘綎。杜松、刘綎相继阵亡,45000多名明军被歼灭,尚未出师的南路
李如柏不得不收兵,此即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乘胜继续攻明,于六月陷开原,七月克铁岭,马林以下约十万军民被杀。
叶赫部是近三十年来女真诸部中努尔哈赤最大的对手,又因
叶赫老女的问题与努尔哈赤长期交恶,只因得到明朝庇护,努尔哈赤未能在吞并乌拉后进一步消灭叶赫。等到后金在萨尔浒之战、
开铁之战中获胜,明军已无力保护叶赫,努尔哈赤便将兵锋转向叶赫。八月,努尔哈赤以代善等四大贝勒之兵绕路潜行,攻叶赫贝勒
布扬骨所驻之西城;命一等大臣额亦都等扮为蒙古兵,攻贝勒
金台石所驻之东城,努尔哈赤亦亲率大军进围金台石所居东城,经激战后,东西二城陷,叶赫乃亡。至此,“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音语者俱征服,是年诸部始合为一”,努尔哈赤基本完成了女真族的统一。
席卷辽东
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
辽阳,兴建东京城。 努尔哈赤未坐稳辽东时的“革命”宣言,即天启二年努尔哈赤攻打辽东重镇前在辽东散布的造反口号,“有房同住、有粮同食、有田同耕”。
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
熊廷弼和辽东巡抚
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
广宁(今辽宁
北镇市)。紧接着后金连陷
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往山海关而去。
天命八年(1623年),努尔哈赤遭遇到明登莱巡抚
袁可立的水陆师攻袭并策反其将
刘兴祚。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在统治辽东期间,先屠无谷之汉人,再杀富户,诛贤人,致使辽人大面积反抗。
晚年去世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发起
宁远之战,明朝守将
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
红夷大炮将其击败,努尔哈赤退回沈阳。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
内喀尔喀巴林部,进至
西拉木伦河,获其人畜五万六千五百。五月,明将
毛文龙进攻
鞍山,努尔哈赤回师沈阳。五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城迎接前来沈阳的科尔沁部首领
奥巴。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病势转危,遂决定乘船顺太子河返回沈阳,八月十一日,乘船顺
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68岁。崇德元年(1636年),其子
皇太极称帝之际,为其上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为太祖,陵号
福陵。后康、雍、乾三次加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为政举措
政治
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在用人问题上,努尔哈赤强调了六项原则:一是必须任用贤人。二为不论亲疏门第,公正举人,“勿论根基,见其心术正大者而荐之。莫拘血缘,见有才者即举为大臣”。三系不拘一格,用其所长,“有临阵英勇者,用以治军。有益于国政之忠良者,用以辅理国政”。四乃举贤贬奸,因“善良公正之人不举不升,则贤者何由而进。不肖者不贬不杀,则不肖者何由而惩”。五是奖惩分明,功必赏,过必罚,“有善行者,虽系仇敌,亦不计较,而以有功升之。有罪者,虽亲不贯,必杀之”。六为赏赐效劳官将,视其所需,赐与马、牛、阿哈、食谷、衣服、财帛和妻室。
对于早年来投、率军征战、尽忠效劳的“开国元勋”,如
费英东、
额亦都、何和里、
扈尔汉、
安费扬古等“五大臣”及
杨古利、
冷格里等人,给予特别礼遇和优待,赐给大量人畜财帛,任为高官,封授爵职,联姻婚娶,荣辱与共。当这些功臣出了差错时,他着重指出“贫时得铁,犹胜于金”,常以其功而从轻处治。努尔哈赤招徕了许多有才之人,他们献计献策,多次进入大明掠夺使女真部逐渐“民殷国富”,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军事
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史称他“用兵如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上,在指挥艺术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他在萨尔浒之战中,采取“恁[nèn]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兵略,成为中国军事史上集中兵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他在军队组织、军队训练、军事指挥、军事艺术等方面的作为,都可圈可点。特别是他在作战指挥艺术上,对许多军事原则,如重视侦察、临机善断努尔哈赤御用剑、诱敌深入、据险设伏、巧用疑兵、驱骑驰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用计行间、里应外合等,都能熟练运用并予以发挥。
同时,努尔哈赤注重兵器的革新,努尔哈赤在与明朝交战中,多次遭遇明军火力阻击,深知火器的厉害,知道欲破城垒“非炮不克”。除用缴获的大批枪炮弹药武装军队外,还命令归顺的汉军官兵“准备”一定数量的火炮,以加强攻坚力量,并演练出新的战法,据徐光启《略陈台铳事宜并申愚见疏》记载,努尔哈赤攻城时,先用大型
火铳在百步外专打城墙,然后再乘机用云梯等攻城器械进行攻击而野战时,总会部署大大小小各种火器为先锋,阵型整齐的冲过来,没有必中的把握就不发射。
女真民俗壮者皆兵,素无其他徭役,平时多以渔猎为生。每次作战或行猎,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师,以十人以一人为
牛录额真总领其余九人负责各方动向。努尔哈赤起兵正是利用女真人这种传统的狩猎组织形式,牛录额真也成为建州治下的官名之一,起初总分为环刀、铁锤、串赤(铁丳皮牌)、能射四军,成为后来创建旗制的基础。
随着努尔哈赤兵马越来越多,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吞并乌拉以后对属下人马进行一次整编,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后称佐领)管理,并以黄、白、红、蓝四色为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尔哈赤乌拉后,规模更为扩大,于是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后称
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一固山额真(后称
都统),以梅勒额真(后称
副都统)二人副之;固山额真之上则由努尔哈赤之子侄分别担任旗主贝勒,共议国政。旗的数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八旗,分长甲、短甲、巴雅喇三兵种,分别是清朝时期前锋、骁骑和护军营的前身。此后随着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接下来的几代统治者对旗制又有所改进,但八个旗这一数目未再有任何变动。
除了军事外,八旗制度还兼有行政、生产、司法、宗族诸职能。努尔哈赤创制八旗使来自不同地区、凝聚力涣散的女真部民整合为一组织纪律性很强的社会整体,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成为了努尔哈赤成就霸业的一把利刃。
在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方针。其具体内容有三:
努尔哈赤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遭到明朝的打击,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起兵以前,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这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军事指挥才干。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
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
民族
努尔哈赤兴起后,对蒙古采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jìn]、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辖治。后漠南蒙古编入八旗,成为其军政的重要支柱;喀尔喀蒙古实行旗盟制;厄鲁特蒙古实行外扎萨克制。后康熙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朝对蒙古的抚民固边政策,其经始者就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开始占据辽东的时候,对汉人实行“拒敌者杀之,不与敌者勿妄杀”的政策,他优待“尼勘”,给予了归降的汉人以民的地位,从他们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看,其身份接近于后金国人,亦即牛录属员。考虑到这些汉民与满洲的文化传统迥异,努尔哈赤也没把他们编入八旗。而对即对据城不降、不服从命令的汉人则实施镇压、屠杀。
努尔哈赤曾直言不讳地对俘获的汉人说:即使杀了你们,夺取的财物能有多少呢?那只是暂时的,有限的。如果收养,你们的手可以出任何东西。用出的东西做生意,生产的好果实、好东西,那是永久的利益。
努尔哈赤晚年对汉族政策的急转直下,进占辽沈地区后,获得大片土地。他实行屯田制,颁布“计丁授田令”,属民平时自耕自产,战时为兵。与此同时,后金进入辽沈,战胜后抢掠财产、多次毁城,辽民被杀者数以万计;被俘的汉人则按照以往,强迫
剃发易服,且多被编入女真人家为仆役或编入农庄为农奴,许多汉人不堪奴役,起而反抗导致了天命晚期后金社会的不稳定。
文化
女真人在金朝时期曾依照
契丹字创建女真字,但因金国亡于元朝之后中原女真人高度汉化,而东北女真又受蒙古影响,导致女真文在明朝中后期彻底失传,以至于明末女真人“凡属书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汉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所以后来努尔哈赤崛起,深感与明朝、朝鲜往来文书需要反复译写多有不便,于是指示大臣
噶盖和学者
额尔德尼二人创制文字来解决这一问题。起初二者以女真人早已习惯书写蒙古文为由表示不便制造新文字,努尔哈赤则以“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给以反驳,并提出借用蒙古字母拼写女真语。后来,二人根据努尔哈赤之意创制而成并颁行,被后世称为“无圈点满文”(老满文),此后再经
达海于
天聪年间彻底完善,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
努尔哈赤主持创制和颁行满文使其治下部民相互交流、书写公文、记载政事、翻译汉籍等方面更为便利。翻译而成的大量汉籍也使努尔哈赤本人及其后世统治者在中原历代王朝的历史中吸取了大量经验。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
清史稿》:“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
明朝评价
清朝评价
现代评价
顾诚:“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
金庸:“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传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
滕绍箴:“大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历史功绩在于,他适应女真社会要求统一的历史潮流,乘明王朝末世,朝政腐败,边政废弛,边官堕落、贪贿,率领父子兵揭竿而起,统一了原来明朝的建州三卫各部,逐步建立了强大的民族武装及各族人民参加的武装队伍。先后将海西和东海女真各部二百多年分散的局面,推向了空前的统一。”
周远廉:“正是在女真人渴望统一的形势下,努尔哈赤应运而兴,以短短三十余年时期,完成了几百年来没有完成的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并促使女真人与来自不同地区的蒙、汉等各个民族的数十万人,融合为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这是努尔哈赤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努尔哈赤从小部落酋长一跃而为金国的可汗,对统一女真各部、大败明军于萨尔浒、攻取辽沈地区,建立和壮大后金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辽沈以后,努尔哈赤也作了不少错事,如残酷屠杀辽东军民;大规模编立农奴制拖克索,使辽东大多数汉民沦为封建农奴;确立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破坏统一的君权、削弱后金国力的倒退的落后制度;怀疑汉官、疏远汉官,影响了满族贵族与辽东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加剧了辽东的动乱。这些弊政大大地破坏了辽东地区的生产,造成人民的苦难。努尔哈赤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不应该起的消极作用。但毕竟是瑕不掩瑜,功大于过。”
阎崇年:“在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星海中,有两颗最明亮的民族英雄之星——一颗是蒙古族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另一颗是满洲族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奠基的清帝国,绵祚二百六十八年,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的姓名与业绩,不仅垂诸于中国史籍,而且载记于世界史册。他活跃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舞台上,他一生十功四过,瑕不掩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为统一长期处于分裂的女真民族,反抗明王朝的统治而进行顽强斗争,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清史稿》中评价:“用兵三十馀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
翦商业定。”
轶事典故
谊同父子
努尔哈赤及其弟舒尔哈齐隶
李成梁麾下的时候,每有征战,勇敢冲杀,捷足先登,屡屡荣立战功,颇受李成梁的赏识。从此努尔哈赤逐渐接近了李成梁,作了随从和侍卫。他俩形影相随,出入京师也不离左右,关系很密切,有的史料说他们“谊同父子”。
矢无虚发
万历十六年(1588年)四月,努尔哈赤亲自迎娶海西哈达万汗的孙女阿敏哲哲(哲哲即格格,姐姐之意)的时候,等待于洞城之地。恰在这时,有一个乘马的人,携带弓箭从旁边经过。努尔哈赤询问左右随从,得知此人就是栋鄂部赫赫有名的、以善于骑射著称的钮翁锦。努尔哈赤派人将钮翁锦邀至面前,称赞数语以后,便指百步之外的一棵柳树,请他献技。钮翁锦毫不推辞,从容下马,举弓搭话,连发五矢。结果三中两失,所中的三矢落点上下不一。努尔哈赤见后,随即起身,搭箭在弦,拉长弓如满月,也连发五矢,结果矢矢皆中,五矢落点相去不远,从人见了,无不喝彩、敬服。
人际关系
家世
弟妹
后妃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共有16个妻妾。《清史稿》上记载努尔哈赤共有14位妻妾,未记载从殉的2位庶妃。
儿子
女儿
(8人,养女1人)
相关争议
姓氏之谜
1、爱新觉罗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一般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姓爱新觉罗。其实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文献记载,稗官野史,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团历史之谜。据文献记载就有六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清朝皇室祖先以神话为名,认为其姓氏“爱新觉罗”原系天赐。
努尔哈赤的姓氏之所以谜团重重,原因在于,满洲初期没有文字,没能留下原始的满洲文献记载;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清朝皇帝都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三个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爱不释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进腹中,从而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男孩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仙女告之,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
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清朝在《清太祖实录》之后,官修的“
会典”、“宗谱”、“通志”等,以及皇帝的御制诗文,凡属清代的官书,都来自努尔哈赤及其后裔一方所编造的所谓记载,都是“钦定”、“御制”,也都是说自己姓爱新觉罗。
2、“童”或“佟”
在明朝、朝鲜的文献记载中,努尔哈赤姓“童”或“佟”。
刚开始满洲并没有满文,当时明朝、朝鲜的官私书籍里,关于清朝先世的姓氏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据
阎崇年考证,明朝和朝鲜的文献均有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佟或童。努尔哈赤曾作为明朝的建州卫官员,先后八次骑马到北京向明朝万历皇帝朝贡。明人或明清之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记载,都说努尔哈赤姓佟而且努尔哈赤曾同朝鲜打交道数十年,朝鲜文献也留下大量记载。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有如下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尔哈赤向
朝鲜国王回帖云:“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努尔哈赤禀”等等。
努尔哈赤自称姓佟。申忠一作为朝鲜南部主簿到达佛阿拉,受到努尔哈赤的接见,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回国后将见闻写成《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即《建州纪程图记》,资料珍贵,相当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尔哈赤本人让他转给朝鲜国王的。这是努尔哈赤亲自审阅过的正式公文,应当算是第一手资料。但是,朝鲜文献更多的是把“佟”写作“童”。
“童”和“佟”实际上是女真人的普遍姓氏,是假借汉人的姓氏。
佟姓或
童姓,不但是辽东的显著大姓,也是当时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谁做了部落的酋长,谁与明朝发生关系,这人便以佟或童为姓,通过“
四译馆”,转给明政府。
章炳麟的《清建国别记》中提到一种说法,佟姓原来是汉人的姓氏,后来常被夷人袭用,以假冒汉人。清朝皇室的祖先在名字前面冠以“佟”姓,可见女真酋长,可以随时姓佟或童,佟姓或童姓,也就成为他们的公姓。
3、“雀”或“崔”
努尔哈赤的姓氏除了佟或童的说法之外,朝鲜人还有记载称他姓雀或姓崔。
阎崇年认为,有一种解释是来源于努尔哈赤的母亲因为吞下雀卵才生下了他,不过清朝人并没有如此记载,《清太祖实录》的《武录》、《满录》、《高录》三书,仅记载其母怀孕十三月而生努尔哈赤之事,并无吞卵而孕之说。
第二种解释则来源于仙女吞服神鹊留下的果子而生下清朝皇帝祖先的神话,因此传闻努尔哈赤姓雀。而且满洲先人曾把乌鹊作为图腾,这些都能把清朝皇室姓氏同“鹊”或“雀”相联系。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新看法,认为努尔哈赤姓“崔”是由于朝鲜语中,崔的发音介乎于汉语缺和吹之间,与“觉罗”中“觉”字音相近,于是怀疑
崔姓是来源于“觉罗”的误读。
名字之谜
关于努尔哈赤(Nurhaci)名字的含义,学者
金启孮主张是“
野猪皮”的意思,并称其胞弟舒尔哈齐为“小野猪皮”、雅尔哈齐为“豹皮”,概以幼年所穿何种兽皮之衣即以之为小儿取名,此种习惯19世纪尚保存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以东各族中。还有学者主张努尔哈赤的名字来源于回鹘文,nur是光明的意思,haji是朝圣的意思。而另一学者王文郁则主张,努尔哈赤的名字意思是“从
奴儿干(来)”或“奴儿干人”。
关于努尔哈赤名字的汉译,同时期的明朝译成“奴儿哈赤”,朝鲜译成“老乙可赤“。而清朝最早的译名在崇德元年(1636年)成书的《
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被写成“弩儿哈奇”。乾隆四年(1739年)定本《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改译为“弩尔哈齐”。乾隆后期
蒋良骐所编纂的《
东华录》则译为“努尔哈赤”。民国时所修《清史稿》译为“努尔哈齐”。民国时清史专家
孟森采取“努尔哈赤”的译名,由于孟森在清史学界的巨大影响力,所以这一译名成为通用汉译。
死因之谜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郁愤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病死说出自《清史稿》,据记载,在天命十一年七秋七月“上不豫”,至“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
而重伤致死出自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据该书记载,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团来明时,碰巧与袁崇焕相见,袁很喜欢他,宁远之战时曾把他带在身边,于是韩瑗得以亲眼目击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宁远战事结束后,袁崇焕曾经派遣使臣带着礼物前往后金营寨向努尔哈赤“致歉”(实为冷言讥讽),说“老将(按: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按: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回谢,请求约定再战的日期,最后终于“因懑恚而毙”。这条史料明确记载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了“重伤”,并由于宁远兵败,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体和精神受到双重创伤的情况下,这位沙场老将终于郁郁而终。
但清史专家
李鸿彬在《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一书中,却对努尔哈赤炮伤而死论者的关键证据《春坡堂日月录》提出了质疑,并提出第三种观点“愤懑致死”说。
疑点一:既然朝鲜译官韩瑗都知道努尔哈赤“先已重伤”,那么守卫宁远的最高统帅袁崇焕就应更加清楚,何况袁崇焕还曾派遣使臣前往后金营中察看过呢。如果努尔哈赤确实身负“重伤”,这当然是袁崇焕的特大功劳,也是明军的重大胜利,不仅袁崇焕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将对此事大书特书,以便激励军民的士气。但是,无论是
袁崇焕本人报告
宁远大捷的折奏,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其中都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之事,显然是后人附会之说。
疑点二:努尔哈赤战败于宁远,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间八个多月。从大量史料记载看,在这八个多月中,努尔哈赤并没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车,试演火器”,并且到“远边射猎,挑选披甲”,积极准备再进攻宁远,以复前仇。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后方吃紧,这才回师沈阳。六月,蒙古
科尔沁部的鄂巴洪台吉来朝,他亲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伤”之人。
因此,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有没有身受“重伤”,是不是“懑恚(mèn huì)而毙”,很值得怀疑。
李鸿彬认为,努尔哈赤回到沈阳以后,一则由于宁远兵败,赫赫有名的沙场老将败在初历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心情郁忿;二则因为年迈体衰,长期驰骋疆场,鞍马劳累,积劳成疾。同年七月中,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伤,二十三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于五日之后,八月十一日,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转入
浑河时,与前来迎接大妃乌拉那拉氏相见后,行至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逝世。
陵寝墓地
福陵是努尔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与沈阳市的
昭陵、新宾县
永陵合称“
关外三陵”、“
盛京三陵”。
东陵公园始建于1629年(
天聪三年),到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历史。
崇德元年(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被当时
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陵公园地处于沈阳市东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整个占地面积为557.3公顷,其中陵寝占地为19公顷,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临浑河,自南而北地势渐高,山形迤逦、万松参天、众山腑伏、百水回环、层楼朱壁、金瓦生辉、建筑宏伟、气势威严、幽静肃穆、古色苍然,其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邃人文景观早已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垂青。福陵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
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
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福陵作为
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