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中华姓氏之一,也是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汉族崔姓主要来源于姜姓。少数民族崔姓则为汉化改姓。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出自西周时
齐国君主齐丁公
伋嫡长子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又俗称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却让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
章丘市黄河乡土城村),以地为姓,遂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为崔季子。
源于朝鲜民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留唐学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
新唐书》所载,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有崔氏。
新罗国,是公元四世纪由三韩的辰韩斯卢部所建,都城为金城(今韩国庆尚道庆州)。从公元四世纪末起,新罗国先后与
前秦、
南齐、
梁、
北齐、
陈、
隋、唐等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国汉文化。期间使用汉字并创造了用汉字标音的吏读文。从唐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罗设立国学,通读《论语》、《礼记》等汉文经典书籍。当时,包括僧侣在内的新罗留唐学生很多,其中学有所成者亦不少,为朝鲜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朝时期有大量新罗留唐学生,因唐王朝的历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属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崔姓为汉姓,成为后来的高丽大姓崔姓氏族。高丽崔氏本源不一,分别有庆州、全州、东州、海州、朔宁、江隆、和顺、江华、永川、耽津、鸡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阳川、开城、稷山、龙州、兴海、杨州、汉南等一共四十三个本贯派系,各不相属,彼此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崔佳氏,满语为Cu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所冠汉姓即为崔氏。满族崔穆鲁氏,满语为Cuimulu Hala,世居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崔氏。
源于
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
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汉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汉族崔珠克氏多冠汉姓为崔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崔氏,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
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
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
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
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
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崔姓移居台湾,多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时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顺后,清在台湾设府置县,招徕东南沿海居民到台湾垦殖,以开发、建设台湾的这一阶段。现居台湾的崔姓居民大多是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而去的,现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陆解放,崔氏一些成员随国民党迁移至台湾,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崔书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还有一些崔氏成员在中国近代时期移居香港和澳门。
自明末以来,东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为谋生的需要,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崔氏与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鲜崔姓也修有家谱。如朝鲜朔宁《崔氏世谱》,三编,总目一卷,崔鹤九编,1913年朝鲜铜活字本,4册。该谱以崔天老为始祖,崔善甫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编,各编又分上下,皆世传。末册版心刻“朔宁崔氏谱总目”,内载行状、墓志等。
人口分布
先秦时期,崔姓一直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
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大凡崔姓寻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汉至宋,官宦不绝。
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连国姓李氏也屈于其后,可见崔姓的辉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为显耀,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
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
宋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陕西、河南,这三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山东、广东、安徽、江苏四省。河北为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总人口的24%。当时的冀、豫、秦地区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3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河北,这四省崔姓大约占崔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两省。江苏省的崔姓人口约占崔姓总人口的24.6%,为崔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崔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鲁冀晋、南方江苏两块崔姓人口聚集区,崔姓重心向东漂移。
当代崔姓的人口已达到42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河南,这三省的崔姓占崔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关内鲁冀豫、关外黑吉辽两块崔姓聚集地区。自明朝600年期间,崔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东北的崔姓迅速增长。崔姓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豫晋、冀京津、黑吉辽、内蒙古大部、陕西大部、甘肃东端、鄂皖苏北段,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4%,居住了大约7l%的崔姓人群。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端、内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中部,崔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6%,居住了大约14%的崔姓人群。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崔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山东。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博陵郡:东汉朝
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
蠡县)。东汉建安末期改为博陵郡。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为博陆县。西晋时期改置为博陵国,治所在安平(今河北
安平县),其时辖地在
瀛州、
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县、
饶阳、安国等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又改为博陵郡。隋、唐两朝时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晋朝时期的博陵旧地,而是在今河北定州一带地区。
荥阳郡: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分河南郡置为荥阳郡。西晋时期曾被设置为国,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
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
原阳县地。
清河堂:以望立堂。清河崔,是在清河土地上成长壮大的一支崔姓家族。清河崔姓家族家规森严,自我要求很高,历经两汉200余年,逐渐形成“诗书传家、积极进取”的门风。南北朝时期,“清河崔”一举成为士族之首,被尊称为“清河大房”,还衍生出“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分支。隋唐时期,“清河崔”将积极进取的家族传统发挥到淋漓尽致,抢先适应了全国大一统的政治新局面和科举取士的社会新要求,不断推出政治新人,成为朝政的最中坚力量。仅有唐一朝,“清河大房”就出现了11名宰相,5名状元。从崔意如算起,“清河崔”已存世2200余年,其中在中国门阀政治兴盛的700余年里,“清河崔”一直是士族阶层的突出代表。在《世本》、《元和姓纂》、《万姓统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等古今姓氏专著中,以及在数以万计的中华崔姓谱牒中,清河郡历来都是排名第一的历史郡望,清河堂历来都是排名第一的崔姓堂号。
博陵堂:以望立堂。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北方著名大族,与清河崔氏同属世家大族中最尊贵的“五姓七望”(五姓七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历史上,崔氏出将入相逾40多位,仅唐代就有宰相27位(37任),其中博陵崔氏16位(22任),至此崔氏成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荥阳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
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宗祠楹联
北亭崔氏宗祠位于
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北亭村渭水大街14号,该祠堂始建于清代
光绪四年(1878年),分别在1997年、2008年重修。总面阔30.46米,总进深52.47米,占地面积1602.58平方米。该公祠三路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祠前有开阔地坪,立有旗杆夹石一对。大门门额镶木匾阳刻“崔氏宗祠”四字,两边有钟鼓楼、青云巷,左路青云巷石额阳刻“礼门”,右路青云巷石额阳刻“义路”。大门前一对抱鼓石。中堂梁架正中悬刻“大衍堂”木匾,上款“光绪四年戊庚岁”,下款“1997年仲春”。天井铺条形花岗岩石条,后堂设前廊,后堂衬祠天井处有一口古井。2008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崔氏宗祠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保存完整,对研究番禺古代祠堂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员岗崔氏宗祠是祭祀崔氏祖先崔诚之的祠堂,始建于明朝
万历年间(1573—1620),清朝
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重修。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中书舍人
崔琳、及其弟子詹事崔珪、光禄卿
崔瑶三弟兄。崔琳官至
太子少保,崔珪官至
太子詹事,崔瑶官至光禄卿,时号“三虎”,因官阶都在三品以上,又号称“
三戟崔家”。
下联典指唐代博陵安平人
崔玄暐及其弟崔昪、子崔琚、孙
崔涣、曾孙崔郢五人,人称“五龙”。崔玄暐,明经科进士,历官高陵
主簿、记部员外郎、凤阁舍人、天官侍郎,为官公正廉洁,深得
武则天赏识,长安年间官鸾台侍郎、同
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因诛杀
张易之、
张昌宗兄弟有功,任
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一生以清白著称。崔昪,历官司刑少卿、
尚书右丞。崔琚,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崔涣,长于议论,历官
亳州司功参军、司门员外郎、
巴西太守。
安史之乱中,玄宗逃往四川,他在路上迎接以表示中心,又由宰相
房琯推荐,于是任
黄门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肃宗时,官江淮宣谕选补使,选拔人才,不照顾亲友。代宗时,官
御史大夫,因批评宰相元载而被贬为
道州刺史。崔郢,历
官商州防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监察御史。
一门孝友;三礼义宗。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
崔邠,,字处仁,
进士出身,历官吏部侍郎、太常卿,以耿直知名。他家三代同灶,和睦相处,宣宗曾说他家“一门孝友,可为士族的典范。”
下联典指南梁清河东武城人
崔灵恩,少年时读遍五经,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和“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在魏时官
太常博士,入梁,官
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聚徒讲学时,听者常有数百人,后出任
桂州刺史。著有《周礼集注》、《三礼义宗》《左氏经传义及条例》等,共一百三十余卷。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覆瓯待相;却璧鸣廉。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城人崔琳,受玄宗器重,玄宗曾写下他的名字,用
金瓯覆盖。
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安平人
崔挺,字双根,
孝文帝时官
光州刺史、光州大中正、北海
王司马。为官廉洁,有人送他
玉璧,被他拒绝,说:“过去没有杨震之金,今日岂能有崔挺之璧。”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和睦妯娌;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八行称于众口;三相出诸一门。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密州文学
崔贡,字迁硕、仁和人。端重有学识。大观中诏天下郡县保任士有孝弟睦蠏任邱中和八行者,贡入太学,
司成考验以闻,后授密州文学以卒。乡尊之曰“八行先生”。
中年弍才号大儒;少小博学通百家。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官吏、文学家、书法家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县(今河北省平安)人。十八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等,后举弍才,被荐为宿德大儒,从政有绩,升迁济北相。
下联典指东汉文学家崔斛,字亭伯,涿郡(今河北省平安)人。年十三,通《诗》、《易》、《春秋》,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后官至司徒。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尚书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是著名的
政论家,桓帝时任议郎,后迁司马,出为五原太守,教民纺织。其代表作有《政论》,对当世大胆抨击,为时人称颂。
下联典指后魏司徒崔浩,字伯渊,清河人。诏总理史务,监秘书事,作国书三十卷,立石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
灭族之灾。
——唐·崔颢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人。开元进士。曾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李白《登黄鹤楼》诗中有句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有《崔颢集》。
苏少娣能和妯娌;唐夫人善事姑嫜。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
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佚名撰崔姓宗祠通用联
下联典指宋代观文殿大学士
崔与之的事典。崔与之,字正子,增城人。治绩卓著。谥清献,有《菊坡集》。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
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
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
族谱文献
故居墓葬
崔焘故居,又称崔家大院,始建于明
嘉靖年间,清
道光年间扩建,由上院、下院和客屋院三部分组成,每座大院有房屋100余间。院内有牌坊、祠堂、大厅、花厅、鸳鸯楼、后花园、厢房等。资料显示,崔家大院是道光年间翰林崔焘的府第,最早是由明代翰林崔海兴建的。明清两代,崔家共有5位进士、两位翰林,13人先后任知府、同知、通判等职,可谓诗礼人家,科甲鼎盛,簪缨不绝。崔家大院现存上下两院,有房屋160余间。作为徐州户部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县东黄城墓群,又称博陵崔氏墓群,迄今已有2214年的历史。 2001年2月,东黄城墓群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战时破坏和年久失修,东皇城墓群古石碑、牌坊、塑像等文物散落在民间和墓群表面。
姓氏名人
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崔姓历代名人288名,占总名人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九位,崔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7%,排在并列第二十六位,崔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六十八位,崔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7%,排在第五十九位。
名门望族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
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
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
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避居
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续任鲁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
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字伯基)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
故城县南部)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西汉实为“涿郡安平”,今河北省
安平县),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
清河崔氏和
博陵崔氏,为“
七宗五姓”之首。
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
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
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唐代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知名人物
先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
●晋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崔致远,字孤云, 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晚年归隐,不知所终, 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
崔颢,
汴州(今
河南开封)人,唐代大诗人,官至
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
崔护,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唐代诗人,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
题都城南庄》,有句“
人面桃花相映红”千古传诵。
崔安潜,生卒年不详,字进之,河南人。唐朝末年为忠武军节度使,大臣。
崔琳,唐代贝州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政事开明,开元(公元713—729年)间为中书舍人,累官
太子少保。为唐玄宗器重,曾书其名,以金瓯覆盖之。
崔玄暐,唐代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长安初(公元701年)为天官侍郎,历任
凤阁侍郎、
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
尚书左丞;其子崔琚,颇以文学知名,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其孙崔涣,官至御史大夫;曾孙崔郢,自商州防御史兼
殿中侍御史,升监察于史。后人称五龙。
崔善为,唐代贝州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善天文算历和断狱。曾随
李渊起兵,后封
清河县公。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举进士。大足元年,为
宗楚客称荐,擢新丰尉。神龙中,附楚客、三思,骤迁
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复预讨
韦庶人谋,授
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开元中,拜吏部尚书,终并州大都督长史。史称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封齐国公。
崔宗之 , 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历左司郎中、
侍御史,谪官
金陵。与李白诗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诗一首。新唐书《
李白传》载,崔宗之与
贺知章、
李适之、汝阳王
李琎、李白、
苏晋、张旭、
焦遂为“酒八仙人”(
酒中八仙)。其中崔宗之称为四仙:“四仙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河北故城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累迁御史中丞。景福二年(893),为宰相。与朱温相结,欲倚之除宦官。屡罢政事,均以朱温的支持再起,先后四拜宰相,时号“崔四人”。
崔国辅,唐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宋元
明清
近代以来
崔田民(1912—1991),陕西省
绥德县人。第二炮兵原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崔文斌(1917—1998),陕西省绥德县人。北京军区空军原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崔建功(1915—2004),原名崔日发,河北省
大名县人。昆明军区司令部原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崔嵬(1912年—1979年2月7日),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导演、演员。第一届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崔琦(1939— ),河南平顶山
宝丰人,美国国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
崔毅(1930—2019),原名赵日惠,山东蓬莱人,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政治部原主任、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崔汉,1935年8月生。高级工程师。曾任广西柳州电视台副总工程师。1958年在核工业部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中国爆炸物理电子学科创始人之一。
崔大林(1949—),男,辽宁沈阳人。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
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曾主管中国足协工作。
崔天凯,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第十任中国驻美大使。
崔保安,1948年12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元月毕业于
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现任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亚东,1954年12月出生,河北蠡县人。副总警监警衔。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并于2014年1月23日,当选为上海市高级
人民法院院长。
崔世昌,1954年2月生,广东新会人,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
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崔世昌核数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第十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崔世安,祖籍广东
新会,1957年出生于澳门,第三任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崔世平,崔世安的堂弟。2020年9月11日起,崔世平就任中国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
崔华,中国科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1962年11月出生,四川安县人。
崔朝,1961年5月生,河北
沧县人,
天津市监察局副局长。
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
崔丽,女,1958年出生于辽宁,籍贯辽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崔枫林,男,汉族,辽宁沈阳人,1960年10月出生,1979年9月参加工作,1981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经济师,,现任中共本溪市委副书记、本溪市人民政府市长,拟任中共本溪市委书记。
崔亮(1986年3月24日—),籍贯辽宁沈阳,中国短道速滑项目,男子运动员。2003年的短道速滑加拿大分站世界杯的男子5000米接力赛赢得冠军。
崔茂虎: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局长。
崔文华,男,江苏人,1974年1月28日出生,改变欧美选手垄断举重大级别项目的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人。在三届世锦赛上五夺冠军,填补了中国举重在超大级别上与世界冠军无缘的历史。
崔玉华,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42年2月出生。曾任北大六院院长。
崔子格(Queena),6月25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中国内地女歌手,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
崔若涵,2005年11月0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大陆童装平面模特、儿童演员。2005年11月2日生于北京。
崔健,1961年8月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男歌手、音乐人、电影人。其音乐风格多样,横跨摇滚、民谣、雷鬼、嘻哈、中国民乐、放克及电子乐等曲风。
崔林,1982年4月9日出生于中国黑龙江哈尔滨,中国内地男演员。
古籍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