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威廉·华兹华斯
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作者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湖畔派”的代表作家。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
剑桥大学学习,获
文学学士学位。
生平
1790年去
法国、
瑞士和
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
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作品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
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
原文
中文翻译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歌唱。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直到我登上高高的山冈,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中英对照版
The Solitary Reaper 孤独的割麦女
--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华兹华斯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看,一个孤独的高原姑娘,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在远远的田野间收割,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一边割一边独自歌唱,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她独自把麦子割了又捆,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唱出无限悲凉的歌声,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屏息听吧!深广的谷地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已被歌声涨满而漫溢!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还从未有过夜莺百啭,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唱出过如此迷人的歌,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在沙漠中的绿荫间
Among Arabian sands: 抚慰过疲惫的旅客;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还从未有过杜鹃迎春,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声声啼得如此震动灵魂,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在遥远的赫布利底群岛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打破过大海的寂寥。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她唱什么,谁能告诉我?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忧伤的音符不断流涌,
For old, unhappy, far-off things, 是把遥远的不聿诉说?
And battles long ago: 是把古代的战争吟咏?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也许她的歌比较卑谦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只是唱今日平凡的悲欢
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只是唱自然的哀伤苦痛——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 昨天经受过,明天又将重逢?
Whate'er the theme, the Maiden sang 姑娘唱什么,我猜不着,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 她的歌如流水永无尽头;
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只见她一边唱一边干活,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弯腰挥镰,操劳不休……
I listen'd, motionless and still; 我凝神不动,听她歌唱,
And, as I mounted up the hill, 然后,当我登上了山岗,
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 尽管歌声早已不能听到,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它却仍在我心头缭绕。
分析赏鉴
(一)以画面烘托歌声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诗歌第一节描写年轻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营构了一幅视野辽阔,色彩鲜明,层次清晰,构图和谐的图画。画面的背景由远及近,依次呈现。远景是高原峡谷,明丽秋空;中景是辽阔田野,微风拂拂;色彩是麦浪翻滚,金黄灿烂;近景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是这幅高原收割图的主体和主角。诗人一开篇就把歌咏的对象(劳动者)放在高原田野上,非常高大醒目,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的歌声“好不凄凉”,“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这种“大场面”、“深背景”的描写极富立体感,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吭悠扬,给人以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之感。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二)以鸟声烘托歌声
诗歌第三节写道:“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诗人设想两幅画面,分别两次运用烘托手法来突现姑娘歌声的优美迷人。第一幅图景是夜莺欢唱。在荒凉沉寂的沙漠里,孤独的旅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几乎陷入了一种无助无奈的绝望之中,这时,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夜莺欢唱。对于濒临绝境的旅人来说,这天籁之音无异于一份甘露,一线光明,一眼清泉,一份生意,给人以极大的鼓舞,给人以生的勇气和新的希望。大漠孤魂反衬出夜莺啼啭的温馨宜人,但诗人说夜莺的“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又以夜莺反衬歌声,突出姑娘歌声的鼓舞人心,激活希望的迷人魅力。第二幅图景是杜鹃报春。诗人用赫伯利群岛的荒凉寒冷,用汪洋大海的沉寂黑暗来反衬杜鹃报春的响亮动听,杜鹃声声,驱散了寒冷,打破了沉寂,宣告冬天已经结束,春天就要到来。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啊!字里行间溢露出一种激动和喜悦。诗人又说“杜鹃声声”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再一次反衬出劳动者歌声的激动人心,生机活现的特点。整节诗歌,两次类比设喻,两次烘托映衬,通过极富形象感的画面,引发读者的诗意联想,让读者在美妙的想象中去体味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孤独的姑娘,辛勤的劳动者,她的歌声“暖人心房”,“动人心肠”,传达出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礼赞,对困厄的藐视,这不正是我们跋涉人生所需要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吗?
(三)以猜测烘托歌声
诗歌第三节前半部分描写诗人对歌声的猜测感悟。“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对于一个不期而遇的普通劳动者,对于一个孤独的收割人习以为常的歌唱,华兹华斯能保持一份平等关爱,一分真挚善良,一份设身处地的理解体察,这正是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高尚情操所在。他听出,他猜想:姑娘也许在为过去哀伤,为不幸悲叹,为战争垂泪;也许是为司空见惯的生活而歌唱。她歌唱过去,她歌唱未来,她歌唱劳动,她歌唱自然,她歌唱痛苦和忧伤,她歌唱幸福和希望……“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她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像脚下的大地一样质朴、沉实,像田野麦穗一样充实、坦荡,像深秋高空一样宽容、忍耐。她用歌声来面对生活,她用劳动来建立尊严,她用胸怀来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她就是这样一位坚忍顽强、朴实乐观的劳动者,一位可敬可赞的好姑娘。诗人一气铺排,对她的歌声所包含的内容作出种种猜测感悟,引领我们在歌声中、在想象中去了解一个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善解人意的体察,丰富复杂的内容,巧妙地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情意蕴,让我们透过歌声,了解到一个劳动者的高贵的灵魂。我们心间,有孤独的收割人作伴,我们一生不孤独。
(四)以感受烘托歌声
诗人特别注重从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这个角度来体察劳动者的歌声,以自己的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优美迷人。第一节诗人以旁观者或过路人的身份提醒劝告读者,“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无声无息,不动声色,别打搅了沉醉在劳动和歌唱当中的姑娘。只管看,只管听,看高原秋空勾勒出的劳动者的美丽剪影,听回荡幽谷,好不凄凉的收割人的优美歌声。“你看你听”的小心提醒,或站或行的静观默察,这些独特心理感受无一不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人肺腑,沁人心脾。诗歌第三节后半部分简直把诗人那种沉醉不醒,痴迷神往的神态写绝了。“我凝神屏息的听着,听着,/直到我登上高高的山岗,/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诗人聚精会神地听,漫不经心地走,完全沉浸到了劳动者的忧郁凄美的歌声里,不知不觉已登上了高高的山岗。当他意识到姑娘已从他的视野中消失,歌声已从他的耳际消逝时,他的心还长久地沉浸在歌声美妙动人的世界里呢!真是“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读着这些情真意切的诗句,我们何偿不被诗人的痴迷,姑娘的深情所深深打动呢?诗歌第二节写歌声“动人心肠”“暖人心房”,第三节写诗人丰富多彩的联想感悟,其实都是以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艺术感染力。在此不一一赘述。
诗歌风格
开创性的诗歌风格
1798年华兹华斯与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他详细地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诗歌创作原则。在《孤独的收割人》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就是他的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他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对
雪莱、
拜伦、
济慈都有影响,为
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