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语,又称词根语、孤立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
词形变化(即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
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
虚词和固定的
词序来表达
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但却有丰富的意境变化。
从
类型学角度来看,
语言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可以按声调分为
声调语言、语调语言;按主语(S)、动词(V)和宾语(O)在简单
陈述句中的位置来划分为如SVO型(主-动-宾)、VSO型(动-主-宾)、SOV型(主-宾-动);按结构化的方式不同分为话题
结构化语言、焦点结构化语言;孤立语、
屈折语、黏着语、
多式综合语这种分类方式所采取的标准主要是看一种语言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词型的变化来体现语法意义。
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纯属于某种
结构类型,例如俄语是典型的
屈折语,但是也用语序和虚词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但是也有少量的黏着和屈折的成分。
汉语的发展过程是由
综合语发展到分析语。我们试用构词方法来看,古语大都是单字词(除了少数
联绵词外),例如,查查从“马”字部的汉字,可发现各类“青马”、“黄马”、“
白马”……等等不同类属的马,古时都是用具综合语特色的单字词表达:
具综合语特色的古汉语单字词占版面的空间的确是少很多,但如果要全记得并纯熟应用这些单字词,难度会比学习具分析语特色的多字词高很多,而且汉字/词的数量也会无止境的增加下去,因此,这种方法渐渐发展到尽头。汉语改用分析语的方法,用有限的字构成无限的词,而放弃了为每个词造一个新的单字的做法。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汉字的数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下去,新词均用既有的旧字构成,因此很多词均能顾名思义,懂汉语的人学习新词时不一定需要查词典,因此,中文词典的改版密度,也远远不及
英文词典来得频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