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山
重庆合川学士山
学士山在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与城区隔嘉陵江相望。学士山海拔约300米,山顶面积约200平方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学士山就是因深厚历史底蕴而让合川众多百姓知晓。
地理位置
简介
学士山位于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街道佛耳村境内,在合川北城区嘉陵江对岸的东城半岛,嘉陵江和森楷路绕山下而过。
学士山东瞰白塔坪,北临钓鱼山,西面和南面与合川城区相望。
景点
八角亭
八角亭又名养心亭。据《合川县志》等史料记载:八角亭始建于北宋嘉祐初年,由合州人张宗范所建,理学家周敦颐书题“养心亭”,并在亭内著书立说。宋元之间,八角亭毁于战火。明成化三年(1467年),合州知州唐珣在旧址重建八角亭,并以亭为祠,绘周敦颐、张宗范像于祠壁上。
今存八角亭,通高18米。台基平面是八边形,每边常4.4米。底层为十二边形石砌墙体,高6.5米;两面对称设门,门上横额刻有“养心亭”三个遒劲的楷书。亭身呈八边形,层层逐檐上收。故塔身立体轮廓呈现锥形,娟秀挺拔。亭角高啄,参差错落,不相对应,这是罕见的巧妙设计的奇观。亭内中空,楼层间有木梯盘旋相接,梯窄且陡,沿着梯子而上,每层八方皆有窗。游人从窗口眺望,山光水色,一览无余。
八角亭(养心亭)1980年被合川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敦颐曾任合州通判,他在学士山麓办州学,在为养心亭落成而作的《养心亭记》里,第一次提出了鲜明的理学命题“予讲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成为后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核心道德追求的直接来源。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九月左右,这一年周敦颐40岁。他的官衔由“大理寺丞”升迁为“太子中舍”,并由仁宗皇帝御笔钦点,差了他一个新的职事“佥书合州判官”。合州,北宋时的行政区划划在涪江流域,属“川峡四路”的梓州路管,辖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五县。“衔”是官阶,是品级的象征,不是实职;差遣你个某某职事,才是你的实际职务。这次周敦颐得到的“佥书判官”,就是他的职务。
周敦颐十一月抵达州的所在地合阳〔今合川〕,顾不得车船劳顿,立马上任对属地进行了10日的巡视,他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也许是对周敦颐这种雷厉风行作风的一种奖励,也许是朝廷对没有进士出身但又有真才实干官员亏欠的一种补偿,在周敦颐到任后不久,朝廷的加封令又到了,官衔由“太子中舍”转升“殿中丞”,赐五品官服。
周敦颐在合州任职四年多,其中一段时间知州位空缺,他还代行知州事。然而史志对他在合州任职期间的事迹却未留下什么陈述,但从当年周敦颐和一些亲朋好友及学生的诗赋、通信往来中,我们仍能找到不少讯息,为还原他那段为官经历还是有所帮助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敦颐在合川的4年多时间里,呕心沥血,非常繁忙且卓有成效。
周敦颐的下属铜梁县令、成都人吕陶对他为官合州那段经历,在临别赠言时曾有一段评述:先生为政原则性非常强,抚而不柔。对善良百性,表现出一种博爱与平易近人;对作奸犯科之人,却表现出一种威严,如快刀健斧;在拯救危难之际,却表现出敢做敢为勇于负责的精神。正是由于周敦颐办事公正,执事以济众为怀,则“公生明,廉生威”,所以合州人民对他心悦诚服,甚至会有“一州之事,如果未经周敦颐之手,其他官吏都不敢做决断。在周敦颐调离时,合州人纷纷前来道别,士大夫皆以诗文相送。这都是吕陶的亲所见闻。而在周敦颐离开合州后不久,就有人为他在合阳南惮这个地方建起生人祠来纪念他。合川至今还有不少纪念周敦颐的建筑物,比如“养心亭”、“濂溪祠”、“爱莲巷”、“书院街”和“书院路”,都是因人而得名。
说起“养心亭”,这里有段故事。合阳士绅张宗范作为周敦颐的弟子,一方面做出了捐办学校的善举,另一方面积极协助老师办学,被列为北宋乡贤之楷模。这让张宗范十分自豪,为纪念他和老师的这段办学经历,他将改建为州学的自家花园后的小山命名为“学士山”,并请能工巧匠在山顶修了一座八角亭,便请老师为该亭题名。这里环境优美,甚是幽静,周敦颐觉得是一处平心静气的好去处,于是为其题写匾额“养心亭”。书毕,并意味深长地解释说:“人,贵在养心也!”
张森楷墓
张森楷(公元1858~1928年),著名实业家、史学家、晚清举人,字元翰,号式卿,晚年号端叟。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出生于合川双凤场(今双凤镇)大田坝,后随父迁居于合川安全乡八庙场(今狮滩镇柳寨村)榨房院子,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青年时光,考中了秀才、举人。曾入成都尊经书院读书,后在合州、成都、雅州、邻水等地讲学,曾担任成都大学国史教授,参加过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
在发展实业方面,张森楷在合川大河坝(今太和镇)创办四川省蚕桑公社,引进良桑种植和新法养蚕缫丝技术。年植良桑7万株,发放蚕种5000余张,年产英雄牌生丝200余担,是合川乃至四川现代蚕桑业先驱。在史学研究方面,先后编撰《通史人表》269卷,《二十四史校勘记》(又名《读史质疑》)300多卷,《合川县志》83卷、200余万字,撰写完成《四川通志》中的《历代地理沿革表》和《历代职官沿革表》、《史记新校注》133卷。一生著作27种、共1134卷。
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森楷病逝于北平。第二年春,著名爱国实业家、合川人卢作孚出资,将张森楷遗体由北平运回合川嘉陵江边的学士山安葬,各界人士为之公祭,并建堂立祠,永留纪念。后抗战爆发的1942年,家人将其墓迁建于今狮滩镇境内,迁葬于渠江江畔的合川区狮滩镇柳寨村六社的一条乡村道路边。如今的柳寨村,村民均以实业家、史学家“张举人”安葬于此而自豪。张森楷墓也因此基本保存完好。
现在,为了纪念张森楷先生的卓越业绩,合川已将学士山下的一条全长约1.3千米、宽26米的学士路,改名为森楷路。
甘泉洞
在学士山南麓,有一处掩映在林木与藤蔓之间的天然岩洞。在这个天然岩洞洞顶的石缝中,有两个天然泉眼,两股终年不绝的甘泉从两个天然泉眼中源源不断滴出。于是,人们便称这个甘泉滴淌的天然岩洞为甘泉洞。因甘泉洞中的甘泉像乳汁一样甘甜,人们又给这里取了一个十分美妙的名字——甘泉滴乳。
作为“合川八景”之一的甘泉滴乳,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名扬合川乃至重庆。甘泉洞长约10米,进深约7米,它背靠学士山,毗邻钓鱼城,面朝一沟层层叠叠的水田。甘泉洞内,有一口六边形老石缸,洞顶的两股甘泉就叮叮咚咚滴进这个石缸里。据当地人讲,在洞顶两个泉眼处,以前凝结着一对乳房一样的钟乳石,甘泉就从钟乳石的“乳头”中滴出。而令人遗憾的是,那对丰满而迷人的“石乳房”,却在解放前夕的一个晚上被一个洋人挖走了!所幸的是,洋人只挖走了那对“石乳房”,而未能盗走甘泉的泉根,两股甘泉依旧从两个泉眼处源源不断地滴出。
因甘泉洞有宽敞的洞厅和神奇的甘泉,从明代开始这里就修建了寺庙。到了清代,这里又修建了说书的茶楼和唱戏的戏台。清代诗人张乃孚曾这样描写甘泉滴乳:“灵岩闩石洞,德水纪实甘泉;势未倾三峡,源疑泻九天;醍醐清共颌,琼液润同煎;若遇陆桑草,名应第一传。”抗战时期,许多国府要员登临钓鱼城后,少不了参观钓鱼城附近的甘泉滴乳,有的甚至还在甘泉洞小住了几天。解放后,这里寺庙、茶楼、戏台等建筑却大多被破了“四旧”。现在看到的“甘泉道院”,则是几年前恢复重建的,而甘泉洞内的两股绵绵不绝的甘泉,却依然是那样清爽、那样甘甜。
甘泉寺
周敦颐去世后,合州州学日趋没落,养心亭历经风雨,屡遭兵燹战火。明成化年间,合州知州唐绚在旧址上重建养心亭,并在亭内墙壁上彩绘了一幅周敦颐画像,表示他对周敦颐的景仰之情。清光绪年间,合州地方官员在八角亭附近修建甘泉寺,雕塑了一尊周敦颐的塑像,香火兴旺。民国初年,当地乡民在养心亭下偶然掘得一个岩洞,洞内滴水叮咚悦耳,清冽甘甜,称为“甘泉滴乳”。
如今甘泉寺已圮,前些年人们在甘泉洞的岩石下,建有一座全真教派的甘泉道院,里面塑有众神像。作为重庆市依法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甘泉道院里面塑有众神像,设置了朝拜活动设施,供善男信女使用。
学士山公园
合川将学士山规划为一座城市公园。八角亭所在的学士山由于地处合川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心地带,其核心的地理优势注定了它将成为未来合川的重点打造对象。据了解,在规划里,将围绕八角亭依山修建学士山公园。公园规划总面积约300亩,其中绿化面积占到了250亩,公园除规划一座约10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外,还完善了停车场,瞭望塔,观景木构架等硬件设施。公园依山傍水,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结合山、水、树、景等资源,为市民打造一座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作为城市中心的公园,学士山公园将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体现理学文化,展现宋代风格为主题,突出几位文人雅士在此传道授业等人文内涵。以周敦颐理学文化和养心亭历史遗存为核心,将学士山公园打造成为集中休现理学文化及宋代人文、历史的载体,与钓鱼城相呼应的名符其实的“宋代公园”。以水为核,融山、水、林、文为一体的山水格局必将成为整个城市的新兴亮点。
届时,伫立于学士山之巅,嘉陵江水浩浩荡荡的在脚下直奔长江,看东呼应“鱼城烟雨”;看南与净水寺相戏,灵塔悟禅;看西与梁洞遥望,二仙说道;看北东渡大桥长虹飞跨,江面帆只停泊。它将用它的禅理洗去都市的铅华,洗礼众人的阴霾,宁静整座城市的喧嚣。
交通指南
自驾:合川北城过合阳嘉陵江大桥前行500米到;合川南城过南屏嘉陵江大桥前行400米到。
公交:乘公交707A、707B路,在八角亭站下车,再上学士山。
最新修订时间:2018-08-17 12:10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简介
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