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性教育
全面性教育名词
学校性教育是指通过正规的教育途径向儿童和年轻人提供与权利、关系和性与生殖健康有关的适龄的阶段性教育,并提供社会性别的视角。
定义
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Revised Edition)(以下简称《纲要》)中将学校性教育定义为,通过正规的教育途径向儿童和年轻人提供与权利、关系和性与生殖健康有关的适龄的阶段性教育,并提供社会性别的视角。
也有学者认为,学校性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场所、以大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的性科学教育活动。它根植于性科学,从生殖生理、临床性医学、性心理行为学、性社会文化学、性哲学、性伦理道德学和性美学等学科分支中汲取大量营养发展而成。
开展学校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
我国的法律政策明确要求学校开展性教育
我国政府在过去四十年中颁布并执行了与学校性教育有关的各项法律和政策,涉及学校卫生和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德育、安全教育、艾滋病病毒预防教育以及儿童预防性侵害教育等方面。
2011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要求提高适龄儿童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加强面向儿童的生殖健康服务,规定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指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青少年性发育和性行为提前及其风险
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的性发育年龄逐渐提前。一项对我国九个城市儿童青少年性发育的大规模调查认为,当今中国女孩及男孩性成熟年龄呈年代提前趋势。我国青少年的性态度日渐开放,婚前性行为比例较高。然而我国青少年对性的理解十分有限,一项全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青少年(15~19岁)中只有不到40%的人知道紧急避孕方式,而低于15%的人具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基本知识。由于缺乏必要的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大部分性活跃青少年在性行为中不采取保护措施。无保护的性行为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面临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和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内的性传播感染的风险。每年我国有1300万人流产,其中一半以上是25岁以下的女性。青少年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正由过去的血液传播为主逐步向性传播和静脉注射毒品传播为主转变,且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性别暴力与校园欺凌
儿童性侵害和校园欺凌对儿童和年轻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是,目前我国学校普遍缺乏关于预防性侵害和校园欺凌的教育。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开展多部门合作,防止并应对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
重要性
学校作为儿童接受教育,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合,在为年轻人提供性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证明,学校性教育的开展不会增加年轻人性活动、风险性行为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反而有着积极影响。使用明确的、以权利为本的方式开展全面性教育,会对年轻人的知识和态度产生短期的积极影响,包括增加对性关系中个人权利的知识;增加与父母关于性和人际关系的交流;减少基于社会性别的校园暴力和欺凌的发生几率;有效降低年轻人发生风险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性别暴力的几率。在当前艾滋病病毒、性传播感染、非意愿妊娠、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和社会性别不平等依然严重威胁年轻人的福祉的背景下,学校性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性教育的积极影响
当前,艾滋病病毒、性传播感染、非意愿妊娠、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和社会性别不平等依然严重威胁年轻人的福祉。在此背景下,学校性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Revised Edition)中众多研究证明,学校性教育的开展不会增加年轻人性活动、风险性行为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反而有着积极影响,能够增加年轻人对性关系中个人权利的知识;增加与父母关于性和人际关系的交流;减少基于社会性别的校园暴力和欺凌的发生几率;有效降低年轻人发生风险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性别暴力的几率等。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学校性教育的开展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校性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改变青少年的性观念和性行为。
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
相关研究显示,学校性教育课程的开展对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特殊儿童的性健康知识水平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小学性教育课程可以提高儿童性健康知识水平,增进其对预防艾滋病病毒相关知识的了解;对初中生进行全面的性教育课程教育,能够显著地提高他们的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消除他们对于安全套使用的认识误区;大学生在接受性教育课程学习之后,在避孕方式、月经和排卵等方面的性知识知晓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此外,对特殊儿童进行性教育课程干预后,他们的性健康知识和生活技能都得到了提升。
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性观念
已有研究证明,学校性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性态度,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学会保护自己,提高安全性行为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学生传统性别刻板印象水平,提高性别平等意识,改善其对性少数人群、艾滋病病毒的歧视态度;还可以显著提升初中生和特殊儿童的性心理健康水平。
有助于改变青少年的性行为
在关于大学生和未婚青年的调查中,接受性教育课程干预之后,他们采取避孕措施和安全性行为的比例均得到升高;关于特殊儿童的研究显示,性教育主题的教学活动形式可有效改善低年级学生的自我保护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在十年的小学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小学性教育课程可以改善流动儿童的健康行为。还有对小学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性教育课程后的调查发现,其自我保护能力等有显著提高。教育后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性教育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且在整个性教育干预研究阶段,未发现学校过早发生性行为现象增多的情况。由此可见,开展学校性教育是必要且有效的。
学校性教育的课时安排
学校作为教育的正规途径和重要力量,开展性教育有其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学校性教育,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性教育有关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大纲,并且指出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每学期应该安排6~7课时。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且无法监管的境地。由于性教育在健康教育中只占很少的部分,健康教育的课时都得不到保障,就更不用说性教育课时了。在学校教育中,性教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推进缓慢,课时十分缺乏。
国内学校性教育的课时安排
尽管在我国学校推进性教育困难重重,但部分学校已经开始推行性教育课程的试点教学。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为例,课题组从2007年开始从事儿童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并将性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定位在基于课程的学校性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刘文利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将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本土化,制定了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和教学计划,有着较为完善的教学框架。在“家庭与朋友”、“生活与技能”、“性别与权利”、“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和“性与生殖健康”6个单元中,按照学生年级分别制定了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学时和教学进度方面,读本的6个单元分别都有2个主题:秋季学期讲授前3个单元的6个主题,春季学期讲授后3个单元的6个主题,每个主题的讲授时间都是1学时(40分钟),每学期安排6学时,一学年共计12学时,一年级至六年级共72学时。课题组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学时的教学是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而且72学时也是学校可以提供的学时量。
其他国家学校性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
以新加坡为例,为了切实地提高性教育的质量,新加坡教育部在性教育方面做出了长久的努力,在收集了专家、心理治疗师、医生、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意见后,通过多年的探索出台了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性教育框架和“成长岁月计划(The Growing Years Programme)”、“授权青少年计划(The Empowered Teens Programme)”两个性教育计划。制定专业的性教育计划是新加坡学校性教育体系的重点,它规定了学校性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课时安排等,要求学校从其批准的外部提供者小组和提供者的课程中选择内容,以补充学校的性教育计划,还强制各个中小学对学生实施规定课时的性教育。
以“成长岁月计划”为例,该计划包含多个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资源包,每个教学资源包又包含多个单元主题,同一单元主题又囊括了多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如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教学资源包是“好奇心灵(第二版)”(Curious Minds,2nd Edition),其中包含的单元主题有:“天哪,我正在改变!我是谁?我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等,每单元安排2~4个课时,每课时30分钟。中学的教学资源包又分为中学低年级阶段和中学高年级阶段两部分。中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资源包是“青少年时期(第二版)”(The Teenage Years,2nd Edition);高年级阶段的教学资源包是“理智与性行为(第二版)”(Sense &Sexuality,2nd Eition)。其中包含的单元主题有:“真实的自我(The Real Self)、关于爱(Lessons about Love)、在十字路口(At the Cross-roads)等,计划每个单元安排1~2个课时,每课时60分钟。
学校性教育的内容
学校性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等生理方面的内容,而是涵盖了性的生理、心理、价值观、态度、文化、社会和权利等许多方面。2018年,联合国发布了《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明确提出了性教育的八大核心概念和具体内涵,基本涵盖了5~18岁人群的性教育课程所需要包含的所有主题,包括以下几点:
学校性教育师资培养
我国学校性教育相关学术机构在培养性教育人才方面经历了3个阶段的转变。
第一阶段的培养以开设独立课程为主要形式,所有在校生都可以根据兴趣和发展规划选修相应课程。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性社会学》课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次公开且得到校方认可的与性有关课程的设立。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在全校开设了“性健康教育”公选课。进入21世纪后,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先后开设了着眼于性健康、性别研究等内容的专题课程,旨在培养性教育领域的储备人才。但这类课程大多因为相对独立而缺乏完整的培养体系。
第二阶段的培养以开设选修专业和培养相应方向的硕博研究生为主要形式。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为本校师范生创立性教育辅修专业。该专业为北京市中小学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性教育教师,但目前已停止招生。2010年,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面向在校学生开设性教育辅修专业。以上两所学校主要是关注本科生的培养。此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成都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性教育领域的专家都通过招收研究生的形式培养了一批性教育领域的研究型和实践型人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线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阻隔,为学校性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三阶段也正是以在线课程为载体,实现了大规模远程的性教育人才培养。自2016年起,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疾控局、昆明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先后开设了一系列性教育相关在线课程,应用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开展教学。方刚等性学家及其研究团队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也将远程培训作为干预方式之一,培养了一批一线教师中的性教育人才。
我国学校性教育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性教育虽渊源颇深,但是传统社会中对“性”的理解仅停留在医学角度,缺少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内容。我国自汉朝建立了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一直到宋程朱理学再至20世纪初,对性的态度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松到紧、由肯定人的性到“存天理、灭人性”的复杂过程。其中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性控制较为宽松的年代,其他时期的“性”在我国都是一个禁区。
进入20世纪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教育界率先对性教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和教育实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前,教育界许多学者纷纷参照外国的性教育经验译著、编著、立著,阐明性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如何进行性教育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其间大量的性教育学术论文、性教育文章在教育刊物和社会综合刊物上发表。
1949年之后,周恩来总理及一些学者倡导实施科学的性教育,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性的意象从文学、影视、戏剧、歌曲、美术甚至诗歌中被扫荡一空,这种气氛也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975年以后,性“禁区”逐步被打破,对开展性教育的认识稍微有了提高。1979年底,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小学生卫生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要加强青春期卫生教育”的要求。1988年8月24日,国家教委和计生委发出《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已把青春期教育正式纳入中学教育的内容。之后,中国性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计划中得到落实
尽管性教育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学校体系中设置,但一些城市的学校利用生物课、思想品德课或者专题讲座开展了性教育。
(2)开展教育试验
1980年,上海市教育局正式在个别中学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试点工作;1981年,北京七中校长刘凤梧在校内发起组织了一个“青春萌动期教育科研小组”,探索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规律;沈阳市教科所于1987年上半年开始在一些中学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试验。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学校的教师在性教育这块土地上默默地耕耘,大胆地探索。
(3)编写教材
1987年3月,由姚佩宽主编的《青春期常识读本》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青春期性教育的学生用书。1987年底,北京市教育局把开展青春期性教育试点学校的经验汇集到一起编辑成书,1988年8月正式印刷成《青春期健康教育》(试用本),作为全市中学使用的教材。
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也逐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3年,国家教委发布了文件,提出《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规定应进行“性心理与卫生”的教育,不过这方面的工作一般还只是以讲座形式进行,缺乏系统性与广泛性。此后华南师大、首都师大、华中师大分别在1989、1990、1995年开设了性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清华大学连续多年聘请北京医科大学的教师开设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系列讲座与咨询,目前部分医学院校中已开设了性医学的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满足高等学校的急需,于1995年首次出版了高等学校性教育课程的教学用书《性科学与性教育》。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为培养中学青春期教育的师资又创办了性健康教育辅修专业(学制为两年半)。2000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性科学协会。
目前,我国学校性教育总体上是“雷声大、雨点小”,依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通过学者、教师、性教育工作者等人员的不懈努力,全国许多沿海地区和主要城市的中小学和高校已经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起了形式各样的性教育实践和研究,已经出版发行了大量的性教育教材,并有不少学术论文和专著出版,社会各界对于学校性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然而,依然存在着:性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不够系统完善,各自为政;师资薄弱,仅是个别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兴趣在探索;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仅作为其它课程的一个章节;偏重于生理卫生的知识;成效不显著,学生渴望了解性知识,但课堂影响不深刻,与实际相去甚远等问题。学校性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还是任重道远。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提及了学校性教育及相关内容。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首次采用“性教育”一词,并明确指出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5修正)等法律也指出应开展加强青春期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五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条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三十五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完善安保设施、配备安保人员,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在园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学校、幼儿园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第八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并采取措施保障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
对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辍学未成年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将其送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第九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卫生保健和营养指导,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卫生健康部门应当依法对未成年人的疫苗预防接种进行规范,防治未成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加强传染病防治和监督管理,做好伤害预防和干预,指导和监督学校、幼儿园、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机制。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以及精神障碍早期识别和诊断治疗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十二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关爱、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十三条
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接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在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提及了学校性教育相关内容,指出了学校性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一) 接受和参与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升保护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意识。
(二) 了解同性和异性生殖器官的构造、特点和相关功能。
(三) 了解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育,女性月经的发生、特点,男性的勃起和遗精等知识。
(四) 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带来心理变化,对异性产生爱慕感,需要理智客观地认识自我和他人,树立正确恋爱观,认识到恋爱、婚姻与身心成长、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五) 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保持外阴卫生,提倡每天清洗外阴;避免穿着紧身裤,应选择柔软舒适、透气性好、易于吸汗的棉质内裤等。
(六) 过早发生性行为、早孕或人工流产,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极大伤害。不安全性行为可带来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青少年要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拒绝性骚扰、性诱惑和性暴力。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性与生殖健康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三(5~6年级)
水平三(7~9年级)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单元: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水平四(初中阶段)
疾病预防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水平五(高中阶段)
疾病预防
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4~6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初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高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学习健康的异性交往方式,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当遭到性骚扰时,要用法律保护自己。
相关国际文件
一些国际文件也为学校性教育提供了指导意见。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为在世界范围内深入开展基于学校课程的性教育提供了指导和技术支持。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IPPF)分别发布了《欧洲性教育标准》(Standard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in Europe)和《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全面性教育框架》(IPPF Framework for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为学校性教育提供了目标和框架参考。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与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共同发布了《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这是联合国第一次针对性教育提出的系统的技术纲领性文件。第一版《纲要》提出并倡导“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CSE)应作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为所有儿童和青年提供“全面性教育”,保障其人权。
2018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总结新的循证研究,发布了《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Revised Edition),呈现了最新的研究数据,回应当代年轻学习者的需求,并为寻求解决这些需求的教育系统和实践者提供支持。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Revised Edition)中明确指出学校在全面性教育的开展中起核心作用。在学校开展全面性教育的优势包括:学校领导有权力从多方面着手建立具有保护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基于学校开展的项目在预防艾滋病病毒和确保年轻人获得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方面是一个非常经济有效的方式;学校作为社会支持中心,可以将儿童、父母、家庭、社区与其他服务(例如,健康服务)联系起来。学校性教育应成为让年轻人参与学习并塑造他们未来的性与生殖健康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应与社区、家庭等多个环境结合。
《纲要》的发布旨在指导各国开发适合当地国情的性教育课程,它为在世界范围内深入开展基于学校课程的性教育提供了指导和技术支持。《纲要》将“全面性教育”定义为一个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的意义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使儿童和年轻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全面性教育培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帮助儿童和年轻人学会思考他们的选择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终其一生懂得维护自身权益。2018年修订版《纲要》中,将“全面性教育”的基本内容框架分为8个关键概念(在第一版《纲要》的6个关键概念基础上做了更新与调整),分别为:关系;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理解社会性别;暴力与安全保障;健康与福祉技能;人体与发育;性与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每个核心概念下又细分若干主题并划分了4个学习年龄段(5~8岁;9~12岁;12~15岁; 15~18岁及以上),适用于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习者。
《欧洲性教育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和德国联邦健康教育中心(Federal Centre for Health Education,BZgA)于2010年联合制定了《欧洲性教育标准》(Standard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in Europe),试图为欧洲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教育和卫生机构以及专家们提供指导和参照。
《欧洲性教育标准》提出了“全人性教育”(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的概念,将性教育定义为“关于性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和身体等多个层面的学习过程,从儿童早期开始一直贯穿青少年和成人期。其目的是支持和保护儿童与青少年性方面的发展。性教育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年轻人掌握信息和技能,并建立积极的态度,从而能够享有安全和令人满意的关系,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健康负起责任。性教育让年轻人能够做出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选择,为一个关爱和公平的社会做出贡献。所有儿童和年轻人都有获取适龄的性教育的权利。”其将性教育分为8个主题:人体和发育;生育;性;情感;关系与生活方式;性健康与幸福感;性与权利;性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并将学习年龄阶段划分为5个(0~4岁;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及以上)。
《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全面性教育框架》
2010年,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IPPF)发布《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全面性教育框架》(IPPF Framework for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旨在通过提供针对全面性教育的基本计划框架,来激发思考和引发讨论,也有助于为新的全面性教育政策和计划的制定提供信息。它将性教育划分为7个主题,分别是:社会性别;性与生殖健康和艾滋病病毒;性权利和性公民;愉悦;暴力;多元化;关系。
学校性教育的教学材料
我国学校性教育的教学材料
《中学性教育教案库》
《中学性教育教案库》是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全国30多位性教育教师及性别研究学者共同完成。此书以“赋权型性教育”为理论基础,例举的120个教案涵盖了中学性教育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便于教师开展性教育教学工作。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是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文利。全书从人类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三个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性教育。
本书共分15章,书中涉及我国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所关心的一系列有关性的主题,并提供了相关的必要信息。本书以人生全程为主线,涵盖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结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各种性困惑,对青春期的性发育、恋爱与婚姻、性行为与性反应周期、怀孕与避孕等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对于性别平等、性少数群体、性传播疾病等也进行了论述。本书供全国各高等院校学生以及性教育工作者使用。
其他国家学校性教育的教学材料
英国中小学“性与关系教育”教材
英国的性教育体系一般被称为“性与关系教育”。2000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门发布了《性与关系教育指南》(Sex and Relationships Education Guidance),其明确了性教育的覆盖范围应为所有公立学校的所有学生。自性与关系教育发起之后,英国出现了诸多类型的、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教材。英国的性与关系教育教材是各个地区根据《性与关系教育指南》(Sex and Relationships Education Guidance)的要求结合当地需求选择的。在英国,被选用较多的教材是《妈妈下了个蛋(Mummy Laid an Egg)》、《我从哪来?(How Did I Begin?)》和《我们一起谈谈性(Let’s Talk About Sex)》。这三本教材已被伯明翰(Birmingham)、伍斯特郡(Worcestershire)等16个地方议会通过,作为当地的性与关系教育教材。其中,《妈妈下了个蛋(Mummy Laid an Egg)》和《我从哪来?(How Did I Begin?)》两本教材采用绘本的形式介绍婴儿的出生,适用于5~7岁儿童。《我们一起谈谈性(Let’s Talk About Sex)》介绍的内容更为全面,包括身体、情感、青春期、家庭、健康等内容,适用于7岁以后的儿童。
美国《健康与幸福》(Health & Wellness)
2012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美国教材《健康与幸福》(Health & Wellness)。该丛书共14册(小学到初中12册,高中2册),每册书都以孩子的健康和幸福为出发点,包括了“生长和发育”、“心理和情绪健康”、“家庭和社交健康”、“成长和营养”、“个人健康和安全”等模块,可以作为学校性教育教学材料。这套书籍是由琳达·弥克斯(Linda Meeks)教授和菲利普·亥特(Philip Heit)教授主编,由标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前身为The McGraw-Hill Book/Publishing Companies)于1999年出版第一版。这套教材在编写时还受到了十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的帮助,以及108位不同专业的内容审核员、咨询委员会、医疗审核员以及在职教师等的指导。
新加坡“成长岁月(The Growing Years)计划”和“授权青少年(The Empowered Teens)计划”
2000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以品德培养为基础的性教育计划,包含“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在内的性教育框架,颁布满足不同年龄阶段需求的性教育计划,即“成长岁月(The Growing Years)计划”和“授权青少年(The Empowered Teens)计划”。前者是一套指导方针,首次明确规定了对青少年性教育方面采取的教育理念和实际方法。后者是一种全面的性教育计划,包含新加坡性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框架与主题、主体内容与实施原则、途径与方法。该计划在新加坡所有的政府中小学校开展,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学校可在教育部制订的性教育指导方针和计划下选取适合本校宗教信仰的性教育内容。
该计划使用的教材是由多个教学资源包所组成的多媒体教材,由教育部编写并统一提供。教材针对小学高年级至中学阶段,涵盖五个主题,分别是人类发展、人际关系、性健康、性行为和文化、社会和法律。教材每个阶段讨论一个主题,由浅入深,所涉及的主题会在下一个教育阶段得到更加深入的学习。
典型案例
荷兰:性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荷兰被公认为是全世界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它的成功经验为许多国家所借鉴。自1993年以来,荷兰针对小学和初中教育设立了一些核心目标,包括人类性生理发展、性情感发展、人际关系等,性虐待性骚扰内容也成为在学校必须讨论的话题。
荷兰没有全国统一的性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大多数性教育课程在目标、方法和教材选择等方面非常相似。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机构组织开发了大量的性教育方面的教育课程和教材供不同的学校选用。
荷兰学校为青少年提供的不仅是预防意外怀孕、人工流产、性病和艾滋病病毒等相关知识,更鼓励青少年在性态度和性行为方面获得自主权。荷兰学校的性教育主张把性放在大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讨论,不避讳各种有争议的问题。研究表明,这种性教育模式比传统的只注重性生理和性医学的或者单纯禁欲的教育模式更加有效。
瑞典:首个性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法律化的国家
瑞典政府十分关注性教育。从1942年起,瑞典开始对义务制学校学生进行性教育。1955年,性教育在全国的学校中成为必修课。1970年,扩大到所有学校。性教育被大体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四个阶段,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1956年,瑞典率先在法律上把性教育纳入教育体系。1977年,修订后的学校性指导手册成为7~20岁所有学生的必读课本。
瑞典性教育从7岁开始,在中学生中已经可以讨论如何使用避孕套等问题。学校性教育采取启发式、参与式等非常人性化的办法,如:讲解、自学、小组讨论、活动式对话等。社会提供青年门诊、少女中心、媒体教育、同伴教育,以及国际互联网和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形式的支持。
瑞典性教育的积极成果十分显著:瑞典全国性病患病率极低;;出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第一次性交年龄也明显推迟;堕胎率较低,每个妇女平均堕胎0.6次。
美国:最早提倡性教育的国家之一
美国是最早提倡开展性教育的国家之一。自1912年决定培养中学性教育师资起,美国就启动了早期性教育活动。早年美国的性教育教学内容比较侧重伦理学,对生理知识很少介绍。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学性教育教材和教学方法还未统一,内容主要是生育生理和性病治疗知识。70年代以来,美国中学生发生性行为、怀孕、堕胎的人数急剧上升,许多专家呼吁应该加强对学生性教育的重视。80年代以来的民意检测和调查表明,90%的教师、82%的公众和80%的家长都对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程持赞成态度。当时的大多数性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两性差异,为自己的行为和生活负责,强调性道德教育的作用。
日本:较为系统的学校性教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反对在中小学进行性教育,认为在教科书中写性的问题“有伤风化”。战后,由于社会上出现性混乱现象,文部省发出了《实施纯洁教育》的通知,要求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性知识,使其保持身心纯洁,维护道德秩序,这是日本实施“性指导”的开始。
1979年,日本性教育协会主导制定了“性教育指导要领”,对性教育的目的做了如下规定:一,让学生科学地认识性的本质,理解青春期的特征;二,让学生认识男女的特性和人的平等,培养对异性的尊重和爱情的观念,具有相互协作的态度;三,让学生理解性文化和社会性风潮的意义,培养对性信息的判断力和选择力,同时确立以尊重人为基础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养育下一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加深对人类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性的真挚态度。
日本的性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均有系统的安排。在“性教育指导要领”中,性教育内容被分为16个项目:成长与成熟;性器官与性功能;性欲与性行为;男女的性别差异;性交;受精与怀孕;生儿与育儿;避孕与人工绝育;性病;性的不安与烦恼;爱情;男女的关系;结婚与家庭;性与人权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0 13:37
目录
概述
定义
开展学校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