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溪蟾
龟蟾科溪蟾属动物
孵溪蟾,Rheobatrachus vitellinus (Mahony, Tyler et Davies, 1984),属于龟蟾科溪蟾属的蛙类,孵溪蟾最特别的地方是它们照顾幼蛙的方式,在体外受精后,雌蛙会将蛙卵咽下。1984年这种蛙被发现,一年后被认为已经灭绝。
分布
孵溪蟾是于1984年被发现及描述。它们只分布在昆士兰中东部伊加拉国家公园,面积只有500平方公里,生活在介乎海拔400-1000米的地方。在发现它们的一年后,就已经不能再见到它们,并被认为已经灭绝
描述
孵溪蟾较其近亲的胃育溪蟾大。雄蛙可长达50-53毫米,雌蛙则长66-79毫米。它们的色泽较深,呈淡褐色,皮肤疙瘩不平,有黏膜覆盖。它们的腹部及脚下有黄色的斑点,腹部呈白色或灰色。鼓膜隐藏,瞳孔呈深褐色。体型很像胃肓溪蟾。
生态及行为
孵溪蟾只曾发现在未开发的雨林出现。它们像胃育溪蟾般也是较多时间水中生活的。它们多出没在河流或瀑布浅水区域。这些地方的水清凉,它们会躲在河流的石间。
雄蛙会在夏天的水边呼叫,叫声包含几个断音。叫声像胃育溪蟾般喋喋的叫,但较为低音,时间较短及重复次数较少。
孵溪蟾会吃淡水龙虾毛翅目幼虫、陆上及水中的甲虫,甚至应格宽指蟾。
繁殖
孵溪蟾最特别的地方是它们照顾幼蛙的方式。在体外受精后,雌蛙会将蛙卵咽下。但卵是产在陆地上或是在水中则不明。
卵的直径长达5.1毫米,有很大的卵黄。大部份母蛙每次产约40个卵,但在中出生的幼蛙却只有21-26只。这可能是母蛙未能将全部卵咽下,或是最初咽下的卵已被消化
当母蛙咽下卵的时候,它们的胃与其他的蛙类没有分别。包围卵的胶状物称为前列腺素E2(PGE2),这种物质可以令胃部暂停分泌盐酸,时间足以让卵的胚胎发育。当卵孵化后,蝌蚪的腮分泌的黏液也含有PGE2。当胚胎或幼蛙等在体内时,母蛙是不会进食的。
孵溪蟾蝌蚪在出生初期缺乏色素,但当渐长时它们逐渐发展出成蛙的颜色。蝌蚪最少约需6星期来发育,这段时间母蛙的胃会不断膨胀至体腔可以容纳的大小。母蛙的肺部会缩小,呼吸主要是靠皮肤上的气体交换进行。除了体型增大了外,母蛙会维持不动。
幼蛙出生需要大量空间,且可能需时1星期。不过,如母蛙受到骚扰,它会将所有幼蛙吐出。幼蛙被吐出时就已经完全发育,在色泽及体长上只有很小不同。
种群现状
人们曾于1984年在澳大利亚雨林中首次观察到孵溪蟾,但之后就再也没有可靠记录。而且该物种的栖息范围十分局限,尽管尚未正式宣布灭绝,但情况看起来并不乐观。
2021年科研团队进行了最后一次搜索,仍然没有发现孵溪蟾。另一方面,他们在同一栖息地观察到了另外三种濒临灭绝的蛙类,意味着它们将有机会受到足够保护。
灭绝原因
孵溪蟾灭绝的原因不明,但失去栖息地、污染病原体、寄生虫及过份捕猎都可能导致其数量大大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生态的影响也是不明,壶菌病相信是其中一种影响最深的原因。
科学分类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4:15
目录
概述
分布
描述
生态及行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