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拼音:níng,nìng,zhù)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宁”和它的繁体“寧”原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宁”始见于商代
甲骨文及商代
金文,其古字形一说像上下及两旁有立柱,中空可贮物的容器,本义为贮积,读zhù。由贮藏引申出盛放、久远等义,再由久远引申出久立,这个意思后来写作“
伫”。再由“伫立”引申指人伫立的地方,古代宫殿的门和屏之间,以及正门内两侧屋之间都称“宁(zhù)”。“寧”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室内的桌上安放着器皿,“皿”可盛放食物,表示丰衣足食,生活安定。由安宁引申为问安,作动词用。读níng。“宁(寧)”也有宁愿的意思,表示主观上有所选择。“宁(寧)”也作副词,指比较后做出选择,相当于岂、难道,以上义读nìng。
文字源流
“宁”和它的繁体字“寧”原是两个不同的字,要分开解释。
简体宁本读zhù,在甲骨文(甲组图1)中是象形字,有人认为它像上下及两旁有立柱,中空可贮物的容器,本义是盛放、贮藏。徐灝《
说文解字注笺》说宁(zhù)字“象门屏之形,视朝所立处,因之有宁(zhù)立之义,又有待义。相承增作伫,又作贮。”周代在宫殿正堂即大厅内设置一块屏障,大门和屏障之间的空处称“宁(zhù)”。君主上朝时当宁(zhù)站立,大臣或诸侯站立在空处两边,中间有宁(zhù)相隔,以示君臣有别。这一制度盖始于商代,然而卜辞中难以判断是否用了宁(zhù)字的本义,更不可能从商朝宫殿遗址发掘中找到实物证据。周代典籍则有明确记载。如《
尔雅·释宫》:“门屏之问谓之宁。”郭璞注:“人君视朝所宁立处。”邢曷疏:“谓路门之外,屏树之内,人君视朝宁立之处,因名为宁。”甲骨文金文“宁(zhù)”字不论何种形体,均可看成南北向之门屏间空处形。
金文(甲组图2)沿袭甲骨文的写法,另有异体作横置状。小篆将中间部分改为曲笔作甲组图3、4,致使隶定后上半部分变形为“宀”,而下半部分变形为“丁”。
繁体字“寧”的早期甲骨文作乙组图A,上部是“
皿”字,是盛器的形象,有时也用于祭祀。下部的“构件D”,一说是“
示”字,即祭台的象形,代表人们祈福的对象。稍晚的甲骨文,在上部加上了房屋的形状(
宀)。这几个象形象意的独体组合起来,以表示“祭神祈福祷安宁”的心意,反映了初民迷信的生活风俗,属会意字。后期加上的“宀”表示在室内进行。这一构型也可以理解为屋中有盛食物的“皿”,表示有地方住、有吃有喝,生活安稳。也有人认为下部的“构件D”是“
丂”字,“丂”字有老人的意思,老人最担心晚年无依无靠,生活得不到保障。老人有器皿盛食物,可以吃饱肚子。故字从丂、皿,义为心里平静,生活安定。
安宁是心中的希望,故有的字形从“心”作乙组图2、3、4。部分字形将D构件省去,隶定作“寍”(乙组图3),这一形态延续到秦汉之后;部分字形将“寧”下部的“构件D”和“皿”讹写成“用”(乙组图7),隶定作“甯”。隶书(乙组图13)承自战国文字,所从“皿”变易作“罒”。楷书“寍”“甯”“寧”“寕”等一组异体字,都源自商周,并有安宁、宁愿义,是一源之派生分化。秦汉后,“寍”字已久无用例,自然淘汰。1955年《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甯”“寕”二字,确定“寧”为规范正体。2013年发布的《
通用规范汉字表》恢复“甯”为规范字,但限于用作姓氏,其他意义上仍为“宁(寧)”的异体字。1956年《
汉字简化方案》根据群众的创造,用保留轮廓的办法,把“寧”简化作“宁”,与“宁(zhù)”为同形字。
“宁(寧)”本义是安宁、安定。引申为问安、慰问。由本义还引申为安静、止息。由问安义引申为已婚女子归望父母。以上诸义都读níng。“宁(寧)”引申为副词,表示宁愿、宁可,即内心安于某种选择。有时相当于“岂”或“乃”“曾”等语气副词。以上副词用法都读nìng。
汉字简化时,“寧”简化为“宁”,为了避免“宁(zhù)”与“寧”的简化字混淆,伫、贮、纻等原以“宁(zhù)”为偏旁的字,“宁”均简化为“㝉”。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宁部】直吕切(zhù)
宁,辨积物也。象形。凡宁之属皆从宁。
【卷三】【用部】乃定切(nìng)
甯,所愿也。从用,寕省声。
【卷五】【丂部】奴丁切(nínɡ)
寧,愿词也。从丂寍声。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宁部】宁
“宁,辨积物也”注:辨今俗字作办,音蒲苋切。古无二字二音也。《周礼》:以辨民器。辨,具也。分别而具之,故其字从刀。积者,聚也。宁与贮盖古今字。《周礼》注作𡪄。《史记》作积著。《释宫》:门屏之间曰宁。郭云:人君视朝所宁立处。《毛诗传》云:宁立,久立也。然则凡云宁立者,正积物之义之引申。俗字作伫、作竚,皆非是。以其可宁立也,故谓之宁。《齐风》作著。
“象形”注:其旁有御,其下有阯,其上有颠,办积之形也。直侣切,五部。
【卷三】【用部】甯
“甯,所愿也”注:此与丂部宁音义皆同,许意宁为愿词。甯为所愿,略区别耳。二字古皆平声,故公孙宁仪行父,《公羊》作公孙甯也。汉《郊祀歌》:穰穰复正直往甯。师古曰:言获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甯音宁。
“从用,宁省声”注:此不云寍省声云宁省声者、以形声包会意也。乃定切。十一部。隶隶变作𡩋。非。
【卷五】【丂部】寧
“寧,愿词也”注:其意为愿,则其言为寧,是曰意内言外。寍部曰:寍,安也。今字多假宁为寍,宁(寧)行而寍废矣。《古文尚书》盖有寍字。陆氏于《大禹谟》曰:寍,安也。《说文》安寍字如此。宁(寧),愿词也,此陆氏依许分别二字。今本经宋开宝间改窜,不可读。
“从丂,寍声”注:奴丁切,十一部。
广韵
直鱼切,平鱼定 ‖宁声鱼部(zhù)
宁,门屏间。又音伫。
直吕切,上语定 ‖宁声鱼部(zhù)
宁,门屏之间。《礼》云:“天子当宁而立。”
奴丁切,平青泥 ‖寧声耕部(nìng)
寧,安也。《说文》曰:“愿词也。”亦州名,《禹贡》古西戎地,秦为北地郡,亦为豳州,又为宁(寧)州。奴丁切。九。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宁;部外笔画:2
(zhù)《唐韵》直吕切。《集韵》《韵会》展吕切。并音伫。《尔雅·释宫》:门屏之间谓之宁。《礼·曲礼》:天子当宁而立。注:门内屏外,人君视朝所宁立处。
又《集韵》:通作著。《诗·齐风》:俟我于宁乎而。今作著。
又《广韵》直鱼切。《集韵》《韵会》《正韵》陈如切,亚音除。义同。
又《说文》:宁,辨积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积物,与《尔雅》正意相背。《韵会》六麌分注。
【午集上】【用部】 甯;部外笔画:7
(nìng)《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乃定切,音佞。《说文》:所愿也。徐曰:甯,犹宁也。今俗言宁可如此为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甯母。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左传·文五年》:晋阳处父聘于衙,反过甯,甯嬴从之。注:甯,晋邑,汲郡修武县也。《水经注》: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
(nínɡ)又《集韵》《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并与宁(寧)同。《前汉·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复正直往甯。注:言获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
又《王莽传》:永以康甯。
【寅集上】【宀部】 寧;部外笔画:11
古文:寍
(nínɡ)《唐韵》奴丁切。《集韵》《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并佞平声。《说文》:愿词也。从丂,寍声。
又安也。《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诗·大雅》:文王有声,遹求厥宁。《书·康诰》:裕乃以民宁。注:行宽政,乃以安民也。
又《书·洪范》:五福,三曰康宁。注:无疾病也。
又女嫁归省父母曰宁。《诗·周南》:归宁父母。
又予宁居丧也。《前汉·哀帝纪》:博士弟子父母丧,子宁三年。
又无宁,宁也,愿辞也。《左传·隐十一年》: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又《襄二十六年》: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又丁宁,属付谆复也。《前汉·郎顗传》:丁宁再三。俗作叮咛。
又丁宁, 钲也。《左传·宣四年》:著于丁宁。正义:言著于丁宁,则丁宁是器。《晋语》:伐备钟鼓,声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是丁宁,战之用也。
又州名,秦北郡,魏置华州,西魏改宁州。
又姓。
(nìng)又《集韵》乃定切,音佞。通甯。《前汉·郊祀歌》:穰穰复正直往甯。师古注:叶音平声。言犹福既多,归于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
又叶乃挺切,佞上声。张战《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丹冥换投烽,青徼释警。
又叶女良切,音娘。苏轼《富郑公碑》:堂堂韩公,与莱相望。再聘于燕,四方以宁。望平声。
《韵会》:本作𡨴,经史作宁(寧),俗作寜。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宀”宽“丁”窄。“宀”首笔在竖中线上端。“丁”,横笔在横中线,亅(竖钩)在竖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