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小曲,民间俗称“宁夏说书”,又称“宁夏小调”,一度盛行于宁北地区,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在历史方志上无文字记载,因此形成年代不详。
历史沿革
曲艺起源
宁夏小曲在历史方志上无文字记载,因此形成年代不详。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有学者认为小曲的源头产生于
明代,但是已经无从考证。据老一辈小曲艺人口述,清朝宁夏境内已有小曲艺人活动,道光七年(1827)陕西汉中一带遣早灾,汉中一带的脚户逃难东迁,逃到了银川,中宁,平罗等地,带去了一系列陕西民间小曲,丰富了宁夏当地的小曲曲调。道光十一年(1831),在宁夏盐池境内有甘肃民勤小曲“胡家班”卖艺演唱:道光十二年(1832),有兰州卖唱艺人“伊不郎子”带领其表姐,妹妹在银川街头演唱《下四川》《探情郎》等曲目。这时期很多小由艺人在演唱时,吸收了许多陕西、甘肃小曲的曲调、曲牌及表演形式,并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使得宁夏当地小曲的曲调和表演得到丰富发展,至此,宁夏小曲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雏形诞生。
宁夏小曲的正式诞生,要追湖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晚清时期。
咸丰年间,由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要更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后的清廷面对内忧外患的窘迫,朝廷一些地主阶级的开明官员已经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随之友烈烈的洋务运动就此展开。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官员在中国各地建立起了最早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使得中国近代工业化由此诞生。洋务企业的发展诱导了民族工业的诞生。民族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市民阶层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在咸丰年间的宁夏,小曲艺人郭俭,领着妹妹雪花在银川、水宁一带沿街卖唱,演唱曲目有《闹书馆》《害相思》等。
同治年间,小曲艺人王兰花在吴忠、中宁、中卫等地沿街卖唱。
发展情况
光绪年间,宁夏小曲的表演形式由此莫定。此时期,宁夏境内的小曲艺人济济一堂。如水宁的王葫芦子、周二毛,灵武的郑麻子,石嘴山的邓虎子等。这时期的艺人各有算号,江湖气浓厚。每到逢年过节,他们便走街串巷,沿街卖唱。
清朝末年,由于甲午海战北浄水师的惨败,宣告了中国近代化起步的“
洋务运动”被迫终止。《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更加深入随之帝国主义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危亡之际,一大批仁人志士通过不同的思想主张奔走于救国救民,上下求索。宁夏虽然地处西北,但是也在清末“西学东渐”潜移默化的大趋势影响下,社会生活和民众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时期,宁夏小曲女艺人季春红较为有名,演唱曲目有《书房巧遇》《寡妇上坟》,还改编演唱了《二姐妹做梦》《打樱桃》等。一时间很多曲艺的职业班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还出现了演唱小曲的场所,如银川的“两湖会馆”等。清宣统初年(1909)随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实行,宁夏地区民众的思想大大得到解放,由传统保守走向近代开放,此时期女艺人“淡淡红”和侄女谭香香在街头卖唱,言情世俗的小曲也应运而生,如《情哥你快来》《捡柴》《闹书馆》等。
民国初年,各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清末民初的宁夏由军阀马鸿逵割据,对外进行兼并战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此时,小曲艺人庞增寿与其妹在银川市及周边农村演唱小曲《小羔放羊》《卖油郎》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宁夏小曲艺人王有在盐池等地卖唱,他演唱的主要曲目有《风搅雪》《父子揽工》等。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盐池,建立了陕甘宁边区,王有看到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所作所为全是为了百姓的队伍,非常感动。于是连夜编写出《红军打屈县长》,用【说书调】在盐池县城传唱,1942年区大生产运动开始,党号召边区群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奖励劳动模范,当时的王有根据劳动英雄王科收到毛主席的热情接见这件事,编唱了《劳动英雄王科》。1936年至1947年间,王有创作的新曲目《红军打屈县长》《红军打花马池》《父想子能》等。这些曲目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感情,道出了农民的疾苦和欢乐,是传统的宁夏小曲和当时的时代风云相互激荡的产物。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宁夏小曲艺人张有贵、夏花花活跃在银川的街头巷尾等。演唱的曲目有《十里亭》《三字分家》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文化艺术领域,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了建国初期传统艺术的发展,宁夏小曲艺人地位得到很大改善。1950年宁夏小曲艺人张玉贵成为“注册艺人”,宁夏省民教馆定期发给生活费,并安排其演出。1954年在甘肃省举办第一届民间文艺汇演时,就在这个时候,宁夏小曲首次被搬上舞台。张玉贵当时代表银川参加西北五省的文艺汇演演出并获得了很高荣誉。1958年,宁夏文艺工作者根据宁夏小曲里的坐唱表演形式挖掘出了一个新的独立曲种“宁夏坐唱”。此后,传统的宁夏小曲表演只在民间自然流传。“文化大革命”中,宁夏坐唱在专业和业余舞台均一度销声匿迹,很多艺人遭到批斗。宁夏境内包括宁夏小曲在内的很多传统曲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艺术特点
演唱形式
宁夏小曲演唱时根据演唱的故事情节,二人分角色对唱,形成了一定的逗哏与捧哏关系,这一点和相声非常类似,其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弹奏三弦演唱,副唱者手持渔鼓和撞铃与主唱配合对唱。若是舞台表演,伴舞者以快板配村,在表演中以唱腔为基础,融合器乐伴奏,歌唱与器乐相得益彰。若是民间表演,两人演唱时,主唱者仍是手持三弦,副唱者手持板胡或梆子在一旁帮腔即可;若一人演唱,则由一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
曲调特点
宁夏小曲在曲调名称方面尚缺规范,同一曲调名下常有几种不同曲调旋律的情形,主要原因是曲调常与曲目同名之故。常见的是不同的演员演唱同一曲目时用的并非同一曲调,但均被冠以与曲目相同的名称;也有同一演员在演唱一个曲目时,有时用的是不同的曲调,但这不同的曲调也常用一个曲目名称冠名。为此在同一曲调名目下,常常会有多种句式不同、旋律各异的曲调。其节奏以2/4拍为主,较为常见的有4/4拍、3/4拍,6/8拍也有,但少用宁夏小曲属于民族民间音乐,以常见的五声调式为主,但也存在七声音阶。微、羽调式也常常出现在小曲里。常用曲调有【长工调】、【放羊调】、【放风筝调】、【拉骆驼调】、【小白菜调】、【扁豆开花调】、【茱莉花调】、【太平年调】、【五更调】、【割韭菜调】、【莲花落调】、【尼姑思凡调】和【走西口调】等数十个。
衬词衬字
宁夏小曲里经常会见到大量的衬词或衬字。这点和花儿很相似,如:“哋呀”、“哎哟”、“腊梅花子香”等。又如《吆骡子》里的衬词:“二郎咦尔呦”这样完全加强了歌曲的渲染力,很容易让演唱在演唱歌曲时达到寓情于歌,以情带声的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歌曲本身的表现能力,増强了歌曲的丰富意境。使得宁夏小曲在很大程度上非常更容易走进下层百姓的心窝,这种“接地气”的村词特点一直被沿用。
语言特点
宁夏小曲的曲本语言极具特色,主要以银川方言(兰银官话)为主要语言演唱。银川方言的声母总共23个,韵母总共33个,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一共39个。银川方言的声调往往只有三个声调,在单念时分别为阴平、阳平、去声。此外,银川方言在与汉语普通话相比之间,出现“子”、“头”等缀词非常普追,如“城楼”念为“城门楼子”、“山脚”念为“山根根子”、“老实人”念为“老实头子”等。在小曲曲本中,由于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缀词,使得整个曲本内容丰富生动,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更容易接近大众,突出地域特色,突出民间特征。
唱腔特点
宁夏小曲在唱腔特点上,大致与陕西民歌和“花儿”一致。同样采用“尖音唱腔”、“仓音唱腔”和“尖仓结合”三种唱腔。尖音唱法,即高音唱法,就是所谓的假声,特点头腔共鸣居多,声音尖利细腻;仓音唱法,即真声唱法,与尖音唱法相反,主要靠胸腔呼吸,吐字清断,声音浑厚有力。由于宁夏小曲作品的基本音域很狭窄,没有像“花儿”那样的高亢嘹亮,致使众多小曲艺人在演唱时,以仓音唱法为主,随着小曲段子的情绪起伏,略加尖音。这就使宁夏小曲作品在曲目表现上刚柔并济,虚实结合;在故事编排与表演方面,恰到好处,让观者意犹未尽。在处理故事情节方面,“尖仓结合”一气呵成,使整个小曲作品的处理浑然天成,真假声的运用自如,让宁夏小曲唱腔更为婉转、圆润。
经典曲目
宁夏小曲的传统剧目有《下四川》《探情郎》《闹书馆》《害相思》《书房巧遇》《寡妇上坟》《二姐妹做梦》《打樱桃》《情哥你快来》《捡柴》《闹书馆》等。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宁夏小曲的曲目己经十分丰富,其内容有反映现实斗争的,如《孙殿英打宁夏》《抓兵小调》《抓匪小调》《孙建功带兵》《杨老爷领兵》等;有反映男女青年情意缠绵、悲欢离合、渴望美好生活的,如《送情郎》《山伯访友》《绣荷包》《阿里和她的白鸽子》《朱学生和杨学生》《梅香女》《刘小姐》等;有反映农村妇女的生活,尤其是妇女悲惨命运的,如《烟花女》《妓女自叹》等。
流行地区
宁夏小曲流行于宁夏银川、永宁、贺兰、中宁、同心、平罗、惠农等地。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宁夏小曲的流传情况并不乐观,在中国大多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在中国,除了晚清出生,民国卖艺,建国后登上舞台的张玉贵老先生,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出名的宁夏小曲坐唱第一人徐明智之后可以说宁夏小曲没有几个人来传承演唱的。并且宁夏小曲演变的坐唱和根据宁夏小曲创作的歌曲早已不再是最初的那种形态,从演唱发声到技巧进行了太多的改良,加上中国没有儿个人研究宁夏曲艺以及宁夏小曲这类民间音乐形式,相关研究少之又少,这一音乐形式面临被时代所抛奔的危险。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宁夏民间说唱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宁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比如组织非遗保护专干进行详细调查,建立宁夏民间说唱资料档案;不断加强对传统曲目的研究发掘,同时鼓励艺人创造新的曲目并推向舞台;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关注宁夏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等。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宁夏民间说唱的传承发展有了一定的改观。
2016年,在文化部对濒危项目的抢救与保护中,在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厂电局的安排部署下,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现为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开展了宁夏小曲的专题培训传承工作。
2017年,在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宁夏小曲传习所内,小曲艺人徐明智老师正式开始免费公益性面向民众教唱宁夏小曲。这标志着宁夏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正在当前新的时期下,面向广大群众普及与传承。
传承人物
张玉贵,光绪十二年(1886)出生,男,汉族,宁夏银川大新镇塔桥村人,宁夏小曲演员。他自小嗓子条件好,又非常喜欢唱,就跟随灯影戏班伴唱。新中国成立后,宁夏曲艺艺人走上了舞台,用新的唱词宣传党的政策和歌颂英雄模范人物,张玉贵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艺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治区文化部门发现了张玉贵的演唱才华,很重视他的演唱活动,他开始代表宁夏参加全国的比赛。1954年,在甘肃省举办的第一届民间艺人会演大会上,张玉贵代表银川专区参加演唱的银川小曲《害相思》;1956年,张玉贵又参加了在兰州举行的陕甘宁五省区民间艺人会演,他演唱的《风搅雪》获得“艺人奖”。
夏花花,原名杨金花,汉族,水宁县胜利乡东魏村人。因为她乳名叫“花花”,又双目失明,于是后来人们就都叫她“瞎花花”。新中国成立后,宁夏曲艺艺人走上了舞台,用新的唱词宣传党的政策和歌颂英雄模范人物,夏花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艺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整理她的生平与民歌资料时,为尊重她,改称“夏花花”,意思是守夏的一枝艺术之花。
入选非遗
2014年11月11日,宁夏小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宁夏小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银川市群众艺术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曲艺价值
宁夏小曲是宁夏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形式,其题材甚是丰富,内容相当充实,生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景。勤劳朴实,民风质朴的宁夏人民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而宁夏小曲无疑是根植于民族沃土,发源于民间生活的传统艺术。是宁夏音乐创作的源泉,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宁夏小曲对于宁夏民歌,宁夏曲艺坐唱,起到了一定的延伸、变化、发展作用,特别是在宁夏坐唱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宁夏坐唱的大量曲调,来自于宁夏小曲,比如宁夏小曲的《绣花女》在宁夏坐唱的音乐曲调方面,都有小曲的旋律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