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关之战
明朝末年发生的战役
史载,明成化年间就设宁武关,所谓明“九边重镇”,山西镇就驻宁武,以守偏头、宁武、雁门关所联结的内长城一线,是横亘晋北五百里的一巨大屏障。另一方面,明朝各时期又对宁武关多有经营,周围多建有以长城为连接的城堡以作拱卫,形成一个以宁武关为中心四面八方互为犄角互为应援的防卫集群。如位于宁武以北12.5公里的阳方堡,古人称之为“宁武关口”,坐落在恒山与管涔山结合部陉口地带万寿山上,为恢河北去出山的最后一个地形隘口,是宁武关的门户所在——当年李自成就是从此进入攻打宁武关城的。
战役详情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加之旱灾频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东北边患又日甚一日,明政府顾此失彼,始终无良策解决。最终,煊赫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在饥民起义和满洲侵袭的双重打击下轰然崩塌。明末的农民起义中,被称为“闯王”的李自成乘明廷内部空虚,各地中逐渐强大起来。至崇祯后期,在吸收了下层知识分子阶层后,李自成开始改变军事策略并有了的政治诉求。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八,李自成西安誓师北上,号称百万由禹门口东渡黄河,取道山西,直指京师。过河后,兵分三路,李自成自率东北一路主力约50万北上,正月廿八攻陷平阳(临汾),二月初二攻陷汾州(汾阳),二月初八攻陷太原,二月十六攻陷忻州后包围了代州代县)。之后,虽然被当时的山西镇总兵周遇吉设计杀伤了万余人,但随即周遇吉就因为食尽援绝而退守宁武关。一路上所向披靡的李自成以为这只不过是个小小插曲,似乎大明皇帝的宝座已经触手可及,根本不会想到在两三日后,就会碰到起兵以来最为顽强的抵抗,因为宁武关远非他想象的那样简单。明朝宁武关建于管涔山云中山两山夹峙的巨大山口之间,恢河穿流而过,自古就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间南北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冲,又因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接合地带,为防备鞑靼部落和瓦剌部落,明王朝更是全力经营。
战役经过
二月初二日(3,10),李自成率五十万在沙涡口造船三千,并征集民船万余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及阳城(今晋城市阳城县),乘胜攻下蒲州(今永济)。初三日(3,11)攻下怀庆(大致在今河南焦作),杀卢江王载堙,时福王由崧逃至怀庆,崇祯帝发银万两安置,城破时福王由东门逃出,到卫辉(今卫辉市,属河南省新乡市)依潞王(朱常淓,神宗朱翊钧侄,万历四十六年(1618)袭潞王,封国卫辉)。
二月初五日(3,13),李自成攻太原,被革职的巡抚蔡懋德(尚未卸任)调朱孔训,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一军尽殁,困守两昼夜。初八日(3,16),李自成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东南角,攻下太原城,蔡懋德自缢死,晋王求降。
二月十六日(3,24),李自成到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官民迎降,攻代州(今属忻州管辖),在此李自成部遭遇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连战十余日,杀敌万余,积尸几乎与城墙平,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知县降。李自成逼进宁武关,向关内发出通牒,五日不下,屠城。周遇吉悉力拒守,炮伤万余人,火药尽,开门奋击,杀农民军千余人,又趁夜率壮士二百,缒城入农民军营,又大胜,农民军退二十里,周遇吉坚守半月,援军不至,开城门伪降,诱农民军万余人进城,关下门闸,杀死农民军四骁将,将进城农民军,全部杀死。最后农民军轰塌东城墙,引兵再进,周遇吉的夫人刘氏,蒙古人,饶勇异常,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被农民军纵火全体烧死。周遇吉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矢集如猬毛,被执,缚之高竿射杀,或说磔于市,也有说自刎而亡。宁武兵备副使王孕懋全家自杀。三月初一日,宁武关陷,李自成屠城。
周遇吉,字萃蓭,辽东锦州卫人.性鲁直,少有勇力,后入行伍,用兵多智谋,战辄先登,积功至京营游击.京营将多勋戚中官子弟,见遇吉质鲁,意轻之.遇吉曰:「公等皆纨弟子,岂足当大敌.何不于无事时练胆勇,为异日用,而徒糜廪禄为!」同辈咸目笑之。” 周遇吉先后跟从张凤翼、孙应元、杨嗣昌等人与农民军转战于河南、湖广等地,因为屡次获胜、将张献忠逐入四川、保护献陵等战绩加封为太子少保、左都督。
宁武关地形险要,东西两侧是吕梁山脉,两山夹侧形成一个异常险要的陉口,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冲,明军倚仗坚固的工事及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加上周遇吉部顽强抵抗。战后,李自成农民军死亡七万余人,对前进十分担忧说:“宁武虽破,死伤过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3)
李自成如果攻下太原后直接顺路由真定,保定攻北京。势必宣城、大同的劲旅回援京都,而先歼宣、大主力,就切断了勤王之师的主要来路,别处援师就鞭长莫及。然而在攻下宁武后,三月初一日深夜,大同总兵姜瓖降表到,李自成甚喜,厚款之,刚坐定,宣城总兵王承允降表亦到,且以百骑来迎,李自成进大同后欲将姜瓖处死,经闯将张天林劝阻而释放。至此京城告急,农民军已顺利取得攻打京城的道路。
明末,也是风雨漂遥。所有朝代的晚年,都是风雨漂遥的。周遇吉就出生在那个多事之秋、多难岁月。据说他本是锦州卫人,因为勇武善射,便投军了。刚开始,他所在的部队,与后金作战,周遇吉极为勇敢,冲锋陷阵,建功多多。出身下层人家的他,凭借战功,从一名普通士卒而得到了提拔,成为明朝军队的京营游击,大概相当于一名营级军官。京营是明朝的新军,当时,明朝军队已经腐败,再无战力,土木堡事变后,为扭转兵士战斗力下降的困局,兵部侍郎于谦改革兵制,组建新军,于是有了这支“营兵”,营兵长驻北京,亦称京营。
到了明朝末年,这支新军也开始腐败了,京营将领,很多都是官宦子弟,他们靠家庭背景取得职位,既无心于战事,也无心于朝庭,对于出身下层且忠厚鲁直的周遇吉颇为轻视。周遇吉不以为然,说:“你们都是世家子弟,饱受皇恩,为什么不勤于操练以抱效国家?”然而,忠直之言,引来的是同僚们的嘲笑!在那些人眼中,朝庭和国家,早已抛在脑后了。
乱世中的周遇吉,主要军事生涯都在与农民起义军的交战之中渡过。周遇吉先后与多支农民军交战,从河南到河北,再到山西。他的著名战功,当是将张献忠逐入四川、保护献陵等。因此,他加封为太子少保、左都督。
乱世识贤良。1642年冬季,山西总兵许定国被处死,周遇吉接任山西总兵。赴任时,他效仿汉大将军卫青的作法,淘汰老弱残兵,仅留壮勇之士。上任后,他又修缮火炮弓矛,全力准备一战。而此时,大明天下,内忧外患,明军在与农民军的战役中屡遭惨败,主力丧失殆尽,只有困守的份了。1643年冬,兵强马壮的李自成,攻占陕西,取道山西进攻北京。周遇吉就这样被又一次推到了与农民军决战的境地。然而,此时北京已无兵可调,不可能给周遇吉什么支援了,吉凶全凭他自己。周遇吉于危难之际,赶赴代州为北京建立阻击防线。1644年正月,平阳守将陈尚智投降李自成,劝降了周遇吉的部将熊通,熊通又来游说周遇吉归降。周遇吉怒斥道:“我受国家的厚恩,怎么可能跟着你叛逆?!你统兵两千,不去杀贼,为什么反而要做说客?!”周遇吉怒斩熊通。
二月七日,李自成攻取太原,原任山西巡抚蔡懋德自尽身亡。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八天,挥师北进,攻取忻州,急攻代州。周遇吉在代州坚守数天,粮尽援绝,退保宁武关。宁武关,也就此成为周遇吉生命的最后关口。
李自成数十万大军直通宁武,而周遇吉仅数千人马。大敌当前,他无论如何备战,都难以相抗衡。宁武关地势险要,而农民军又志在必得。好在周遇吉火炮凶猛,致使农民军伤亡惨重。于是,农民军传话:若不投降,城破之日,必当屠城!一些将领也曾劝说周遇吉不要一味硬拼,但被周遇吉断然拒绝。他说:“一军皆忠义,何须要投降?”
于是,死战难免了。李自成手下的将领们再次对宁武关发起了猛攻,在火炮的轰击之下,关城不断坍塌,农民军前赴后继,终于攻破宁武关。农民军攻入关城之后,周遇吉继续指挥巷战,从战马上摔下来后又徒步奋战不止,身中数箭,被农民军生擒后仍不屈服,农民军将周遇吉悬吊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然后又将尸体肢解。周遇吉的夫人刘氏素来勇健,带领几十名妇女拒守公廨,登上屋顶向农民军放箭,全部被农民军烧死。他和他的家庭以及四千名士卒一起做了明王朝的殉节。宁武关破。农民军蜂拥北进,直取居庸关,直下北京城。
甲申国变,明军一触即溃,多少世受皇恩的能文武将,跑的跑,降的降,独有周遇吉凛然不动,以死相报。明亡之后,福王在南京即位,追封周遇吉为太保,谥号忠武,列祀旌忠祠。宁武关战事很短,规模也不大,但这些丝毫不影响周遇吉本人“舍身取义”的价值。
崇祯皇帝十八年在位,殚精竭虑,他并不是个荒淫的皇帝,可接手的就是个烂摊子,他的哥哥当了七年皇帝,一味重用太监魏忠贤一伙,有勇有识的文臣武将,杀的杀,逐的逐,满世界已是乌烟瘴气,明王朝早已摇摇欲堕。崇祯从死去哥哥手中接下玉玺时,非雄才大略之主已经不可逆转。更可叹的是,崇祯登基之后,力图中兴,虽然清除了阉党,但想法和做法又一错再错,导致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充斥朝堂内斗不断。然而,北京城破,崇祯步出宫门,环顾左右,仅有一名小太监相随。他曾经寄予厚望的文官集团,已作鸟兽而散,再没有一个周遇吉可以抵挡一二,再没有一个周遇吉可以让这个皇帝死得哪怕体面些。即便是攻入北京的农民军,士卒们也说:“如果每一镇的主将都象周总兵那样,我们如何能够到达这里?”然而,毕竟再也没了周遇吉,东林党徒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软蛋,干脆就是汉奸。死不瞑目的崇祯,跑到煤山吊在一棵歪脖子树上。
清代,宁武县有关周遇吉的历史遗存是当地的名胜。传说中,周遇吉的原墓地受到恢河洪水冲刷,有平毁的危险,这时却出现两座土山护卫坟墓。晋人张珉所著《记周遇吉将军》,对此详有记述。
冬天的宁武,好冷,县粮食局大院中,周遇吉的那点儿遗迹上,满是冰茬子,空气中凝固着逼人的寒气。陈旧的建筑,也是冷冰冰的,冷得就象一部沉睡的历史,让人颤抖!历史是沉睡千年的哲人,历史也是冰封千载的火焰,说不定某一天突然闪动在你的眼前,让你冷,让你惊,让你清醒!没有清醒,就只有断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9 17:16
目录
概述
战役详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