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三魏
清初江西散文家魏禧、魏际瑞和魏礼的并称
“宁都三魏”,清初江西散文家魏禧魏际瑞魏礼的并称。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徵聘不至》条:“唯魏以古文擅名,其兄际瑞、弟礼,皆有诗名,时号‘宁都三魏’。”“三魏”明亡前即以其文名闻故里;转清后又隐居翠微峰,入“易堂九子”,对清王朝皆有抵触情绪;散文又各具特色。魏禧极力反对模拟文风,写下许多歌颂抗清殉国、坚持志节之士的散文,昂扬激郁,名声甚著。际瑞文恣肆放纵,仅事说理颇为深刻;礼文严谨整饬,在当时也较有影响。有《宁都三魏全集》,为清代禁书。
人物介绍
“三魏”是魏际瑞(祥)、魏禧魏礼兄弟三人的合称,宁都城关人。其父魏兆凤,字天民,乐善好施,急人之难堪于己,荐举征辟一概不就。明亡后,削发为僧,隐居山中,终年40岁。
魏际瑞、魏禧、魏礼兄弟三人天资敏捷,聪颖好学,刻苦自励,才学深高,俱善诗词古文,均为著名的散文家,故时人称为“宁都三魏”,而其中尤以魏禧的成就最大。
魏禧
(1624——1680年),字冰叔(一作凝叔),号裕斋,人称叔子先生。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幼年体弱多病,药不离口。秉性仁厚,文静,喜好读书,11岁即补诸生。魏禧精研史书,造诣很高,文著受《左传》及苏洵的影响较大,《听松庐文钞》对其评价道:“冰叔先生尤深于史,举数千年,治乱兴衰,得失消长之故,穷究而贯通之,而又验之人情,参之物理,本胸中所积而发之于文,故其势一往而不可御。其行文之妙,得力于《史记》,老苏者居多。”《赣州府志》评价其:“最辨古今得失,指陈时事,廉利透闻,独出手眼”。魏禧文风凌厉雄健,尤喜表彰忠孝节烈,摹画淋漓,慷慨激昂。著有《左传经世》十卷、《魏叔子文集》二十二卷、《目录》三卷、《诗集》八卷。他的散文作品《邱维屏传》和《大铁椎传》尤为著名。前者记叙了传主的一生主要经历,写出了邱维屏道德风貌的可贵之处,展现了其高尚情操和富有特征的个性。后者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记述了一个身怀绝技,却不为世用的奇人。传文把这个古代剑客式的传奇人物描述得生龙活虎,若隐若现,颇有顿挫虚实之妙。魏禧以其文学成就与汪琬、侯方域并称为“清初三家”。魏禧一生无子,自称不忧嗣子不立,而忧后起无人。他对自己的著作非常看重,曾说:“吾有三子:《左传经世》,长子也;《日录》,次子也;《文集》,三子也。”
魏际瑞
(1620-1677年),字善伯,原名祥,17岁时改名际瑞,魏禧胞兄,人称伯子先生。性格豪爽强急,急公好义,宽厚待人。自幼好学,善强记,对兵、刑、礼制、律法各科都研究颇深。20岁时,所著诗文已过三尺。著有《魏伯子文集》十卷、《杂俎》五卷、《四此堂稿》十卷。他的《与子弟论文书》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论宝库中的珍品。
魏礼
(1628-1693年),字和公,魏禧胞弟。性慷慨,重然诺,敢任难事。少年时由魏禧管教其学业,年近20时补诸生,之后更加刻苦,遂与两兄弟齐名。人称季子先生。魏礼喜欢游历,足迹几乎遍布全国,每到一处,必结交贤豪隐逸之士。著有《魏季子诗文集》十六卷。
值得一提的是,魏际瑞之子魏世杰、魏礼之子魏世效魏世俨三人,也因有很高的文学成就,被世人并称为“小三魏”。
意义影响
“宁都三魏”不仅以著作闻名于世,更以“三魏”为首,易堂九子为主的易堂讲学之风影响深远。
明朝末年,“三魏”随父举家迁至离县城40余里的翠微峰上。翠微峰山势险峻,四面均是悬崖绝壁,仅一条蹬道可与山下相通。魏禧还派人在险要处置闸守望,使山寨更为安全,不受战乱兵灾的侵扰。随后,士友中不少人也携家眷迁居此山,谈学论文,一时为盛。其中有南昌的林时益、彭士望,宁都本县的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6人。此6人与“三魏”,以魏禧为首,常聚堂讲《易》,相互切磋,加上此堂方位取易,当时人称他们9人为“易堂九子”。易堂诸子隐居于翠微峰讲学,门生弟子常达数十人之多。易堂讲学以致用为宗,好评论古今成败得失,认为学问必须通过阅历和实践,不能师心自用,闭户造车决不能出门合辙。易堂讲学所形成的翠微学派,成为明末清初学派中的主流,与南丰的程山(谢文存讲学处)学派、星子的髻山(宋之盛讲学处)学派并称为“江西三山学派”。
“宁都三魏”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大动荡时期,他们所处的境遇是极其困难而复杂的。以魏禧为首的“三魏”与易堂诸子作为明末遗民,他们又是素负有气节的志士。
“三魏”均无意入仕,终身以布衣结交天下贤士。他们贞坚卓绝,甘居草野,但并不是消极地高卧深山,而是有所作为。易堂诸子在魏禧的领导下,九家在翠微峰,平时躬耕自食,亲如骨肉,以诚相待。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至翠微峰亲眼目睹后,感叹道:“易堂真气,天下无两”。同时他们又是基于共同的反清意识而志同道合,实际上又结成了一个以复明抗清为宗旨的秘密团体。他们曾四出活动,只是由于这时全国的反清形势已转入低潮,他们的种种活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
1677年(康熙十六年),魏际瑞在赣州总兵哲尔肯处为幕僚。为了地方的安宁,魏际瑞前往召抚吴三桂余党韩大任,不幸遇害。其子魏世杰悲痛万分,拔刀自刎,众人奋力夺刀,他又猛捶胸腹,以至内脏出血而亡,年仅28岁。1680年(康熙十九年)魏禧在去扬州联络友人途中,船至江苏仪征时,突发重病而逝。其妻谢秀孙闻讯,悲痛异常,绝食13日,以身殉。这种以身相殉的做法,在易堂诸子间也有传统,可以说是一种易堂精神。魏际瑞、魏禧相继去世后,易堂诸子各散他处,只有魏礼独自率领妻儿居守在翠微峰,直至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逝世。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2 10:11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