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堂九子”是指明末清初以
魏禧为首的九个文学家。魏禧父
魏兆凤,于明亡后削发隐居于今距
宁都县城西2.5公里远的
翠微峰,名其居室曰“
易堂”。禧与兄际瑞、弟礼以及
彭士望、
林时益、
李腾蛟、
邱维屏、
彭任、
曾灿易堂九子
易堂九子介绍
易堂九子中
魏禧、
魏际瑞、
魏礼三兄弟又被称为“三魏”,他们又是“易堂九子”的核心。以
魏禧的成就最大,他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著有《
魏叔子文集》,代表作为《
大铁椎传》。
易堂九子为“
宁都三魏”(
魏禧与兄
魏际瑞、弟
魏礼)、
彭士望(南昌人)、
林时益(南昌人)、
李腾蛟(宁都人)、
邱维屏(宁都人)、
彭任(宁都人)、曾灿(宁都人),均为清初善诗文者。
易堂九子是宁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个文学社团,他们在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光间,彭玉雯编有《
易堂九子文钞》。清
罗有高《邓先生墓表》:“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
朱子为宗,其后
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国朝先正事略·文苑·魏叔子先生》:“
易堂九子,自三魏及躬菴、确斋外,曰
李腾蛟咸斋、
邱维屏邦士、
彭任中叔、曾灿青黎,敦古友谊,如骨肉子弟,无恒父师。高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
传说
“
易堂九子”个个不仅文章写的好,还都具有安邦
治国之才,这里有一个传说。清兵入关以后,
明朝国势越来越衰微,大有亡国迹象,这时大臣当中有听说“
易堂九子”名气的,进谏
皇帝请他们出来辅佐朝政,
皇帝就派来一个使者请他们出世救国,使者快马加鞭,来到宁都翠微峰,打听到他们的住所,来请他们。传说“
易堂九子”也都有神机妙算之能,正当
皇帝派来的使者推开“易堂”室之门时,九子令人打了一瓢清水,把一支点燃的明烛“哧”的浇灭,使者正要说明来意,九子对使者说道:“看到没有,‘清’水灭‘明’烛,天意不可违,你也不要回去了,否则亦有杀身之祸。”使者一听,知时事不可改,也就留了下来,保住了一条性命。
“
易堂九子”在当时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们带来的赣南
文化的兴起,是我们的一个骄傲,在同一时期一下子出现九个文化
名人,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九子
魏禧——易堂九子的领袖
魏禧(1624~1681)
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
江西)人。
明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
扬州魏禧、
侯方域、
汪琬为散文三大家。
魏禧魏叔子文集后》)。史论如《隽不疑论》、《蔡京论》、《续续朋党论》等,善评古人的是非得失与成败。传记如《
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
邱维屏传》、《
大铁椎传魏禧魏禧也能诗,有沉郁雄健之气。如《读〈水浒〉》,歌颂梁山英雄能够同饥寒、共生死,同时鞭挞以诗书道德掩其恶的当世权贵;《卖薪行》、《出廓行》、《入廓行》、《从征行》、《孤女行》等篇则反映了当时贫民的生活图景,也显示出作者对世事的沉痛感触。
魏禧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日录》3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卷,《兵迹》12卷。
魏祥——护卫易堂的天险
魏祥(1620——1677)字善伯,又字伯子,号东房,后改名际瑞。
江西宁都人。与其弟
魏禧、
魏礼合称“宁都三魏”。年17补弟子员。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以10万兵攻占宁都城后,魏祥独身力阻清兵。精通古文,负才不试,与
魏禧、
魏礼、
邱维屏、
彭士望、
林时益、
彭任、曾灿、
李腾蛟等讲学于易堂,世称“
易堂九子”。罗牧与魏祥相交当在罗牧随
林时益学制茶余冠石之时。从魏祥所著《魏伯子文集·尺牍·卷之二·四四》之中:载有《与罗饭牛》一则,云:“古人作画,悬纸高壁之间,闭户旬日,日夕相对,忽有山水烟林,天光地气,发于纸上,经营惨淡,执笔赴之,凡文字书画,精神距一层之,先落笔乃在此一,若守此一,便落第一耳。”魏祥虽仅年长罗牧三岁,但从罗牧习文、学画大大晚于正常的文人雅士,加之罗牧与“
易堂九子”之一的
林时益的师承关系,是这一距离可推测的重要原因。罗牧与魏祥的相交,当在亦师亦友之间。
魏礼——诗人中的诗人
魏礼,字和公,号季子,宁都人。明诸生。有《魏季子集》。九子的诗文俱佳,散文叔子为第一,而诗歌写得好就要数魏礼了。季子轻财好义,为给亲友救急,连年累月,千石土地被他卖尽。当时有人高度评价季子:“当世公卿、知名士,无不折节倾倒”“以义、以勇、以智、以信,而成其为不可见之忠,且以共成其父兄之所为孝、所为忠者矣。”
李腾蛟——九子中的长者
李腾蛟(1609年—1668年),字力负,号咸斋,宁都田埠东龙村人。1644年明朝覆灭时,李腾蛟已经36岁了,他毅然放弃秀才的身份,与“三魏”等人,移居翠微易堂,成为九子中年龄最大的先生,其他诸子都以他为兄长。李腾蛟后来居住在三巘峰。由于学生很多,所以又在三巘峰设馆授徒,由李腾蛟主持。该馆与邱维屏主持的易堂学馆、魏禧主持的水庄学馆并称为“易堂三馆”。
曾灿——为僧返俗的诗人
曾灿又名传灿,字青藜,号止山,宁都人。有《六松堂集》。易堂九子中从事过军事斗争反对清廷的,只有两人,而曾灿是其中的一个。军事斗争失败后,曾灿悲愤地削发为僧,然后加入到易堂的队伍中,成为一个诗人、文学家。
彭任——不愿当书院主讲的秀才
彭任,字中叔,宁都人。明诸生。彭任通晓程、朱理学,江西抚军闻之大名,邀请他去担任白鹿洞书院(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主讲,并命令宁都县令上三巘峰敦促他前行。彭任以有病为由坚决拒绝,辞谢的书信由学生代劳,自己也不署名,表现了一个明朝遗民不向清廷屈服的高尚气节。彭任著作有《草亭诗文集》2卷、《周易解说》4卷、《弗措录》8卷、《居家须知》1卷、《书法抄》、《新妇谱》1卷等。
彭士望——以才情气魄著称的散文家
彭士望(1610—1683),本姓危,字躬庵,又字达生,南昌人。自幼聪慧,十岁作《除夕诗》,为人欣赏。十六岁补县学生,与新建欧阳斌元研究
经世之学。崇祯十二年(1639)父逝世,临终时嘱其当以黄道周为师。
彭士望对黄道周为人正直、不阿附奸佞的品质深为敬佩。黄道周因直言进谏,触怒思宗而下狱,
彭士望四处奔走,竭力营救。清兵攻入北京后,抗清将领杨廷麟谋起兵,
彭士望为他募兵。后清兵攻破
赣州,杨廷麟战死。其子为清兵所掠,
彭士望竭囊赎出抚养。南明隆武元年(1645),爱国将领史可法受到把持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钺的排挤打击,督师
扬州,他和欧阳斌元应召前往,建议用高杰、左良玉军夹攻南京,以清君侧。史可法未采纳,
彭士望辞归。五年后,降清将领金声桓带兵反正,清兵二十万人围攻南昌,
彭士望避难宁都,居
翠微峰。在宁都与
魏禧、
魏际瑞、
魏礼三兄弟以及
林时益、
李腾蛟、
邱维屏、
彭任、曾灿等九人志气相投,躬耕相食,论道讲学于宁都
易堂,世称“易堂九子”。他致力于古文辞,尤精于《春秋》、《左传》诸史。晚年讲求实用之学,反对空谈。著作有《手评通鉴》、《春秋五传》、《耻躬堂诗文集》等。
邱维屏——深谙易经的古文家
邱维屏(1614年—1679年)字邦士,
江西宁都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卒于清圣祖
康熙十八年,年六十六岁。明诸生。督学侯峒曾奇赏之,再试皆第一。避乱,隐居翠微峰中,为“
易堂九子”之一。古文为诸人所推。
魏禧尝从之学,亦为维屏所重。晚为历数、易学,尤精西洋算术。维屏著有《
周易剿说》十二卷,《松下集》十二卷,《邦士文集》十八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林时益——诗文俱佳的明朝宗室
林时益(1618年—1678年),本姓朱,名议霶,字确斋,
江西南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圣祖
康熙十七年,年六十一岁。本明宗室。清初,变姓名,寄籍宁都。与南昌
彭士望同里,共谋居处。士望与
魏禧一见定交,极言金精诸山可为岭北耕种地;乃携家偕士望往。侨居十余年,与魏氏昆弟相讲习。
康熙七年,诏明故宗室子孙,还田庐,复姓氏;时益不乐归,卜居冠石,结庐佣田以自给。时益为“
易堂九子”之一。工书,喜为诗,晚好禅悦。著有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集,(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