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捉
唐代边地的驻军机构
守捉,唐制,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陇右道西域,大致于今天甘肃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新疆。唐代边兵守戍者,大者称,小者称守捉、,各机构皆有使。
简介
守捉为唐朝独有,而别朝所无之职官,守捉驻兵300至7000多人不等,唐代西北军屯人员来源主要有四;一,正规部队,数量较大,大多是从陇右道山东等地征调来的青壮年;二,内地犯人,流配后被分编在各地区的屯垦部队门,目的是便于随时监督和管理 ;三,当地各族参与基层军垦者,西北边塞,人丁缺乏,特别是烽隧的烽子难以依制配定,因此就出现了一种雇人代替烽子上番的情况;四,健儿及随军家属,一般指感意留下来,继续应寡的戍兵,即继续守边的退伍军人。
有关于守捉机构中的官职,据新疆洛浦县出土的两件文书(编为L1号和L2号),L2号文书中不称使,而称将军,有“副守捉将军”官名,守捉将军和副将军很可能是使与副守的别称。
释义
1、唐制,军队戍守之地,较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其下则有城有镇。
2、把守。
3、《新唐书·兵志》:“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4、唐朝初年在沿边置道,各道设大总管(大都督)统兵戍边。凡是边兵戍守的地区,大的叫做军,小的叫做守捉、城、镇,如平卢道就有卢龙军和东军等十一个守捉。天宝以前,军、城、镇、守捉都有使,如唐末的李克用就曾做过云州守捉使。又上元以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简称则无守捉二字。参见《辞海》第999页(七九版缩印本“守捉”条)
发展历史
唐朝
唐朝初年在沿边置道,各道设大总管(大都督)统兵戍边。凡是边兵戍守的地区,大的叫做军,小的叫做守捉、城、镇,如平卢道就有卢龙军和东军等十一个守捉。军、城、镇、守捉都有使,如唐末的李克用就曾做过云州守捉使。十五路(宋初)唐玄宗时,全国分十五道。
以下为陇右道及西域的守捉城。
甘肃境内
平夷守捉城 、绥和守捉城 、合川守捉城 、赤水守捉城 、乌城守捉城 、蓼泉守捉城 、张掖守捉城 、交城守捉城 、酒泉守捉城 、白亭守捉城
内蒙阿拉善右旗境内
百帐守捉城 、豹文山守捉城 、威远守捉城 、同城守捉城
新疆北部境内
罗护守捉城 、赤亭守捉城 、独山守捉城 、张三城守捉城 、沙钵城守捉城 、冯洛守捉城 、耶勒城守捉城 、俱六城守捉城 、张堡城守捉城 、乌宰守捉城 、叶河守捉城 、黑水守捉城 、东林守捉城 、西林守捉城
新疆南部境内
张三守捉城(又称兰城,烂城,位于新疆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境内) 、坎城守捉城 、葱岭守捉城 、于术守捉城 、榆林守捉城 、龙泉守捉城 、东夷僻守捉城 、西夷僻守捉城 、赤岸六守捉城
历史遗址
公元866年(唐咸通七年),张义潮联合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攻克西州、庭州、轮台、清镇一带,至此在北疆设11个守捉城。即庭州东的独山守捉(今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油库对面古城遗址)、沙钵城守捉(今吉木萨 尔双河古城,有学者认为即莫贺城)、冯洛守捉(今吉木萨尔三台镇东北)、耶勒城守捉(今三台八家地古城)、俱六城守捉(今阜康天池乡六运古城)、张堡城守捉(今昌吉古城)、乌宰守捉(今玛纳斯楼南古城)、叶河守捉(今奎屯东)、黑水守捉(今乌苏西)、东林守捉(今乌苏四棵树乡)、西林守捉(今乌苏西古尔图)。
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庭西州七百里有清海军,本清海镇(一说今石河子;一说今唐朝渠附近)。南有神仙镇(今吉木萨尔县泉子街)。后庭县有蒲类镇(今奇台县园艺场吐虎玛克古城)、郝遮镇(今奇台县北部北道桥古城)、咸泉镇(疑在今北塔山盐池一带)。以上古镇,有的遗址犹存;有的古镇今地,学术界尚有争议。
参考资料
守捉.中国知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3 16:31
目录
概述
简介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