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境内机构
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前身系经宿州学院批准成立的校级物探与化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经安徽省科技厅批准,在原校级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由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宿州学院共同组建省级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12月,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宿州学院(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成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中第一个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位。
发展历史
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始建于2007年,其前身系经宿州学院批准成立的校级物探与化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0年经安徽省科技厅批准,在原校级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由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宿州学院共同组建省级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年4月,中心实验室场地(现址)建成,并于9月正式投入使用。
2013年8月,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2013年12月,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宿州学院(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成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中第一个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位。
研究方向
探测技术研究
(1)矿井水文地质精细勘探研究:研究科学划分矿井水文地质勘探类型按地质勘查规律,因地制宜,实施好预、普、详查、勘探以及针对采掘工程对象和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别要求的生产补充勘查。研究综合运用各种勘探方法、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查明井田(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矿井水害井下综合探查技术研究:研究应本着有疑必探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物探、钻探及化探方法,超前探查、查明工作面前方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物、钻及化探适用条件及使用方法。
(3)隐伏含导水陷落柱超前探查治理技术研究:研究隐伏导水陷落柱的快速判识(水温、水质、水量及出水形式)、探查(井上下物探钻探综合立体探查)、治理(采用井上下相结合的地面钻探注浆封堵,井下物探钻探验证封堵质量的探与注、注与探的治理技术)及效果检验。
预测评价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1)矿井防治水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研究矿山地下水在特定的矿井地层、构造条件下赋存、运移规律,采动破坏对地下水的影响,顶板及底板突水机理,水害预测预报和矿井涌水量预计等。
(2)深部开采水害评价与预测技术研究:在深入研究深部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高水压、高地应力条件下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导升高度、奥灰顶部相对隔水层等因素对底板突水的影响,进一步开展深部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及突水预测技术研究。
(3)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一步开展矿井水害实时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研发针对老空水、顶板水、底板水、隐伏导水断层和陷落柱等重大致灾因素在掘进、回采期间的有效监测技术与装备,形成矿井水害监测预警方法及技术体系,解决不同水害类型监测方案、预警判据等关键技术,为矿井水害监测预警技术标准形成提供试验研究依据。
水害隐患超前治理技术应用研究
(1)“底含”下安全开采技术研究:研究新生界底部含水层的富水性特征、渗透稳定性和采动裂隙疏放的可行性(试验开采的基础与安全开采的必备条件),基岩风化的工程地质特征、阻隔水性能、水砂运移机理及破坏移动演化动态规律(试验研究内容的重点与试验成功的前提),含水层下薄基岩浅埋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移动演化规律。研究、试验、总结出“底含”下安全开采技术方法,有效防治突水溃砂灾害。
(2)高承压水上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使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查明工作面内部地质构造,排除工作面内含、导水构造,查明工作面底板厚度、岩层结构、岩石力学性质;开展局部注浆加固、疏水降压(带压)开采和工作面底板系统注浆加固及改造等技术试验研究。
防治水技术安全标准研究
紧跟国际煤矿水害防治前沿技术,研究并提出有关防治水技术安全标准。根据矿山水害的研究及进展,不断完善有关防治水技术的规范和标准的理论和技术,提出对各种相关规范和标准的修订依据。
矿井水资源化应用研究
矿井水资源化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矿井水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研究;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加强矿井水净化利用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究设施
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煤矿勘探工程技术中心”、“岩土工程实验室”、“地质实物资料库”、“地下巷道实训室”四部分组成。建有地球化学分析、分析预处理、地球勘探、地下水动力学、煤结构分析、环境土壤分析、材料力学、土力学和样品预处理9个实验室,建成了满足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及环境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及科研需求的地下实验中心(模拟巷道)。
现任领导
主任:孙林华 秘书:李琦
组成人员
中心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桂建
学术带头人:桂和荣
学术委员会成员:
吴基文、葛晓光、胡友彪、隋旺华、陈陆望、张文泉、孙林华
中心技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赵开全
技术带头人:吴玉华
技术委员会成员:
韩东亚、段中稳、葛家德、陈玉平、孙本魁、郑士田、李鸿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7 21:24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研究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