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黄芪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宕昌黄芪,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
宕昌黄芪主根长呈圆柱形,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皮纵皱,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有粉性;肉质黄白,断面纤维性强,较疏松;木质部有菊花状纹理;有生豆气味、味微甜。以根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皮少者为佳。
内在品质特性
宕昌黄芪食药同源,营养丰富。主要成分为锌≥26.9毫克/千克、铁≥ 272.0毫克/千克、锰≥16.5毫克/千克、钙≥2.0克/千克、镁≥2.2克/千克、磷≥3.1克/千克、总糖≥389.0克/千克、水分≤8.5%、灰分≤4.20克/千克、粗蛋白≥183.0克/千克、粗脂肪≥8.30克/千克、粗纤维≤198.0克/千克、无氮浸出物≥494.0克/千克。药效成分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黄芪甲苷(以干基计)≥0.044%;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以干基计)≥0.12%。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宕昌黄芪种植区地域内土壤主要以褐土、黑钙土和森林黑土为主,土质多为砂质壤土、粉砂质壤土,土层深厚、疏松,易耕作、易排水,pH值为7.9~8.3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1.31%以上,最高达6.86%以上,磷、氮、钾元素含量丰富,植株表现根系发达,茎杆粗壮,栽培管理中只要适当注意氮、磷、钾肥的科学配施,就能为黄芪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水文情况
宕昌黄芪种植区属湿凉半干旱和温寒半湿润区,年降水600~750毫米,自然降水充足,黄芪生长忌水涝,主要靠自然降水,无需灌溉。
气候情况
宕昌黄芪种植区域内无霜期160天,日照总时数2260~2370小时,年均气温6.5℃。在黄芪块根膨大期,光照充足,温差大,完全满足黄芪块根形成期对温度和光照的需求。
历史渊源
宕昌县位于甘肃南部,陇南市西北部白龙江中游,岷江之滨,它东与礼县接壤,西与甘南州之舟曲、迭部相邻,南与武都毗邻,北与定西岷县相连,是产特有的黄芪之乡。
宕昌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全县境内有中药材资源690多种,野生400多种,其中有收购量的就有142种,常年家种、面积比较大的药材有当归、大黄、党参、红芪、黄芪等10余种。可以说宕昌的确是天然中药材的宝库。在这天然宝库中有许多优质中药材其种群和性状当地特有,宕昌黄芪就在于其中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南宋药物学家(弘景曰):“黄芪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洮阳指岷州,宕昌大部分地方过去属岷州管辖。宕昌境内各个山上都产黄芪,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有时也叫宕芪。
《神农草木经》列为上品。 由于宕昌的气候阴凉湿润,光照充足,境内山高坡陡,地貌复杂,植被多样化且繁茂,除岷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以外全县其他地方均能种植黄芪。宕昌黄芪和宕昌红芪一样享誉中外,主要取决于质量特色,而质量的特色又取决于宕昌独特的地域环境。该环境下的自然气候,土壤和独特的栽培管理技术与宕昌黄芪质量特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在民国时期,宕昌黄芪就已成为外销的商品药材之一。
从1978年开始,由野药变为家种。 宕昌县历届县委、政府领导都尤为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生产情况
1978年,宕昌县年均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产量达1.8万吨。
2013年,宕昌黄芪种植面积4300公顷,年产量为3.6万吨。
产品荣誉
2014年5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宕昌黄芪”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宕昌黄芪在宕昌县范围内的高半山区均能种植,介于东经104°01′~104°25′,北纬33°46′~34°03′的范围,海拔1900~2200米湿凉半干旱和温寒半湿润区。区内有阿坞乡、哈达铺镇、理川镇、八力乡、庞家乡、南河乡、何家堡乡、木耳乡、兴化乡、车拉乡、将台乡、贾河乡、城关镇、新城子乡、临江乡、甘江头乡、两河口乡、沙湾镇、官亭镇、新寨乡、狮子乡、南阳镇、好梯乡、竹院乡、韩院乡等25个乡镇,334个行政村,区域面积3333.1平方公里。
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4-01-1445。
安全要求
宕昌黄芪农药使用按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执行,肥料按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执行,产地环境按NY5332-2006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执行,包装按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执行。宕昌黄芪产地安全应当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产品除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严格管理和生产外,还要遵照国家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质量标准执行。相关中药材生产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特定生产方式
1.黄芪种植环境的要求。
1.1自然生境:黄芪对气候适应性较强。光照充足,积温较高,昼夜温差大的条件,适合黄茂生长。
1.2选地:黄芪是深根植物,故应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无隐蔽、阳光充足的地块或缓坡地。含水量大的板结粘土,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积水的地块不宜栽培黄芪;盐碱滩地也不能种植黄芪。避免重茬,前茬为禾本科、谷类为好。种子生产地最好有灌溉水源,有利于开花结果期满足黄芪对肥水的要求。
1.3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基地应选择远离交通干道或周围设有防护林带等,以及大气、水质、土壤无污染的地区,周围不得有污染源。环境生态质量:空气环境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灌溉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二级标准。黄芪种子生产基地应选择远离豆科植物,前茬作物不是豆科植物和黄芪生产地。
2.整地与施基肥。
2.1一般秋、冬季翻地,整地要深翻(30~45厘米),并结合翻地施足基肥,每亩施有机肥(或腐熟的农家厩肥)25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也可春季翻地,但要注意土壤保墒。
2.2作畦可根据土壤质地、排水好坏、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习惯不同而定,可分成几大块做平畦。
3.繁殖与种植。
3.1种质资源的选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商品黄芪的基源植物为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
3.2繁殖与种植:黄芪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直播)及育苗移栽。
3.3种子处理。3.3.1选种:以当年采收的、无虫蛀或病变的、种皮黄褐色或棕黑色、种仁饱满( 剥开种皮可见自色的种仁)的种子为最好。 3.3.2温水催芽:将种子放人水温40℃的水中浸泡2小时,将水倒出,种子加覆盖物焖8~12小时,待种子膨大或外皮破裂时,可拌土播种。 3.3.3机械处理:将种子置于石碾上,放厚些,快速碾数遍,待种子 碾至外皮由棕黑色变为灰棕色时即可播种。或将种子拌入2 倍的细砂揉搓, 种皮擦伤即可带砂播种。
3.4种子直播。 3.4.1播种时间:黄芪以春播和秋播较好,春播选在当地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秋播在当地气温下降到12℃左右时。播后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春季播种时间为4月中下旬。 3.4.2播种深度:黄芪种子根据不同的土质确定播种深度,沙质土播种深度为2.5厘米,壤土播种深度2.5~3厘米,粘土播种深度1.5~2厘米。 3.4.3播种方法:穴播或条播均可。穴播按行距33厘米、穴距27厘米挖浅穴;条播按行距15厘米开浅沟,沟深5厘米,将种子拌适量细砂,均匀撒于沟内,覆土约1厘米稍加镇压即可。 3.4.4播种量:每亩播种量2.5~3千克。播种至出苗期要保持地面湿润或加覆盖物以促进出苗。
3.5育苗移栽。 3.5.1做一苗床(宽1.5米),每年3~4月(春播)或9~10月(秋播),将经过处理的种子撒播或条播于床面,覆土约1.5厘米左右,亩用种子7~10千克,播后半个月即可出苗。苗期注意排水防涝、灌水防旱、除草防病等。 3.5.2在当年10月(秋季 或第二年春季(4月中旬),选择条长、苗壮(少分枝)、无病虫伤斑的幼苗移栽,行距为30厘米,株距15厘米,一般采用斜栽或平栽,沟深根据幼苗大小而定(一般不超过10厘米),栽后踩实或 镇压紧密,利于缓苗。趁雨后移栽利于成活。每亩可栽苗1.2~1.5万株。
4.田间管理
4.1中耕除草与间定苗:当幼苗出现5片小叶片(苗高6~10厘米),结合间苗进行一次中耕除草;缺垄断苗处可补苗。苗高8~10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以保持田间无杂草,地表层不板结。
4.2水肥管理。 4.2.1黄芪“喜水又怕水”,因此若气候不是特别干旱,一般可不浇水。雨季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黄芪幼苗会死亡,故应特别注意排水,充分降低土壤湿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4.2.2黄芪生长期长,需肥量大。特别在第一、二年生长旺盛,根部生长也较快,每年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1~2次,每亩沟施厩肥800~1000千克。施用化肥应以磷钾肥为主。在苗期追施氮肥和磷肥(硫酸按15~17千克或尿素10~12千克,硫酸钾7~8千克,过磷酸钙10千克)。结荚期是黄芪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的旺盛期,这时追肥十分重要,一般每亩施过磷酸钙5~10千克、氮肥7~l0千克,促进结实和种子成熟。
5.病虫害防治。
5.1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防治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药效试验,提高防治效果,禁止使用国家禁用农药,农药使用执行GB4285和GB/T8321(所有部分)。注意药物的安全间隔期,在收获前30天禁止使用化学农药。
5.2 黄芪病害的防治。 5.2.1白粉病:植株枯萎或收获后及时清园,烧毁病残株;6月中下旬用25%粉锈宁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防治。 5.2.2黄芪紫纹羽病:发病初期,及时将病株挖除,病穴及周围用石灰粉消毒;雨季及时排水防涝;结合整地每亩用70%敌克松2.5千克进行土壤消毒。 5.2.3根腐病。及时排水防涝;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生石灰封闭病穴。
5.3黄芪虫害的防治。 5.3.1豆荚螟:花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40%乐果800~1500倍液喷杀,10天~15天1次,连续2次至种子成熟。 5.3.2蚜虫:以生物制剂为主辅以高效低毒的广谱杀虫剂。用2.5%扑蚜虱3500倍喷雾。 5.3.3红蜘蛛:发生初期用1.8%的齐螨素8000~10000倍液进行防治。
6.采挖
6.1采挖时期:直播黄芪2年以上采收根茎,以3年生黄芪最好。在10~11月间地上部枯萎后刨根。一般应在寒露至立冬时采挖,根据经验,秋末采挖的质量优于春季采挖的,因此应提倡秋季采挖。应在晴天进行,挖时必须挖深,以防把根弄断或损伤外皮,降低产品质量。
6.2采挖方法:采挖前先剪除地上部枯茎,将地块整理洁净,再在畦旁开挖60厘米深的沟,然后顺序向前刨挖。
7.加工:去净泥土、残茎、根须和芦头,然后进行晾晒;待晒至七八成干时,揉搓后扎成小捆,再晒至全干即可分级整理出售或贮藏。
标签与包装
(1)标签:按GB7718执行,在标签上、产品名称、数量、品种、产地、包装日期、保存期、生产单位等内容。
(2)包装:包装应当符合NY/T658之要求。包装材料:包装材料主要有包装箱、衬垫纸、捆扎带等。包装箱:有纸制箱和塑料泡沫箱。衬垫纸、捆扎带、胶水等物应清洁、无毒,衬垫纸必须柔软有韧性。同一批货物的包装件应装入品种、等级一致的宕昌黄芪。
运输与贮存
(1)运输:运输工具必须保证清洁、干燥、无毒、无害,并设有防雨设施,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的货物混装运输。
(2)贮存:宕昌黄芪应选择清洁、干燥、阴凉、通风、无异味的仓库,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的物品贮存在一起。
专用标志使用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10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14-05-22
宕昌黄芪.全国农产品地标查询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19-08-30 23:56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