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山村,坐落于江西省泰和县
万合镇东南部,属
中埠村委辖区下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分为上官山村、下官山村)约占国土面积1.7平方公里;南北长2013米,东西宽912米。地理坐标位置为(北纬26°8457″,东经115°0669″)。
官山村地势属低丘平原,其中低丘山陵面积占57%,平原占53%.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与
江西省境内的第一大主干河流——
赣江,相隔仅1.88公里.交通便利,区域条件优越.距G1517
广吉高速公路万合互通口5.6公里,距泰和县城约16.8公里(直线距离),距万合圩镇7.3公里,距竹山集贸市场3.4公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里还是共和国
开国将军、也是泰和县十八位少将之一——
袁光(1909—1998)的出生地.全村现有户数94户,总人口460人。
村庄建村历史悠久, 因古时此地盛长芦茅洲,南宋景炎丁丑年(公元1277年),文天祥率部抗元曾在村东低丘驻兵扎营,始名官山。明朝中期袁景立从钟埠村分居此地,其子袁天赏分建新村后,分老(下)官山,新(上)官山,对外仍称官山。现村内居住村民姓氏均为袁姓,盛行敦本敬祖之风,村建有祠堂,支祠、家祠之分。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据《袁氏族谱》记载:钟埠村袁氏开基始祖——袁邯,后人称之为邯公、为
唐宪宗期间宰相
袁滋(749—818)第七子,据《旧唐书.袁滋传》载:滋相生有七子炯、实、均、泽、都、郊、邯,邯为少子.袁滋于唐贞元十年被贬为吉州刺史,唐元和初期升任为义成节度史,吉州之民皆蒙其惠不忍其去,诏闻其少子邯(袁邯)萌授吉州剌史,邯后于唐元和十三年六月因病卒于官,邯长子袁庆留家西昌邑(今泰和)城西.直至四世孙震于后梁乾化年间(公元911年)随兄谅避兵乱于钟江(今中埠)震爱钟江山水之秀.遂携家眷定居六都中埠.开基立业,衍息后世至今……
村落三面环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清澈见底的两条涧溪蜿如一条“V”形的玉带分别环绕村外东西两头由北入南而下。两岸芳草如茵,苍柏翠竹,古樟成林。村内至今仍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徽派的古建筑群;
古民居鳞次栉比,装饰简朴.古祠堂两座(永思堂、乐善堂)建筑气势恢宏,古朴典雅,西朴宽敞.雕刻工艺精湛的石牌;长满青藤的古石板拱桥.古村落的屋宇相间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铺路...村内的古今建筑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加快建设现代文明
小康社会新农村;全村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切实推进村级的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的官山村也呈现出了崭新的农村面貌。2014年官山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点。全村将按照“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要求,在村理事会的带领下,依照村庄规划对全村的破旧烂房,牛栏,厕所进行拆除整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彻底改变村庄“脏,乱,差面貌”,把村庄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村就早已全部实现了户户通电,并于在2004年底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有效减轻了电压线路负荷,大大提高了供电量的稳定性。2006年由县、镇两级财政拨款和村民集资修建长达4.0公里的中埠村至中港村级水泥硬化道路贯穿全村.村民现居住及新建的新款式楼房都以砖混水泥结构为主.网络、移动通讯、信息化畅通.
程控电话用户安装率已达95%,有线电视用户安装率达85%以上.2011年由
中国电信(樟塘电信所)开通的
2G宽带网络信号已覆盖全村,按装户数也在逐渐上升.截至2007年底全村90%以上的村民已加入了新农村医疗合作保险,解决了村民看病难、治疗费贵的问题.2012年底有70%的村民参加了农村社会
基本养老保险。随着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冰箱、洗衣机已成为村民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少有的家用电器了,有的村民在自家新修建的楼房里还按装了空调、太阳能。摩拖车也早已成为了村民经常上街出行的代步工具,少数村民甚至都已购买了私用家庭小汽车了。
官山村现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为;村集体土地农业种植、低丘山林业种植、养殖业、畜牧业及劳务人员输出,土地资源丰富,水土肥沃.有良田571亩,低丘山林1060亩,有男女劳动力226人,村民在家务农的占38%,外出务工经商的占62%,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村里农业种植产品有(优质水稻、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一年四季气候分明、雨水充量沛.有中型水库2座,大小鱼塘20多口.水利资源丰富,灌溉面积广泛,
水利设施完善.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种植及发展水产业养殖。至2003年以来,随着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农村“
三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以及各项惠农的农业补贴政策,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部份闲置和撂荒多年的耕地又得以了充份的利用、开发。部份种地土亩数较多的村民有的已购买了农用收割机,很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村里也逐渐慢慢地实现了现代机械化的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