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感旧
北宋苏轼词作
《定风波·感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一个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下片写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抗争与矛盾心态,叙述了歌妓为了人性平等而抗争的故事,表达了歌妓思念爱情却身不由主的苦衷。全词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语言清丽,格调婉约。
作品原文
定风波⑴·感旧
莫怪鸳鸯绣带长⑵,腰轻不胜舞衣裳⑶。薄幸只贪游冶去⑷,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⑸。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⑹。不信归来但自看⑺,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定风波: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⑵鸳鸯绣带:绣有鸳鸯花纹的衣带,男女定情信物之一。
⑶腰轻:细腰,这里代指瘦弱的身体。不胜(shēng):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⑷薄幸:薄情,负心
⑸系马:拴马。恣(zì):任凭。轻狂:放浪,轻浮。
⑹断弦:琴弦断绝。尘管:乐器陈旧。啼妆:泪湿容妆。
⑺归来:从良。
⑻憔悴:黄瘦,困顿。
白话译文
送你的鸳鸯衣带长,你莫见怪,我身体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挥动的强求。负心的人只贪心去寻花问柳,去向何方?依旧寻欢作乐,追求声色,放纵轻浮。
又一个凄苦的春天在悲伤中过去,心中无限惆怅。琴长久不弹,弦早已断了,管长久不吹,已落满尘土,与这两件东西为伴的是我的啼妆。若不信请回来看看,怕相见,我憔悴的容颜见不得你。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三月的一天,陈襄宴请苏颂、苏轼,席上有歌妓唱曲。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暮春,苏轼在返回杭州的途中回忆起歌妓唱的曲子,创作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词写一个被丈夫冷落的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对于丈夫的负心行为,不是“恨”而是“羞”,这充分表现了歌妓的一往情深。
词的上片写感旧,下片写伤今。开头第一、二句写歌妓自我申辩,承担不起绣有鸳鸯花纹的衣裳。这些感情的困扰、压抑的痛苦,是负心郎对歌妓的偏见造成的,表达了词人对人性不平等的悲观,“莫怪”“不胜”都强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争。第三、四、五句写歌妓对负心郎行为的披露。在“垂杨系马”处,负心郎依旧“游冶”“轻狂”。“薄幸”是披露负心郎薄情,“游冶”是披露负心郎寻欢作乐。“贪”是披露负心郎追求声色,“态轻狂”是披露负心郎放纵轻浮。词人点明这些披露,为的是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会心理平衡。这种主张不向男性妥协而奋心抗争,是词人为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过片转写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抗争与矛盾心态。“花谢”三句描绘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花谢”“絮飞”“春又尽”,不仅点明了他们分手的时间,而且点明了他们情爱已经到了尽头。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入“断弦”“尘管”“啼妆”之中,令歌妓流泪怨愁。这是控诉和反抗,是女性可贵的觉醒。最后发出自信的呼唤,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错了,坚信自己看准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歌妓终于从痛苦中发现,夫妻关系的失败会导致人生全盘皆输,歌妓又不得不向负心郎妥协,压抑着自己的人性平等、人格尊严。“怕见”负心郎“动于颜色”,还把希望寄托于张生与莺莺式的“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的良心发现。这种抗争、矛盾、妥协与良心发现,反映了歌妓的也是词人的思想局限性。
全词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叙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歌妓为了人性平等而抗争的故事。这是中国歌妓在宋代社会追求人身自由与尊严解放的一位杰出代表。此词的意义就在于向世人呼吁,追求女性平等与女性尊严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旋律,必须长久地演奏下去。
名家点评
中国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然轼之词,非尽大笔淋漓,亦有赋情婀娜。如《定风波》之《感旧》曰:莫怪鸳鸯绣带长,轻腰不胜舞衣裳。
中国苏轼研究会常务理事崔海正《苏轼词与小说》:《定风波》写闺怨,下片中云:“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其“为郎”句出《莺莺传》。莺莺被弃后与张生诗有“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之句。词人顺手拈来,虽然这一典故的内涵会使我们想到点什么,但与莺莺故事关涉不多,亦可替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3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