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拼音:bǎo)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房屋内有玉、贝等宝物。金文中加“缶”表示读音,使“宝”字由原来的会意字变为形声字。“宝”本义为珍贵之物,引申指珍贵的,又作为一种敬辞或敬称。
字源演变
“宝”字本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写作图1,最上面是表示房子的“宀(mián)”,中部是玉器的形象,最下部为“
贝”。“玉”“贝”在“宀”下,会家中有珠贝玉石等奇珍。甲骨文的这种写法说明在商代或商代以前,贝已是人们心目中的宝物了。贝是海滨才有的,中原地区所罕见,要么靠进贡,要么靠商业交换才能得到,所以人们看得很重。臣下有了显赫功劳,才能因帝王的赏赐而得到贝。贝是这么难得,这么贵重,它是财富和荣誉的象征,所以它之成为宝,自然毫无疑问了。“玉”在古人心中也是吉祥的东西,有的价值连城,因此也自然进入了价值昂贵的行列,视为珍宝。
在铜器铭文里,“宀”下多了一件东西——“
缶”(图2、3、5)。缶是瓦器,粗糙、低级,当然算不了什么宝。原来缶是代表读音的,古代没有轻唇音(即唇齿音),缶在当时的读音同保是一样的。于是会意字发展成了形声字。在形声字占优势的时代,“宝(寶)”字可以中间省去玉或省去贝,如图2,却很少省去“缶”这个声符的。金文里还有结构更简单的字,从“宀”,“缶”声,例如图4,只是为数很少而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宝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贝也不再是装饰品,更不是黄金式的货币了。“缶”也不再读保,而读否(fǒu)了。“寶”字既不能很好会意,也读不出声了,所以,把繁难的寶字简化为“宝”,是非常自然的。“宝”,从宀从玉会意,表示屋中有玉。现行简化字“宝”是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的。从宀从玉的“宝”字在汉代已经出现。在唐代的敦煌变文和宋、元、明、清的通俗文学刻本中,在太平天国文书中,都以“宝”代“寳”。1932年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和1935年由同一机构公布的《简体字表》中,都收了“宝”字。
“宝”的本义是珍宝、珍贵的东西,从上面的字形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古人以玉、贝为宝物,因此造字之初选择了这些在当时被视作珍宝的物品。常说的珍宝、宝藏等词中的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由此引申,宝又指珍贵的,如宝玉、宝剑、宝物等。
宝还特指古代天子、诸侯用来作为符信的圭璧。在唐代,凡帝、后之印均称宝。人们通常把与皇帝有关的许多东西都冠以宝,如宝座、宝位等,大概与宝的这一特殊用法有关。后来,宝字又用来泛指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表示一种敬称,如宝号、宝眷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七】【宀部】博皓切(bǎo)
寶,珍也。从宀从王从貝,缶聲。
寚,古文寶省貝。
说文解字注
“(寶)珍也”注:玉部曰:“珍,寶也。”二字互訓。《史記》多假葆爲寶。
“从宀玉貝”注:玉與貝在屋下。會意。
“缶聲”注:博晧切,古音在三部。
“寚,古文寶,省貝”注:《廣韵》曰:“古文作珤。”
广韵
博抱切,上晧幫 ‖ 缶聲幽1部(bǎo)
寶,珍寶。又瑞也,符也,道也。《禮記》曰:“地不藏其寶。”又天寶。晉灼云:“天寶,雞頭人身。”又姓,出何氏《姓苑》。博抱切。十五。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寶;部外筆画:17
古文:寚、𠋾、珤
《唐韻》《正韻》博浩切。《集韻》《韻會》補抱切,並音保。《説文》:珍也。从宀玉貝,缶聲。徐曰:人所保也。《廣韻》:珍寶。
又瑞也,符也。《易·繫辭》:聖人之大寶曰位。《禮·禮運》: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詩·大雅》:稼穡惟寶。
又《書·旅獒》:所寶惟賢,則邇人安。
又《增韻》:符璽也,重也,貴也。《周禮·春官·天府》: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書·旅獒》:分寶玉于伯叔之國。禮聘凡四器者,唯其所寶,以聘可也。註謂圭璋璧琮。古者天子諸侯以圭璧爲符信,至秦始有皇帝信璽,唐改曰寶。
又凡錢文曰通寶。
又姓。
又叶博古切,音補。《詩·大雅》:錫爾介圭,以作爾寶。叶上土。
又陳琳《瑪瑙賦》:帝道匪康,皇鑒元輔。顧以多福,康以碩寶。
又通作“葆”。《史記·魯世家》:毋墜天之降葆命。註:讀如寶。《留侯世家》:見穀城下黃石,取而葆祠之。徐廣曰:史珍寶字皆作葆。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宀”扁“玉”大,上下宽窄相当。“宀”,点在竖中线上端。“玉”,第一横在横中线上侧;竖在竖中线;第三横较长,宽度与“宀”相当;二、三横之间距离略开,为点留位。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