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
相对价格比有粘性。实际价格粘性论包括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性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者
鲍尔和罗默认为,实际价格粘性在解释名义价格粘性和名义冲击的非中性时有重要作用。实证分析也表明,没有实际粘性,
菜单成本论等名义价格粘性模型只有在非常不合理的参数下才能成立。所以,分析实际价格粘性是必要的。
该理论认为,在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的选择效应和激励效应引诱厂商实行优质高价的定价策略,从而导致实际价格有粘性。优质高价的信念使价格具有
选择效应,同时,也产生一种对厂商维护自己信誉的激励效应。这种情况下,厂商采取优质高价的
定价策略将是适当的。当经济发生衰退时,厂商也不会降价而是调整产量。而这时由于产量减少,成本上升,实际成本也是较高的,因此,这时的价格粘性就是实际的。
价格变动时,
消费者对降价和提价的反应不同,导致需求有非对称性:价格提高时,需求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时需求增加的幅度。需求的非对称性与搜索成本有关。价格能够提高到弯折点的原因就是搜索成本。当搜索成本高于消费者购买较低价格商品所节省的费用时,他们就会继续在原来他们乐于去的商店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商品。
另外,对于价格变动的信息,消费者和厂商的反应也是不对称的。厂商提价肯定会减少一部分需求,而厂商降价却不一定会扩大销路。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理性的厂商将会把价格提高到弯折点,而不是采取降价策略。价格处于弯折点上,消费者会觉得搜索低价商品的代价过大,而不愿意离开原厂商。所以,只要经济环境不变,弯折点不变,产品价格比也相对稳定,实际价格就有了粘性。当经济环境改变时,弯折点可能移动,厂商价格也会移动,但是,产品相对价格之比大体不变。价格仍有实际粘性。
该理论从厂商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实际价格粘性。由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复杂性,厂商难以承担巨大的工作量去计算和预测供求变化,从而独立制定适当的价格。这时,厂商最佳的行事方式就是,依据直接供给要素的厂商所提供的信息来调整价格。由于需求变化对单个产品价格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联系中传递十分缓慢,所以,需求波动对要素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非常缓慢。当上游厂商不能迅速调整价格时,下游厂商的成本变化也会很慢。成本与总需求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依据成本加成原则定价的厂商也不愿意经常变动价格。所以,各厂商之间的相对价格比较稳定,价格就有了实际粘性。
寡头市场中的限制性价格形成一种行业壁垒,会阻止新厂商进入。寡头为阻止新厂商进入,通常会将价格定在适当的水平上,使想进入的新厂商感到进入成本太大,商品价格不足以弥补其边际成本,从而自动地取消进入打算。当新厂商无法进入,而寡头厂商又存在
过剩生产能力时,寡头厂商又可以凭借其对市场的控制力量制定高于其边际成本的价格。这样,在经济衰退时,寡头厂商不愿降价;在经济景气时,又不愿提价。价格就表现为不随经济波动变动,呈现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