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摇篮,别称赣州、
赣南,
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
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
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
客家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支,其中
部分人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畲瑶侗民族
土著居民杂处,互通
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客家人在逐步向南方迁徙的时候,也与世居东南丘陵的
畲族逐渐
融合,“畲客本一家”的说法
传诵至今。
《
山海经》上有关赣县上洛山一带有“
木客”的叙述,是目前文献对客家赣南最早的记载。
赣南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学界一般认为,从秦汉开始,已经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但就整体来说,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后期乃至五代的变乱,特别是安史之乱及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自古两地交通便利,加上唐末又开出了仙霞岭山道,因此也吸引了一批批客家先民避难于此。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赣南保留着较多的有着客家文化(赣南)特色、传承着历史记忆的古村落。如宁都东龙村、瑞金密溪村、兴国三僚村、赣县白鹭村、南康唐江卢屋村、寻乌周田村等143个古村落,都是赣南客家人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集中体现了赣南客家文化特色,成为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客家摇篮,现有600余幢神奇的
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保存完好、较具代表性的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等古老的客家围屋城堡。还有规模宏大的
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也有客家古村落——
白鹭村。
客家摇篮赣州是全球聚集客家人最多的地方。自
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在赣州成功举办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属乡亲来到客家摇篮赣州,寻根谒祖。作为中国三大客家聚集地之一,与
梅州、
惠州、
汀州并称为“
客家四州”之一,具有浓厚的
客家文化,保存有600余座客家围屋,并建有
客家文化城、
江西客家博物院、
赣州客家民俗博物馆、
客家博物馆等,本地居民通用
赣南客家语。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表演;
端午节有
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姐”等活动。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民俗活动。
纪念坛的第三层基座上,安放一只高达5米的三足大铜鼎,象征客家人以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扎根在赣、闽、粤三省相毗邻的大地之上。纪念坛平面上被均分为三个面,分别代表赣南、闽西、粤东,寓意三地在历史上对客家文化的贡献不分伯仲、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三次人口南迁,而后两次都跟江西有关。第一次是东汉末年至魏晋、特别是西晋的
永嘉之乱。第二次是唐代,历时8年的“
安史之乱”祸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民纷纷南下避乱,江西是主要迁移地之一。第三次是人口南迁之潮,爆发于1126年的“靖康之难”,金兵掳走了宋朝的皇帝,康王赵构偏安临安,史称南宋,开始了100多年的对峙局面。南北双方时战时和,北民不堪忍受战乱和压迫,纷纷离开家园。
北方的人到达江西,到达赣州之后,再往粤北走,往闽西走,往台湾走,往南洋走,所以赣州是客家人的到达地、集结地和中转站。2018年,全球客家人约有8000多万。赣州970万人,95%以上为客家人,占全球客家人的12%,占全国客家人的15%。在秦汉开始的北民南迁到赣南、岭南的山岭中,成为“客家”。后来部分客家人又沿着先祖南下的途径,由东南往西北方向逆向返回,择地而居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