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马
马科动物
家马(学名:Equus caballus caballus、Equus ferus caballus):是现存数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员,5000多年前被人类驯化为家畜,用于拉车、耕田、比赛、打仗等,经过改良和培育,已有200多个品种。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
物种学史
马的化石非常丰富,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于五千七百万年前的北美洲,时值始新世。始祖马个头只有狗那么大,弓背,四肢长了多个趾头(前脚四只趾头,后脚三个)。由始祖马分化出了林林总总的众多支系。有的支系越来越大,越来越擅长奔跑,也有的支系向着小型化发展。到中新世的时候以三趾马为代表的马类动物成了一类十分繁盛的动物群,是地层古生物中常见的化石动物,常常作为地质年代断定的重要依据。
现代马的最直接祖先是出现于一千二百万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马,而现代马则在四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出现。北美洲一直是马和马类动物起源和演化中心。马从这里起源并向四周辐射。马通过冰川时期形成的白令陆桥扩散到欧亚大陆,在上新世进入非洲,成为非洲大陆动物群的重要一员。马也通过中美地峡向南美洲扩撒。最晚到大约两万年前,马在北美洲彻底灭绝,南美的马灭绝得更早。原因仍是谜。有人认为跟美洲印第安人过度捕猎有关。从此,在近五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作为马的老巢的北美洲第一次没有了马的存在,一直到公元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再一次把马带回了美洲。《发现》(Discovery)制作的一期关于马的节目里说道“当印第安人第一次见到西班牙人带来的马的时候,感觉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在欧洲和亚洲的马匹,在不同的气候下发展并很好的生存。在冰河时代结束时,共有四种类型的原始马:
大森林马(Equus caballus silvaticus):又称大洪水马(Diluvial),近1万年前在斯堪的纳维亚存在,3000年前在各地驯化。这种原始的马有一个沉重的坚固的大马蹄,皮毛像王个厚厚的粗外套。
普氏野马(Equus caballus Przewalskii):该亚洲野马或普氏野马,是幸存的史前马。这些马是由俄国探险家普舍韦齐(Przewalski)在中亚重新发现的,并由动物学家波利亚科夫(J.S. Poliakov)于1881年命名和编目记录。它们的体型相当短,一般暗褐色,背部有条纹,有时腿部也有条纹。该普氏野马被认为是阿拉伯和其他东方马的祖先。
欧洲野马(Equus caballustarpans):欧洲野马在沙漠气候中被发现,生活在俄罗斯南部。由于这些野生的种马通常攻击和杀害驯化的种马,而被人类猎杀。到了19世纪后期,大多数野生欧洲野马被杀害。但他们一直与家养的马的混血种血统并没有消失,而在野外,也有生存。它们的大小和外观和亚洲野马相似,带有棕褐色,背部有条纹,鬃毛和尾巴黑色。据认为,在亚洲野马和欧洲野马是现代温血马品种的祖先(马的血统混合)。
苔原马(Tundra Horse):苔原马起源于西伯利亚东北部,这种马的遗骸在尤马(Yuma)的山谷被发现。据推测,这种原始的马可能是祖先的小雅库特小马(small Yakut ponies),但不认为它已经影响了其他现代马品种的发展。
现代马(Modern Horses):现代的马匹,在高度、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很大。微型马高度大约86厘米,而重型马肩高可达到182厘米。有能行走的四条腿,一般有四个步态:步行、小跑、慢跑和快跑,但一些所谓的某种步态(gaited)的马,如美国乘骑马种(Saddlebred)和田纳西走马有三个或五个步态。它们具有沿着顶部至颈部一直到尾巴的貌似流动的鬃毛。
现代饲养的马是由欧洲野马驯化而来的。野生的马已经灭绝。马的进化历程充满了艰难险阻。马科动物曾经是如此繁盛,前后进化出几十个属,到最后却只有一个属六七种残存至今。马的兴衰历程实际上是奇蹄动物的兴衰历程,奇蹄动物在现代普遍呈衰落的趋势。
形态特征
规格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矮马仅高60厘米。
结构
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俗称夜眼),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无胆囊,胆管发达。
感官
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是站着睡觉的。
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并且只有这一种动物可辨别颜色。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易于调教。通过听、嗅和视等感觉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记忆。
牙齿
牙齿咀嚼力强,门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鞍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
毛色
皮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毛色复杂,以骝、栗、褐色、青和黑色居多;马的毛色与其品种没有很直接的关系,除了少数品种有其特定的毛色或花色外 (例如:维也纳的西班牙马术学校的利皮札马都是灰色;美国花马则是花色)。
大部分的品种都有各种毛色。有几种常见的毛色;也有由两毛色组成的花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灰色,或说青色,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当作做它是白色,绝大部分人们看过的白马其实都是灰色。它刚生下来的时候毛色非常的深,四、五岁时身体慢慢转为浅灰色,但是四肢还是深灰色,十几岁以后就变成全部都是白色,但是如果如果翻开它的毛,可以看到它的皮肤还是深灰色的,所以流汗以后也是深灰色的。真正的白马非常少见,它就像人类的“白子症”一样,生下来就是白色的,皮肤则是粉红色。
标识
马脸上的花纹分“星”、“细流星”、“长流星”和“白面”。在马的四肢,膝盖或膝盖以下到蹄上方,也会有长短不一的白色部分,有长袜形、短袜形、貂皮形等。或是也有称为白系、白距、白球节、白蹄冠等的标识,四只脚的标识不见得一样。马蹄的颜色有蓝蹄 (蓝灰色)、白蹄(乳白色)、及蓝白交错得条纹蹄三种。条纹蹄的条纹一定是直条纹的,没有横条纹的。除了以上自然的标识之外,人们往往会在马的大腿或肩膀烙上特别的标识,用来识别特定的品种或是拥有者。那是用热的烙铁烫在皮上,做成永久性的标识;或是以极低温的液态氮,破坏毛皮的色素细胞,使以后长出来的毛都是白色的,也可制造烙印的效果。
马种分类
血统
纯血马:纯血马是世界最快的马种,也是最名贵的马种。用于赛马或障碍赛马。18世纪後纯种马引入许多国家,用於赛马或用以改良当地品种。纯种马头形优美,身躯修长,胸阔,背短。腿骨短,脚步轻快,步幅长。性敏感,易激怒。身高平均163公分、体重平均约450公斤。通常为栗色、红棕色、棕色、黑色或灰色。速度快,耐劳。
纯血马的体质外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典型快马特征,极其细致干燥而并不衰弱;神经系统高度敏锐灵活,反应极快而并不狂躁。纯血马的一切组织、器官、系统乃至体液内分泌等生化反应类型都好象是专为竞速而生成。曾有报导:一匹纯血马的心脏重达8公斤。令人吃惊的是纯血马的腱几乎和同等直径的铜丝抗拉力相仿,甚或超过之。一匹“爱尔兰舞蹈家”身价高达三千万美元。
纯血马以其短距离速度快闻名于世。赛马跑速历来居世界最高纪录,其步法确实步幅大、较快而有弹性。据统计1000米最佳纪录为53秒7,纯血马仍是跳高和跳远世界纪录的创造者,在骑手骑乘下跳远纪录为8米30,跳高纪录为2米47。纯血马虽然速度很快, 但持久力稍差,不善于长距离赛跑。
矮种马:英语:Pony,又称小马,一种小型马的总称,某些有特别外型,在特定地区被培育出来的小型马品种,也可以被称为矮种马。跟一般马相比,矮种马的鬃毛、尾巴与全身皮毛通常较厚,腿较粗短、骨骼较粗。
成年矮种马身高在106厘米以下的马。因其小巧玲珑、天资聪颖、性情温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用于观赏、娱乐、实验和劳役,也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很好的“朋友”。因为数量稀少,更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说是马中之宝。世界上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设特兰矮马和中国的德保矮马。其实中国也有着丰富的矮马资源,中国矮马与设特兰矮马是公认世界矮马的两大源流。
半血马:这是国外的一种叫做奥尔洛夫的马与中国伊利马杂交出来的品种。它的体型要比纯血和温个子明显矮小很多。性格温顺、容易与人亲近。中国新疆的八一军马厂就是这种马的繁育基地。这种马的速度要比国产马快一些,个子高一些。它的技能略逊于国外马匹。但比国外的马匹易于饲养。
体质
湿润型马:这种马皮下组织发达,肌健、关节明显,肌肉比较松弛。这类马的性情多迟钝,不够灵活。挽马中较为多见。
干燥型马:这种马皮下组织不发达,关节、肌健的轮廓明显,皮肤较薄,被毛短细,性情活泼,动作敏捷,多见于轻型骑乘马。
细致型马:头小而清秀,骨量较轻,皮薄毛细;性情灵敏。
粗糙型马:头重、骨粗、皮厚,毛粗长,多见于草原上的马。
结实型马:头颈与躯干的结合匀称协调,躯干粗实,四肢骨量充分,全身结构紧凑。
事实上,很少见到单一体质类型的马。一般都是以某种类型为主的混合型。如:湿润粗糙型和湿润细致型等。干燥细致型多见于乘用马。而我国的蒙古马、哈萨克马多属粗糙结实型。伊犁马和三河马则多属于干燥结实型。
名马品种
生活习性
马依靠味觉进行咬嚼性探究括动,马口腔和舌分布有味觉感受器,亦叫味蕾。这些味蕾多集中于轮廓状乳突、蕈状乳突和叶状乳突之中。马的味觉感受并不灵敏,因此,马采集食物的范围很广,马也是最容易饲养的动物之一。很多的饲料马都能适应,有的甚至是比较粗糙、适口性很差的饲料。在中国北方牧区,冬天马匹主要采食草地枯草,有时甚至是树枝和落叶,补饲是有限的。农区的有些秸秆马也都食用,切铡和适当粉碎更好。饲料范围宽,也是马适应能力的一个主要特征。当然,即使马的食物很宽,始终给予马匹优质、可口的饲草饲料是必须的。
马对静态物的视觉感受不如动态物,马对周边静态的动物如蛇、兔等常常发现不了,当这些小动物突然出现时,经常引起马的惊吓感,特别是公马,有时出现突然应激行为,如小躲、惊群,有时会造成人员伤害。马因视觉不良,有时形成较强的恐怖感,致使群牧马炸群、役马惊车和乘马失控。当马在异地、地况复杂和夜间行动时,要不断地用声音予以安定。
主要用途
马主要作为役使家畜,用于骑乘、挽车、载重、耕种,在战争、交通与劳动中运用。在历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工业革命蒸汽机出现以前,一直是主要的拉车动力,以至后来“马力”成了衡量机器功率的单位。在山区无法行车的路上,马至今仍是主要的运载工具。
在战争中最早也是拉战车。马镫的发明有多种说法,包括斯基泰人发明说,印度人发明说,中国人发明说等,而在大陆流传的马镫的发明说法则是中国人在汉朝发明的,一开始只是一个,为便于上马,后来发展为一边一个,波斯人称为“中国鞋”,后来才传到欧洲。直到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各种战车、直升机的出现和普及,骑兵才开始退出战争。现今骑乘多用于赛马运动,有的大城市巡警也还用马。
马也可以作为乳用和肉用,公元732年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下令禁止基督教徒食用马肉,但后来作用不大,法国人、意大利人都食用马肉,日本人认为马肉是营养丰富的肉食。在二战期间,美国允许肉店供应马肉以弥补牛肉供应不足,但二战结束后,在美国西部牧场主的压力下,又禁止供应马肉。
随着马的使用功能淡化,20世纪后半期,许多国家培育出各种小马,作为宠物或导盲用途。经过几千年人的培育,马的种类繁多,从高达2米到只有0.56米,体形各异。
参考资料
家马 Equus caballus.蓝色动物学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0 01:49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