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江边阁》是
唐代大诗人
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作者在移居之前,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此诗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品原文
宿江边阁
暝色(1)延(2)山径,高斋(3)次水门(4)。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5)。
鹳鹤追飞静(6),豺狼得食喧(7)。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8)。
注释译文
注释
(1)暝色:即暮色,夜色。
(2)延:展开,延伸。
(3)高斋:即江边阁。
(4)次水门:临近水边闸门。
(5)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二句化用何逊《
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的成句。际:之间,宿:栖宿。
(6)追飞静:静静地追逐飞翔。得食喧:喧闹地争抢食物。
(7)“豺狼”句有暗喻当时军阀混战之意。
(8)正乾坤:意谓拨乱反正,改天换地。
译文
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
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
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
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
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
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
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创作背景
《宿江边阁》是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
五言律诗。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此诗是未移寓前宿西阁之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首联对起。“瞑色”句点明时间。一条登山小径,蜿蜒直抵阁前。“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这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
瞿塘关。
颔联写当时所见。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这两句仇兆鳌解释说:“云过山头,停岩似宿。月浮水面,浪动若翻。”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翻滚。这两句是改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
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仇兆鳌把它比作张僧繇画龙,有“点睛欲飞”之妙。何逊的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甫的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像停留在那里一样。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读者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颈联写诗人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这时传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兽的声息。鹳,形似鹤的水鸟。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
尾联对结。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765年(永泰元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第二年春末来到夔州。这时
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
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
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伐崔旰,于是蜀中大乱。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名家点评
刘辰翁曰:自是仙骨。吴山民曰:“翻”字佳,作对语结整有力,周启琦曰:阴铿有“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杜有“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又阴有“花逐下山风”,杜有“云逐度溪风”,所谓祖述有自,青出于蓝也。若今人病为盗袭矣。
李子德云:写时地毫无遗憾,结正稷、契分中语;全诗雄健,是以副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清):
陈德公曰:“延”、“次”字法高老。三、四袭古,可知前人好古,心摹手追,不嫌直用。如此后半作庄语,亦有正气在,评:水部句亦自佳。但“出”、“上”二字无甚分别。少陵易“出”以“宿”,易“上”以“翻”,一静一动,意象各殊。且“宿”字切合夜景,而“翻”字尤写得月涌江流,涵光弄碧,上下不定,正从不眠中领略得来,故当让此公青出。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
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