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青草湖》是唐代诗人
杜甫创作的一首
五言律诗。前两联介绍了诗人的行程,由洞庭湖进入青草湖,夜里依傍农家停泊。后两联写景衬情,水上寒冰相依相迫,天上云月微露晨光,湖雁好像明知诗人往南行,它们却要北征,故意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语意清丽,状湖中早春月夜之景颇有情致,诗人于现实万般无奈,却怪到湖雁身上,隐秘含蓄,无理而妙。
作品原文
宿青草湖⑴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⑵。
宿桨依农事⑶,邮签报水程⑷。
寒冰争倚薄⑸,云月递微明⑹。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⑺。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宿:住宿,过夜。
青草湖:在
洞庭湖东南部,又叫巴丘湖,为
湘水所汇。一说因湖南有
青草山而得名,一说因春冬水涸、青草弥望而得名。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水涨时则与洞庭湖相连。《全唐诗》诗题下注:“重湖,南青草,北洞庭。”
⑵续为名:青草湖与洞庭湖相连,故称。
⑶宿桨:泊船。用桨代指船。
农事:本指农家的耕作,这里用来代指农庄。
⑸争倚薄(bó):争着挨近、靠拢。薄,迫近。
⑹
云月:云中露出的月亮。递微明:传递着微弱的光辉。
⑺北征:向北飞行。
白话译文
举目远望,洞庭湖还在眼里,又到了相连的青草湖。
在农民耕作的地方停下船,凭驿站的更筹知道走过了多少路。
水上漂浮的寒冰相互撞击,月亮一次又一次钻出云层把微光显露。
湖面上大雁成双成对地飞起来,它们可是看见人来了才故意向北飞向归途。
创作背景
此诗当为唐代宗
大历四年(769)初春时节杜甫赴
衡岳时宿
汉寿青草湖所作。据《名胜志》记载,青草湖北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
汨罗水,每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诗人所乘之船由洞庭湖驶入青草湖后夜泊,遂赋此诗对景言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了月下的青草湖,微暗、水凉,正与诗人离家的心情相协调。
首联简单介绍了诗人的行程,说洞庭湖还在眼中,又到青草湖了。去衡山是南行,所以须经青草湖。“洞庭”“青草”,点出船所经行的水域。“犹”“续”,可见两湖并无明显分界。颔联写孤舟航行,依傍农家停泊,又急于赶路,所以用更筹来计水程。“宿桨”的“宿”字,自然是指“过宿”,也就是过夜。所谓“宿桨”等于说“停船过夜”。“依农事”,是说泊船的地方靠着有农民居住的地方。唐时当地多在湖中围田种植,农民种田,乘船而至,入夜即宿于船上。从杜甫写于同一时期的诗句“侧闻夜来寇,幸喜囊中净”(《
早发》)来看,可知当时这一带确有“水贼”,所以不敢孤舟夜泊。
后两联都是写景衬情。颈联很富有形象性,寒冰挨挨挤挤,相倚相迫;云在月上,相互掩映,时露微明。一在天空,一在湖中,都是写景。这种景象诗人写来自然轻松,毫不费雕凿,诗人在看、在想,想家、想念故乡。尾联即景抒情,湖边栖宿的大雁被来人惊起犹向北飞。诗人北归未得,正开始南征,而候雁北飞勾起诗人思乡的情绪。一个“故”字写湖雁像是故意捉弄诗人,增加自己的痛苦。因为杜甫家在河南巩义,长期与弟妹失散,这次顺长江到湖南,就是想实现北归的愿望,无奈总不得如愿。诗人不露痕迹地写出了内心实感,隐秘含蓄,于细微处表现真情。诗人于现实万般无奈,却怪到湖雁身上,这九曲回肠让人无限凄凉感伤,不忍卒读。
这首诗语意尤为清丽,状湖中早春月夜之景颇有情致,亦流露出诗人南征之行非出本心之意。
名家点评
元代董养性《杜工部诗选注》:洞庭湖与青草湖相接,故曰“续”。楚人于湖中浅处种田,故曰“依农事”;邮签者,舟中用以知时,即漏箭也。此篇前六句赋也,末句兴也。公之离乡方自北而南,湖雁今见人乃自南而北,若为故意以乱我乡心也。
清代
张溍《
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叹己之不能北归也(“人来”句下)。
清代
黄生《
杜诗说》:谢灵运诗:“拙疾相倚薄。”三四,见岸上有驿,驿边有农家。倒承一二,以“农事”字与“青草”相映。“水程”自指洞庭可知,见程途已远,洞庭在目,于“犹”字更醒,洞庭之大益可知。此时农尚无事,“农事”只当田舍字用,然用“田舍”字便庸。邮签,乃驿舍所标,以纪水程者。工在“报”字。“薄”,迫也。寒与冰争“倚”争“薄”,云与月递“微”递“明”。冰以寒结,寒以冰增,其触叠凝积之状,只用“倚”“薄”二字,言下了然。亦必二字偶然凑手,遂成妙句,此神来之笔,非苦思所能及也。六句之妙易见:人南去,故怨雁北征,见此行非得已也。结补“湖”字,应转起联。起虽见地,未出“湖”字,终觉落空。诗律之细至此。观此结,则前结系反言见意可知。
清代黄生《
唐诗矩》:尾联见意格。“薄”,迫也。“倚薄”二字,见《文选》。杜诗中屡用之。“微明”亦二实字作对。三见岸边有田,四见宿处近驿。人南去,故怨雁北征。其怨何?明南去非得已也。冰凌相触,即自叠,此意人能见出,不能用“倚薄”二字形容也。
清代吴修坞《唐诗续评》:“倚薄”曰“争”,见寒冰交侵而竞迫;“微明”曰“递”,见云月迭掩而迭开。五补节候,六点夜色。湖雁双飞而起,岂以我之南征,而故以此北征示人耶?见南行非本意矣。
清代
吴瞻泰《
杜诗提要》:通首俱写“宿”字,两句一意。其地其时其景其情,有不甘宿此之感。“农事”,田家春作也。“邮签”,驿舍传递也,湖与白沙驿相近。“薄”,迫也。春寒冰解,或倚或迫,犹“争”然。云中之月,或微或明,犹“递”然。写景工妙,四句强生别解而意反晦。一结以“起”字翻醒“宿”字,怨及无情,妙在插“人来”二字在句中,便似雁有心与人相反。
清代
仇兆鳌《
杜诗详注》:上四宿湖之事,下四对景言情。南有青草,北为洞庭,一湖两名,故曰“续为名”。孤舟防盗,故须宿依农畔。水程夜泊,故闻驿报更筹。
清代洪舫《杜诗评律》:一、二诗中地志,七、八怨及无情。“农事”,农家春始所作事,宿桨依之。三、四序事,五、六叙景。青草浅,洞庭深,日报水程,可见青草去洞庭之远。“倚薄”,犹言迫着也,字出《文选》,杜诗屡用之。“寒冰”,寒水底冰,此倚彼薄,故曰“争”。“云月”,云中底月,忽微忽明,故曰“递”。七、八与“清渭无情极”二结相同。有起联、结联以引人看,有前联、后联以诱人思。即此一诗,老杜已教天下于无尽。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
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
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