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龙回
宋代杨万里诗作
《宿龙回》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悯农诗,此诗开篇直截了当,首联即写出丰收成为泡影的现状;颔联写造成歉收的天灾;颈联由天灾转向写人祸;尾联发出民生多艰的感叹。此诗语言质朴平直,传承了古典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神,也展示出诗人深沉的忧民思想。
作品原文
宿龙回①
大熟虚成喜②,微生亦可嗟③。
禾头已生耳④,雨脚尚如麻⑤。
顷者官收米⑥,精于玉绝瑕⑦。
四山云又合⑧,奈尔老农家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龙回:关名,在长沙东南四十五里关山,两关相连,中间仅有一路相通。
②大熟:庄稼大丰收。虚成喜:喜事已成空,白白欢喜了一阵,盼望了一回。
③微生:犹言“低贱”的老百姓。嗟(jiā):叹,为协韵。
④禾生耳:稻穗因久雨而生芽。《朝野佥载》记古谚:“秋甲子雨,禾头生耳。”即是说秋季多雨,晚稻容易得黑霉病、黄穗病。
⑤雨脚:雨落下来如线之脚,故名。也称“雨足”。如麻:像麻林一样的密集,言雨之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顷者:用法不一,或指过去,或指近今,这里是过去义(宋人用法皆如此),说上次的经验如何。
⑦精:本义即是择选米之精美者。绝瑕:无瑕,玉往往夹石夹杂质杂色,叫作瑕,纯净如一者难得,故玉以无瑕为最可贵。此言官府收租米,挑剔极端苛细,都要上好的精米,有一点不合也缴纳不上。
⑧合(hè):聚集到一起。俗语说:“一块云彩下不成雨。”阴云四合,天黑成一色,久雨不晴之象。
⑨奈:奈何的省用,怎么办。尔:你们。
白话译文
庄稼本来长势不错,本指望能获得丰收,但最终还是遭遇了天灾,让人们空欢喜了一场,这些无助农民的遭遇真是可叹啊。
晚稻已经因为连绵不绝的秋雨害上了黑霉病,可雨还是下个不停。
往昔官府收租米的时候非常挑剔,好比挑选无瑕美玉一样,有一点不合格也不行。
天上阴云四合,眼看一场秋雨又要来临了,你们今年的生活可怎么过下去啊。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时值孝宗即位,锐意恢复之际,举国上下,人心振奋。这种形势影响到诚斋的早期诗作有两方面内容十分突出,一是爱国忧时,二是关注民生。这首诗就是属于后类的作品。当年秋天,杨万里赴长沙访友途经龙回,看到久雨不晴,庄稼丰收无望,再加上官府苛政,致使农民贫困的情景,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关心民瘼的诗篇。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这首《宿龙回》属于杨万里的早期作品,是一首悯农诗。
首联,诗一开头就从“嗟”字落笔突出一个“忧”字,写大熟之喜竟成虚空,也就是特大丰收成为泡影,这“忧”就由于喜的落空而更显沉重,比直说歉收给人们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直使人感到老天爷简直在跟“微生”们开玩笑:先给以丰收的诱惑,继给以灾歉的打击。诗人在这里着一“虚”字,翻喜为忧,因而使第二句的“可嗟”就具有更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可嗟”既是对老百姓的同情,也是对老天爷的诅咒,感情十分强烈。
颔联,诗人用两句诗作形象的描写,点出了上文大喜成虚的原因:“禾生耳”已经足以使丰收的热望成为一场空欢喜,“雨如麻”就更搅得人们烦扰忧戚,心乱如麻。这里,“已”、“尚”二字看似平常,实际上却最确切地传达出农家此时心中的深忧。
颈联,由上文的写天灾转到写人祸,写官府对农家的征敛。诗人并不正面描写官府如何横征暴敛,而只是叙说过去的经验。过去,官府收米,要的是精白如玉绝无杂质的稻米,要的是“粒粒如玉珰”(皮日休橡媪叹》)一般的粮食。这使人想到自唐至宋苛刻的征敛由来已久,也使人想到如今的现实更难以应付:发芽的稻谷不能变成“玉绝瑕”的精米,农家不可能避开猛于虎的苛政。诗人在这里已不只是“嗟”天灾了,更加进了“嗟”人祸的内容。这就使上文的“可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体现出诗人更为深广的忧民之心。
尾联,一句写景,一句议论。景写四山云合。孤立看来,诗人似乎是在渲染山色的迷离朦胧、绰约多姿,但将此景一放到上文所叙的此情此境之中,它便成了农家心头的重重重压,因为它预示着更多的秋霖,将损失更多的粮食,何况这里还着一“又”字,其增加的压力真可谓一字千钧。紧跟的一句议论作结,就显得有力而深沉,把诗人的嗟叹,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农家以何纳官的问题、如何度岁的问题、怎样消除心头烦忧的问题、寻找生活的出路的问题……诗人就这样以“嗟”字为一篇之纲,以“忧”字为一篇之骨,写出了农民在天灾人祸双重重压下的艰难困苦,批判了官府的苛征,表达了对农家命运的深切同情。如果读者和《江湖集》中的《悯农》、《农家叹》、《观稼》、《农家》、《秋雨叹》等许多关念民生的诗篇并读,读者就会发现,杨万里的早期诗作,忧国忧民思想是十分强烈的,这和他的不扰民的政治志愿和政治实践是完全一致的。
讲到诚斋诗,一般都喜欢论他的“活法透脱”、 “幽默风趣”等等。这固然是诚斋之所以为诚斋而独具面貌,但他的诗也并不是一副面孔到底。他的这首《宿龙回》以及不少关心民生疾苦的诗篇,就并不注重“活法”与“透脱”。如果“透脱”的对面是“执着”,那么,这首诗倒可以说是一首十分“执着”的作品。它执着于诗中的一个“嗟”字,执着于诗外的个“忧”字,“忧”而“嗟”,“嗟”其所“忧”,一层深一层地反复讲自已的“嗟”和“忧”,写农家的“嗟”和“忧”,以引起读者的“嗟”和“忧”。这几乎和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现实主义乐府同嗟同忧了。这和杨万里的“诗也者,矫天下之具也”(见杨万里《诗论》)的观点正有着紧密的关系。
名家点评
浙江大学教授周启成《杨万里和诚斋体》:《宿龙回》诗的前六句借用农夫的口吻,诉说作物的病害,更抱怨不知体恤百姓的官府;后二句则是从作者自己的身份写出,他仰望那阴云四合的天空,心里想:这些农家该怎么活啊!此诗语言质朴,对于农民的生活和心情体验很深。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宋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9:3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