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护
印度佛教僧人
寂护是印度佛教僧人。今印度比哈尔邦人。早年出家,为大乘佛教自续中观派创始人清辨的五传弟子,在当时印度佛教界以精于因明而知名。曾住那烂陀寺。743年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入吐蕃传教,在拉萨主持翻译佛教典籍为藏文事宜。因受本教势力抵制,停留4个月,即去尼泊尔居住达6年之久。其间曾举荐莲花生入吐蕃传教。749年再度至吐蕃,曾主持第一座建有僧伽组织的桑耶寺尊基仪式。建寺后,为7名贵族子弟剃度出家,史称“七觉士”。762年在吐蕃被马踢伤致死。其所倡自续中观派论点,对后世藏传佛教一些流派有直接影响。著有《摄真实论》等。
简介
寂护又名静命,出生于孟加拉,是当地的萨霍尔王之子,后于那烂陀寺依止智藏论师出家,受具足戒,是一位中观自续派论师,著有《中观庄严论》。寂护在当时的印度佛教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比如,在印度佛教史上被称为随瑜伽行中观宗,就是以寂护和他的弟子莲花戒为代表,而且寂护和他的戒师智藏及弟子莲花戒,在当时的印度合称为东部三中观师。可以认为,寂护不但是一位古印度著名的佛学家,而且在藏传佛教史上有着东方三中观师之一的美称。因此,当时巴赛囊将这位大师迎请到吐蕃传授佛法的意愿禀报于赤松德赞,很快得到赞普的允许。当巴赛囊和寂护顺利抵达吐蕃时,受到赤松德赞的热烈欢迎。寂护大师在吐蕃宣讲佛教十善法和十二缘起,但寂护讲法数月后,吐蕃地区却遭受一场空前的自然灾害,如洪水爆发冲垮桑耶地区的庞塘宫、拉萨红山上的宫殿遭雷击、庄稼遭冰雹袭击,以及流行传染病和发生牲畜瘟疫等。吐蕃大多数臣民则认为此次灾难是宣讲佛法、信奉佛教所带来的报应,强烈要求赞普立即遣返印度僧人。在广大臣民们的压力下,赤松德赞将寂护送回尼泊尔。寂护返回时向赞普推荐了另一位适合于到吐蕃来传法的高僧,这就是后来的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
相传莲花生在进藏途中,一路降服鬼怪,为在吐蕃传播佛教开辟道路。比如,莲花生在吐蕃境内首先遇到一条毒焰火龙欺身,他从容地口诵佛教大明咒六字真言,火龙立即缩小为一个蜥蜴,皈依莲花生;到一个叫香波的地方又碰到一头由恶煞化身的大白牛,鼻孔一呼气,天地即刻变色,降雨刮风。莲花生不慌不忙地口诵自己的密咒,大白牛恶煞立刻被绳索捆住,不能动弹,只好皈依顺从;有一次一个大恶鬼变成一位老人,头戴猴皮帽,以邪术搬弄刀枪弓矢,箭如雨下,莲花生摇身变为忿怒金刚相,化箭雨为万朵天花,飘落地面,恶鬼吓得不知所措,率领恶鬼群皈依莲花生。
重回吐蕃
由于莲花生具备比苯波教法术高出一筹的功法,从而使佛教在吐蕃取得扬眉出气的实际地位。随后赤松德赞又派人请回居留在尼泊尔的寂护大师,并同莲花生一起在吐蕃筹划弘法措施。寂护主要宣讲中观、律学等佛教基本理论;而莲花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显示神通,调伏苯波教的诸多凶神,同时向吐蕃臣民传授佛教密法,尤其对一些父母俱在的青年男女首次传授了一种称为圆光法的使鬼神附体的法术,此乃佛教密宗的特异功法第一次在吐蕃公开传授。
阿遮利耶
印度后期中观派的代表性论师。又被尊称为阿遮利耶菩提萨埵(A^ca^rya-bodhisattva)。原为东印度查贺(Za^hor)王室的贵族,后依智藏(Jn~a^nagarbha)出家。学德兼备,曾任那烂陀寺的主讲。其后,应聘赴西藏弘法,奠定印度中观学派在西藏的基础。西元763年,师应西藏国王赤松德赞的邀请,经由尼泊尔入藏,然因逢政治纷争而返国。775年再度入藏。为使印度佛教在西藏得以顺利成长,师乃建议藏王礼聘深谙法术的莲华生入藏。又仿印度高翔寺之建筑形式兴建桑耶寺。桑耶寺因此成为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最后又将自己的学生莲华戒召至西藏。经由他们的努力,终于使印度的中观佛学思想在西藏奠定坚实的基础。
观派思想
师之学说,既承继清辩之自立论证派系统,同时也深受法称的认识论及论理学的影响,故将唯识派理论导入中观教义之中,而形成瑜伽行中观派思想。其主要著作有︰《中观庄严论》(Madhyamaka^lam!ka^ra)、《摄真实论》(Tattvasam!graha)、《二十律仪注》(Sam!vara-vims/aka-vr!tti)、《世尊赞吉祥执金刚歌广释》(S/ri^-vajradhara-sam!gi^ti-bha-gavatstotra-t!ika^)、《八如来赞》(NAs!t!a-ta-tha^gata-stotra)、《二谛分别难语释》(Satya-dvaya-vibhan%ga-pan~jika^)等多种。
著作
瑜伽中观派的创始人是寂护(藏译为静命,其实梵文Śāntarakṣita应译为寂护),他是第八世纪东印人,曾做过那烂陀寺主讲。他在中观学系中,与稍前一点的智藏及寂护自己的门人莲华戒,并称为清辩之后的‘东方自立量派三大家’。三个人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们都有弘扬中观学说的专著。智藏的著作是《二谛分别论》,原本不存,只有题名寂护注释的藏译本。但西藏人对它有怀疑。论有颂有释,可以从中看到智藏的学说。寂护的著作是《中观庄严论》,本文一百颂,注释六百颂。莲华戒的著作是《中观光明论》,二千七百颂,有藏文译本。三家的思想都与清辩有继承关系。
理论
但是,明确地把瑜伽行派学说采入中观的则是寂护。他在《中观庄严论》一开头,就提出他的中观无自性的看法,当时各家学说对所谓自性的执着,不外乎是一或多,他则认为应离一离多,方成无自性。他先批评一多的说法都不合理,最后提出他的主张︰应从唯心无境的观点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到法无我(即无自性);并说这也是瑜伽中观两家都应该掌握的,因而两家可以合而为一。从这里,明显看出他混合两家的立场,把唯心说吸收到中观方面来了。
要点
但是,寂护的吸收唯心说,只限制在观行(也叫观照,即怎样去看待诸法实相)方面。本来,瑜伽行派的基本理论,唯心说的思想来源也是从观行开始,尔后才扩大到去解释宇宙一切现象的缘起,这时才把宇宙现象解释为心里显现的影像。他们首先说唯心无境,肯定了心,否定了境;后来再进一层,心亦不可得,把心也否定了。所以从瑜伽方面来看,在观行中,唯心说乃是达到说明心亦不可得的桥梁。这一思想,《辩中边论》中就已明显地提出。清辩反对瑜伽行派,主要也反对这一点,他说与其这样转弯抹角地说,毌宁干脆就说二者并无。这无须像先在泥潭里打个滚再去洗澡那样,先说有,后说无。但在寂护时,仍然吸收了这个说法,说在世俗谛,是唯心无境,在胜义谛,心境俱无。这是寂护学说的要点。
发展
另外,寂护对法称学说,也有所发展。他曾注释法称七书中的最后一部︰《论议正理论》。此注有藏译本。他还著有《摄真实论》,部头很大,三千余颂,三十一品。把佛家以外各派所说的‘真实’,都加以驳斥。他的学生莲华戒对此书作了很详细的注释,梵本还存,有藏文、英文译本。因为它保存了很多佛家以外的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印度哲学的很好的参考书。也正是因为他混合中观、瑜伽学说,再加上他著作的参考价值大,所以寂护在印度佛学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西藏的因缘
寂护与我国的西藏还有一段因缘︰当时西藏赤松德赞王(生于西元730年。按传统习惯十三岁登位,时间是742年。死于797年),邀请寂护去藏,对西藏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原来西藏虽有佛教流行,但与西藏的巫教斗争很激烈,在这个斗争的背后,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有支持这两种宗教的政治力量,因而斗争十分复杂。寂护去后,大力奠定了纯正佛教的基础,而且建立了佛教大庙‘桑耶寺’,寺的规模是模仿印度高翔寺的图样(印度除那烂陀、超行等大寺外,还有许多大寺,高翔即是其一),接着,又建立了正式的僧团组织。此外,寂护又把一个有法术的莲华生邀去,压服了巫教。再后,又把自己的学生莲华戒召去西藏。莲华戒同禅宗经过激烈的辩论,把禅宗赶回到内地。这样,在西藏就仅剩下印度的中观派势力了。莲华戒著有《修道次第论》,共计三编,初编的梵本还存在,由意大利罗马东方丛书校印。汉译题名《广释菩提心论》,宋代译出。书的体裁与寂天著作类似,也是引用各经编纂而成。此书在西藏很有影响,因而也就更加强了寂护在中观派中的地位。
寂护一方面吸决辩的自立论证派系统的养分,一方面又强烈地接受法称的知识论的影响。他强调推理对中观派来说,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他又参考清辩的方法,有组织地批判其他多数的学派。不过,清辩只是并列地批判其他学派,寂护则依照一定的次序,把佛教四学派的哲学排列起来,而加以评价;他把排在前面的哲学系统,看作为进升至最高的中观哲学的必经的学习阶段。复次,寂护一方面学习法称,另一方面,他又发现一种方法(译者按︰这当是一原理),把中观安放到比唯识更高的哲学位置上去。不过,关于这方法,法称自己亦有暗示过。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这点上,寂护蒙受法称很多好处;但他自己在哲学上的志愿,却是超过法称。
《摄真实论》
寂护著有《摄真实论》(Tattvasam!gra-ha),这书的主要意图,是在印度哲学一般中,选取重要的主题,而批判有关的其他学派。按这书有梵文原典,与莲华戒的详细注释并在一起。不过,这书并未有鲜明地突显出作者自身的中观哲学。他的另外一本《中观庄严论》(Madhyamaka^lam!ka^ra),则能清晰地突出他的哲学主张。这是一本篇幅不多的作品,由九十七颂组成;作者自身对此书所写的注解,与莲华戒的复注,都存于西藏译本中。在这书中,有一部份批判数论、胜论等其他非佛教的学派;但它的中心课题,却是对佛教四学派的批判与评价。
寂护把一切哲学体系,大别为二元论与一元论。前者以心理世界与物质世界,同是实在;后者则否定物质的存在,只承认认识是实在。以佛教的学派来说,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属二元论,唯识派则属一元论。他又把二元论的体系,区分为有部与经量部;前者强调无形象知识论,后者则是有形象知识论的立场。另外,他亦把唯识派划分为有形象唯识派与无形象唯识派。
寂护与莲华戒二人开创了中观思想发展的新页,(中略)他们代表着中观吸收了唯识的调和思想。
我们这一看法共有二方面的证据︰从他们的作品的性质来看,以及西藏史学家所传下来的资料。寂护所著之《摄真实论》的整个架构可说是属于中观的︰该书的每一章节都致力于‘观’(pariks!a^──反省、抉择、批判之意)。某一特殊的范畴或是针对某一思想系统而提出讨论,而驳破论辩的气息更是充满在字里行间。本书开头的偈颂与龙树之《中观论颂》的〈序品〉可说是异曲同工。寂护首先归敬佛陀──天人师──因为他宣教缘起,而缘起的特色即在于以否定性的述词来彰显诸法真实相。有人早已指出寂护不时的表现出他对唯识的偏好,但是他亦阐述无常、自相等理论,何以会这样呢?要解释此一现象,我们可以假定︰寂护经验性的立场接受了唯识宗之‘唯识无物’的看法。
除了《摄真实论》之外,寂护还写了《中观庄严论颂》及其释论(vr!tti),寂护之弟子莲华戒则据此而写了一本细疏(pan~jika),此外寂护还写了一些怛特罗秘密佛教及般若波罗蜜方面的论著,很奇怪的,他竟然没有唯识方面的作品。(中略)
寂护与莲华戒二人把佛教介绍到西藏,并且到处说法,辛勤度众,经过他们以及其他诸大师,如阿底峡尊者(Ati^s/a)的努力使中观派成为西藏、蒙古佛教的哲学主流,时至今日仍是传习不绝。
参考资料
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细览.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14:4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